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來旺
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建筑于明代。歸化城的地標式宏偉建筑——北門鼓樓,本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不幸的是于1959年被拆除,把一個揮之不去的遺憾,永遠地留給了后人。
呼和浩特是雙子城,由建成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的歸化城和建成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綏遠城組成。當地人將先建的歸化城稱為舊城,后建的綏遠城稱為新城。北門,指的是舊城北門城樓。這個巍峨的古城門樓聳立塞上384年后,于1959年毀于一夜之間。
那是春天的一個上午,一輛英式吉普車開來,車上坐著一位蘇聯女人。車停在舊城北門前,身穿歐式呢子大衣的蘇聯女人走下車。身旁陪著當時的呼和浩特市建設局崔副局長、李工程師、韓科長以及翻譯人員。這位金發碧眼的蘇聯女人叫瑪娜霍娃,是受我國聘請派來為呼和浩特搞城市規劃的蘇聯專家。她抬頭看了看高高的北門城樓,一陣哇啦哇啦指手畫腳,改變了舊城北門和新城鼓樓及四個城門的命運。
史書記載,歸化城是座四方城,有南北兩座威嚴城對峙聳立。城門呈拱劵形,寬4余米,高6余米;城臺青磚砌筑高10米,長30米,寬25米,城樓二層:一樓閣式建筑,上下樓面寬各5間,明柱回廊,飛挑重檐,四角翹起;二樓雀替托梁,浮雕彩繪,很是絢麗;欞圍四周,環迴廊可巡城角,全城一覽無余。城頂為歇山九脊式,鋪青瓦,樓閣通高30米,城臺左有鐘亭,右有鼓亭。城墉四角,各筑閣樓、角樓一座。整個建筑藝術精美,風格獨特,自明代以來為蒙古地方首創。
蘇聯專家說,拆除北門。時任呼和浩特市長的阮慕韓無奈,轉告市建設局副局長崔維岳。崔副局長征求時任副市長榮祥的意見。榮祥反詰:“為什么?”他表現出不解和生氣。但是那個年代蘇聯專家的一句話重于九鼎,誰敢不予執行。不久,便是一場梁木斷裂,磚瓦遍地,塵土遮天蔽日。
據說,當年拆除北門的理由,面上是影響交通,深層原因被認為是封建傳統建筑。呼和浩特的古建筑遇上了“極左”和“狂熱”,成為殉葬品。頗有意味的是,當年參加拆除北門的人,除了工程隊,還動員了各單位職工義務勞動,場面自然是干勁沖天,轟轟烈烈。
拆除時,城門樓上原供奉有一尊“九豬一佛”青銅鑄像,據說此像是鎮水之物。抬起佛像,發現佛坐下還有珍珠、瑪瑙、紅線等物。后來,那尊“九豬一佛”青銅鑄像,在鼓樂的吹吹打打聲中,被移置于席力圖召。據說,城樓上還住著一位中年道人,后來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