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國產影視所背靠的文化元素、底蘊傳統都比韓國悠久,一旦在當下創作語境下被激活,前景不可限量。
國內的媒體編輯跑到韓國去耍寶,當街攔住年輕女子問對方知道哪些中國男星,綜合統計下來第一是井柏然,第三是胡歌(第二名我沒記住),然后忙不迭發布“韓國女孩最喜歡的中國男星排名”。
雖說這種主動參與制造娛聞的冒險精神,值得媒體老板們肯定,但畢竟距離新聞工作者的“求真”追求,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對此我們先不去討論。單從被制造出來的“榜單”這件事來談論,它至少反映出兩個動向:
1、國內的影視產品,這幾年確實在穩步地邁向國外。不看《捉妖記》,誰知道井柏然?不看《瑯玡榜》,又有誰知道胡歌?在國內,當然是明星托舉這些產品,可到了遠離本土的異國,作品的品質又會對藝人的揚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前兩年媒體熱炒的《媳婦的美好生活》等劇在國外受觀眾歡迎,這都說明今天中國本土的優秀影視作品,具備了一定的被推送海外的潛質。未來只要中國經濟勢頭能繼續保持發展,國產影視赴海外掘金的機會是絕對不會少的。
2、伴隨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逐年提高,主流文藝人和觀眾,已經不太滿足國產影視只在墻內開花的現狀。如果說,過去幾十年來每年一度的對美國奧斯卡獎的熱炒,兼容了美國電影的影響力和中國內地媒體、藝人、觀眾的整體無知(大家不明白奧斯卡主獎就是美國的金雞、百花獎,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才是夠資格與歐洲三大影展齊名的藝術片獎項),今天國人對國產影視走出國門的期盼,則寄托了實實在在本土文化自豪感,不失為美好的愿景。
不管是機會,還是愿景,總體而言它們都說明了今天國人對過往華語影視的“偶然性輸出”狀態的不滿。無論是第五代影人鏡頭下的“老舊中國”,還是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電影里的“拖著辮子開打”,這些顯然都不能代表當代中國人的形象。但大家還需要明白,無論是當年的李小龍,還是當代的中國影人,他們的作品被海外接受,多數是被動的結果。歐美的發行商或觀眾,完全是從娛樂性角度選擇作品,他們平時未必有興趣去看一部反映同時代中國人過著與他們近似生活的電影,他們或許更愿意浪漫地按照自己以往的無知去主觀設想中國人,并以此作為自己買票走進影院的動力。
從上面這個前提來看,國內影人如欲以“當下”“現代”的題材,走進國外的放映廳,需要有著巨大的勇氣。像刁亦男、杜琪峰、一部分稍顯當代感的成龍、賈樟柯、婁燁、王小帥、王家衛……他們的勞動和努力,多少都值得國內媒體為之鼓掌、助力。
至于國產影視,怎樣早日變“偶然性輸出”為“常態性輸出”,這既需要投資者和拍攝者努力,也需要管理者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空間。這一點不妨學習一下韓國的影視管理政策。20世紀90年代以前,亞洲誰知道韓國有電影。那里對于中國港臺和日本影視而言,僅僅意味著一個市場。而隨著它的題材管理放開,以及政府扶植措施啟動,短短20多年,韓國迅速成為亞洲影視出產最繁盛的地方。國產影視所背靠的文化元素、底蘊傳統都比韓國悠久,一旦在當下創作語境下被激活,前景不可限量。
這種努力的第一步,就是鼓勵我們的本土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