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中

這是1974年土默特三兩大隊向內蒙古圖書館借書的一份底帳。從封面看,經手人或經辦人應是一個叫高全郜的人,從內容看,借書單上需要登記事項有書名、書號、單價等,這樣看來,借書的手續是比較嚴格的,如果還書入庫,就蓋一個“已還”的紅色小章。
如果只是從借書程序等來看這份借書單,恐怕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我想重點說一說“文革”后期農村地區閱讀的書目。我手頭的這份借書單共有4頁,共登記了66冊圖書,列舉其中一些來看,首頁上有《龍灘春色》《較量》《短篇小說創作談》《海上尖刀》《石頭娃子》《草原新牧民》《戰地朝暉》《爐火通紅》《鹽民游擊隊》《映山紅》《跟隨毛主席長征》《魯迅雜文選集》等等,仔細統計一下,會發現后邊三頁與第一頁的記載內容差不多。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文革”時候,我們的圖書閱讀是有過斷層的,老一點兒的圖書,特別是經典的文學藝術作品、歷史作品、社會科學作品,基本上都下了架,打了包,擱置在圖書館的倉庫角落。這還算是不錯的,雖說是不讓看了,但起碼保留了下來,還有一些圖書館直接把這部分圖書都毀掉,因為是封資修作品。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文藝作品,毛澤東和魯迅的作品。從借書單上的書名就可以知道,像《龍灘春色》《草原新牧民》《戰地朝暉》《虹南作戰史》《爐火通紅》等書,都是有濃重的所謂的“革命”色彩。
現在看來,這些當年紅極一時的“革命”圖書大多數沒能經得起歷史檢驗,到今天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或者會有個別的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進入了收藏市場,機緣巧合下現在也能一睹真容,但也只是作為收藏品的觀摩,我想除了專業收藏者,很少會有人去研究和閱讀這些圖書。不信的話,你問問今天的80后和90后,甚至是70后,誰還知道《爐火通紅》《邊疆少年之歌》之類的作品?
在經過短暫的所謂“繁榮”之后,到1978年底,那些過去飽受批判的經典作品又回來了,比如雨果的《悲慘世界》、巴爾托克的《高老頭》、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中國的四大名著不必說,就是建國后的優秀小說《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青春之歌》等也像插上了翅膀飛進了廣大讀者的書房。
說到這兒,我還想加一句,文化選擇強制是最無濟于事的,好的東西是不會消亡,而差的東西肯定會被淘汰。從這個角度講,這份書單蘊含的意義就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