錢璐
[摘 要]目前,基于兒童視野的語文課堂,不少依然停留在“兒童本位”的形式上,“偽兒童化”狀況令人擔憂。為此,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兒童的耳朵傾聽、以兒童的思維接納、以兒童的姿態牽引,使他們真正地敞開心扉,走進文本,在對話中綻放不曾預約的精彩,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 兒童化 思維 傾聽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3-036
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習慣于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審視小學語文課堂。然而,我們似乎只尋到兒童本位的影子,卻看不到兒童參與的本質。事實上,有利于兒童成長的課堂,不一定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但一定要抵達兒童的精神世界。
一、以兒童的耳朵傾聽,讓課堂釋放快樂的因子
讓語文課堂凸顯兒童化,教師不僅要眼睛里看得見兒童,心里還要聽得見兒童,通過兒童的一舉一動透視他們的內心世界。小學階段的孩子,內心世界總是色彩斑斕、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就應該抓住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更多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回歸兒童自然的天性,讓他們個性得以飛揚。例如,《拉薩的天空》一課教學,孩子們沒有去過拉薩,沒有親眼看過拉薩的天空,所以對“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這句話的理解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師以兒童的需求為核心,進行引導。
師:假設哆啦A夢就在你的身邊,可以瞬間將你帶到拉薩,你的視線會看向哪里呢?
生1:我要到拉薩的田野里,盡情地奔跑。
生2:我要飛上拉薩的天空,仔細看看白色的云彩。
……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運用孩子喜歡的哆啦A夢形象引入情境,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心靈被放飛了。這樣化無形為有形,使孩子們對文眼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文本的解讀更加深邃。
二、以兒童的思維接納,讓課堂寫滿成長的幸福
長期以來,受到“文以載道”思想的影響,教師總是將文本視為提升學生精神品質的載體,在課堂上“傳道”。殊不知這充滿道德說教的語文課堂,離孩子們的生活認知越來越遠,讓他們的情感世界越來越空。因此,要勇于接納兒童的思維,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評價好壞,只要他們認為好的,就讓他們的思維自由地馳騁。請看《九色鹿》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國王非常慚愧,他會怎樣懲罰調達呢?
生1:老師,可不可以給調達一次改過的機會呢?
生2:不可以,調達是一個骯臟的人,原諒他會害了更多的好人。(面對爭議,教師的眼睛一亮)
師:好,我們就給他一次機會。面對他曾經的錯誤,我們該怎樣懲罰一下呢?
生:把他流放到山林吧!
師:嗯,不錯!調達被流放到一個遙遠的地方,一直到老了才被國王赦免回鄉。假設他再見到九色鹿,會說些什么呢?
生:我很后悔自己的忘恩負義……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將孩子的思維定格在“只有懲惡才能揚善”上,而是接納兒童的思維,迎著學生的發言,開拓了一條廣闊的思維之路。課堂上思維之渠在延伸,善良之路在遠行,幸福也在蔓延。
三、以兒童的姿態牽引,讓課堂洋溢創造的芳香
教師不僅是課程忠實的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新者。同時,教師要把這種開發和創新傳遞給學生,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優化童言童語,激發和保護源自純真自然的創造力,打造童真的語文課堂。這需要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理解兒童,用兒童的語言和他們交流,以兒童的姿態進行牽引,讓清脆的童音和爛漫的笑靨在課堂上綻放。請看《荷花》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今天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出一個謎語——“一個小姑娘,長在水中央,身穿粉紅衫,坐在綠船上……”
生(急不可耐):“荷花——”
師:好!今天我們就來“賞荷花”。
在教學第四段時,教師將表演引入了課堂,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每個成員分別扮演“荷花”“小魚”“蜻蜓”“風兒”。這樣,課堂活躍了,每一個小角色扮演得都很出色。
蜻蜓:荷花姐姐,我們能在你的身邊享受清香嗎?(他們揮動著雙臂)
……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從兒童的心理需求出發,以謎語、表演等游戲形式,緊緊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不僅在形式上讓孩子們嘗到了語文課的甜頭,重要的是將對文本的精讀細賞溶于原有語言背景之下,給孩子們搭建語言創造的平臺,并積淀語感。
總之,我們應給兒童一片純凈的天空,洞悉他們的內心喜好,接納他們的個性思維,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處理教材,讓他們真正地敞開心扉,走進文本,在師生、生生、生本的多元對話中綻放不曾預約的精彩。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