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憲 劉曉雨



【摘 要】 政府補貼作為財政支出的重要項目,對企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產生雙重影響。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回顧,以企業成長性作為切入點,探討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不同市場化程度地區政府補貼影響的差異化。選取2011—2014年滬深A股民營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結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補貼能夠顯著促進企業成長性的提高;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補貼對企業成長性的積極作用更為顯著。
【關鍵詞】 政府補貼; 企業成長性; 民營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10-0094-04
一、引言
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政府對市場經濟和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財政補貼作為政府財政支出的重要項目,多年來一直影響著大量企業的發展。據Wind數據庫統計,2014年共計2 473家滬深A股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助,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合計金額達912億元。政府補貼的數量、覆蓋范圍、補貼效果等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基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歷史,政府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對國有企業有所偏向,這導致了民營企業的先天弱勢。根據中國經濟研究院的統計,2014年享受政府補助前十的上市公司中,有九個為國企。而民營企業在促進地方經濟建設、社會就業和財政狀況的改善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扶持政策和手段也越來越多,諸如稅收優惠減免、財政資金補助支持等,這些優惠政策為企業帶來有利于其成長的稀缺資源,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處于信息不對稱下的民營企業,如何提高政府補貼的利用率,合理利用政府補貼,實現政府補貼效果,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現有關于政府補貼效果的研究大多從政府補貼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進行。在政府補貼對企業的價值、績效等方面帶來影響的相關研究中,由于研究對象、研究視角等方面的差異,研究結論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觀點,即部分學者認為政府補貼效果顯著,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政府補貼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不大。從宏觀角度來看,政府通過改善企業成長的經濟環境和法律環境為企業成長創造條件,直接促進企業增長;從微觀層面看,政府通過政府補貼等干預手段,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間接影響企業的成長能力。關于企業成長性的研究,國內外學者認為企業成長性主要受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內部資源包括企業家素質和能力、獲利水平、償債能力等;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主要有基礎設施水平、政府稅收優惠政策、行業準入規則等。
作為政府財政政策手段的政府補貼能否改善企業的經營現狀,真正提高企業成長性,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但由于研究樣本和背景等原因,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并未達成一致定論。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民營企業在加快轉型升級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補貼的力度逐年加大,關于補貼的效果學術界尚未有定論。本文試圖通過對民營上市公司相關數據的實證分析,基于市場化程度的視角,對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在我國,政府在市場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家通過財政撥款、財政扶持資金、財政貼息等各種形式的財政手段,扶持特殊地區、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本地的經濟產值,保障社會就業,支持地方產業以及政府官員出于政績等,會為本地區上市公司提供財政上的扶持與幫助。近年來,民營上市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總額逐年增加,其發展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關于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是學術界一直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一)政府補貼促進民營企業成長性的提高
合理適度的政府補貼在促進經濟增長、深化改革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Bergstrom(2000)[ 1 ]研究發現,政府補助提高了企業的經濟增加值,促進了企業增長。劉萬元(2002)[ 2 ]提出政府措施、政府職能、法律等因素對企業成長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施財政補貼是政府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對某些產業進行投資補貼,引導更多資金投入到被補貼的投資領域,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企業發展。政府補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企業一直以來的融資難問題,獲得政府補貼的民營企業,擁有更為充足的現金流用于新產品的研發創新和技術的產業化,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著力點。Cerqua et al.(2014)[ 3 ]對意大利的財政補貼政策進行研究發現,財政補貼可以顯著提高被補貼企業的雇員規模、投資水平以及公司成長性。孔東民等(2014)[ 4 ]的研究表明,政府補貼可以提高企業經營績效與社會責任,而且相對于國有企業,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經營績效與社會責任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無論是企業外部的宏觀環境還是企業內部的微觀環境,政府行為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企業的成長性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政府補貼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增加了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和R&D投入,促進企業多元化投資,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率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企業成長性得以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政府補貼顯著提高了民營上市公司的企業成長性。
(二)不同市場化程度的地區,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差異化影響
公司所處地區不同,面臨的制度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化程度包含的各方面都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一定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要強于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大量的資源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相比較外部融資等措施,政府補貼成為其可支配收入和現金流的主要來源,政府補貼支持其發展的作用相比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可能更加顯著。Beck et al.(2000)[ 5 ]通過研究指出,企業的財務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往往受到較高限制,融資渠道的暢通性受到影響,從而抑制企業的成長速度。Cull(2005)[ 6 ]的觀點進一步支持了上述看法,他認為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或國家,企業為謀求發展需要找到其他替代性機制以解決相對較少的融資渠道對企業成長的阻礙。張敏等(2013)[ 7 ]的實證結果表明慈善捐贈所帶來的政企紐帶效應在市場化程度越低的地區越為顯著。
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一方面代表了該區域企業成長環境規范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地區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黃新建等(2014)[ 8 ]的研究指出,政府干預的程度不同,補貼的效果存在差異。政府干預越強的地方,民營企業獲得財政補貼后的企業績效越差。不同市場化程度的地區,政府補助的范圍和程度存在較大差異。陳德球等(2012)[ 9 ]提出經濟轉軌時期各地區市場化進程不平衡,政府補助企業的動機與意愿受到政府干預程度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相對較少的政府干預更有助于形成自主競爭的市場,資源配置也由市場規則主導,政府干預過多反而會擾亂企業自發形成的競爭秩序,在此情況下,政府補貼的效應不再顯著。政府補貼對于不同市場化程度地區的企業具有差異化影響,相對于市場化較高的地區,政府補貼在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企業中的效果更為顯著。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不同市場化程度下,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影響存在差異;
H2a: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影響更顯著;
H2b:在市場化程度高的地區,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影響程度降低。
三、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一)研究樣本和模型構建
本文選取2011—2014年滬深A股民營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政府補貼收入的數據選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財務報表附注中的營業外收入、支出中的具體項目,手工篩選獲取。企業成長性的數據是通過因子分析建立企業成長性指標體系得出,相關數據主要來源于CSMAR數據庫、新浪財經、Wind資訊等。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由Excel和SPSS23.0完成。為研究需要,剔除財務數據可能存在異常或不真實的ST、*ST公司和數據有缺失的公司,通過篩選最終獲得832個樣本。考慮到企業相關數據存在極端值現象,為了降低異常值影響,本文對連續性變量的樣本值進行了Winsorize縮尾處理(1%和99%分位),并對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本文選擇總資產、營業收入代表規模擴張能力,凈利潤、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代表獲利能力,營業收入現金凈含量代表現金獲取能力,為反映企業的動態成長過程,采用以上指標2011—2014年四年增長率進行主成分分析。考慮到各地區市場環境的相對穩定性,根據陳冬華等(2010)、章細貞等(2015)采用已有指數代替的做法,本文中2011—2014年的市場化程度數據均采用樊綱等《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中的2009年市場化指數進行代替。
為檢驗H1,將因子分析得出的企業成長性(Growth)指標作為因變量,政府補貼(Subsidy)作為自變量。根據相關文獻,企業的資本結構、股東持股比例、企業高層與政府的聯系、企業所處行業和地區市場化發展水平等因素會對企業成長性產生一定影響。故本文將資本結構(Lev)、股權集中度(Top)、政治關聯(Gov)、市場化程度(Mar)和行業(Ind)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由此,本文建立多元回歸模型(1):
Growth=?茁0+?茁1Subsidy+?茁2Lev+?茁3Top+?茁4Gov+?茁5Mar+
?茁6Ind+?著 (1)
為檢驗H2,即研究市場化程度對于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之間關系的影響,借鑒樊綱的市場化指數,按照總樣本的市場化程度均值,將樣本分為高市場化程度和低市場化程度兩個子樣本。對模型(1)進行分組回歸,考察不同市場化程度的情況下,政府補貼與企業成長性關系的變化情況,以驗證H2a和H2b。
本文各變量具體含義如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
從成長性的來源來看,影響企業成長性的主要因素涉及行業屬性、企業規模、固定資產投資、企業負債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多方面。采用單個指標對企業成長性進行衡量是缺乏嚴謹性的。本文通過對涵蓋企業規模擴張能力、獲利能力和現金獲取能力的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收益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增長率、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增長率、營業收入現金含量增長率8個指標提取主成分,得出企業成長性綜合指標。KMO值大于0.5,顯著性接近于0,說明適合作因子分析。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提取出4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0.87,這說明提取出的4個因子能夠解釋初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
(三)描述性統計
表2顯示的是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是對全部樣本各指標變量的描述。統計結果顯示,企業成長性的標準差達到17.35,說明民營上市公司的企業成長性差異較大。與此同時,政府補貼的極差為48,標準差也達到2.46。那么,企業成長性的嚴重分散化與政府補貼較大的變化范圍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關系,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深入研究。觀察控制變量的統計結果發現,市場化程度的標準差也相對較大,最小值為西藏自治區的市場化指數0.38,最大值為浙江省的市場化指數11.8,這說明民營企業分布較廣,地區間東西跨度較大。資本結構、股權集中度、政治關聯和行業的標準差較小,說明數據相對集中。其中政治關聯的平均值約為0.58,這說明樣本企業中有超過50%的民營企業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關聯。行業的平均值為0.75,遠遠大于0.5,這說明制造業企業構成民營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四)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政府補貼與企業成長性的關系,以及不同市場化程度下的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影響,本文進行了回歸分析。
表3為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政府補貼與企業成長性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回歸系數為0.042,表明政府補貼的增加會提高企業成長性,H1成立。政府補貼為民營企業成長和發展注入了動力,提供了可支配收入,使民營企業有能力進行創新研發、有效投資等利于長遠發展的經濟活動。市場化程度與企業成長性在1%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回歸系數為-0.056,這說明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上升,民營企業成長性反而下降,相對市場化程度較高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地區的民營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企業成長性。
為驗證H2,基于市場化程度對模型(1)進行了分組回歸,回歸結果顯示在表3的列(2)和列(3)。在低市場化程度的情況下,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回歸系數為0.077,這說明政府補貼能夠更加顯著地提高民營企業成長性,二者的關系增強,H2a得到驗證。高市場化程度子樣本回歸結果顯示,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的回歸系數為負但不顯著,這表明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政府補貼對民營企業成長性不再具有顯著影響,H2b得到驗證。
在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區,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動機和能力都較強,會較多地參與到市場和企業中以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公平競爭。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補貼主要發揮調節社會供求平衡、配合自然壟斷領域的管制價格、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等功能,對民營企業成長性的提高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在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政企分開的市場化政策較早開始實行,市場對社會中的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則意味著政府干預程度的降低。資金較為短缺的民營企業,會通過提高自身成長性,激發自身發展潛力,保持競爭力以爭取有限的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補貼的發放反而有可能不利于企業間公平競爭,獲得補貼的民營企業將會喪失發展的動力和內在潛力,甚至借助補貼掩蓋真實業績,不利于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水平和發展能力。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政府補貼是政府干預經濟、實現特定政策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財政支出的重要方面。近年來,我國對上市公司進行了大量的財政補貼,補貼規模逐年增大,其實施效果究竟如何備受關注。本文將2011—2014年滬深A股民營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的關系進行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政府補貼與民營企業成長性顯著正相關,政府補貼的增加會促進民營企業成長性的提高。這是由于:一方面,獲得政府補貼的民營企業,其內部現金流和可支配收入增加,為企業創新研發活動提供了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獲得補貼的企業往往會擴大投資,增加外部投資,擴大市場占有率,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市場化程度與企業成長性顯著負相關,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上升,民營企業成長性反而會有所下降。這與企業的生命周期有關,大多位于高市場化程度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到企業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階段,發展速度下降,企業發展空間有限,成長性難以提高。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相關建議:
第一,完善補貼機制,實現政府補貼規范化管理。政府補貼往往涉及金額較大,一些政府官員或是出于個人利益或政績目的,對虧損公司大量補貼,違規補貼現象嚴重,財政補貼管理不到位,財政支出逐年擴大,地方經濟和企業發展卻停滯不前。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對政府補貼實行規范化管理,確保補貼資金使用明細的透明化,使補貼機制更加完善、合理。
第二,結合實際,實行政府補貼差異化措施。研究結果表明,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補貼發揮著較好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但是在高市場化程度地區,政府補貼并不具有促進作用。各地方政府在進行補貼時,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發展情況,在欠發達地區適度增加政府補貼,在發展程度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應當減少干預,縮減政府補貼。
第三,加強監管,提高民營企業政府補貼使用效率。民營企業針對所獲取的政府補貼應當建立起一套合理規范的監管制度,形成對政府補貼良好的監督機制,確保有關部門和人員按照補貼的相關規定,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強化政府補貼在研發創新方面的利用,更多地將補貼用于有利于企業持續發展的活動中,最大化補貼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 BERGSTROM F.Capital subsidi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0,14(3):183-193.
[2] 劉萬元.加入WTO后我國民營企業的成長戰略[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40-42.
[3] CERQUA A, PELLEGRINI G. Do subsidies to private capital boost firms' growth?A multiple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approac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4,109:114-126.
[4] 孔東民,李天賞.政府補貼是否提升了公司績效與社會責任?[J].證券市場導報,2014(7):26-31.
[5] LEVINE R,BECK T,MAKSIMOVIC V.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m,industry and country evidence[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0,Series 2423:1-44.
[6] CULL R,XU L C.Institutions,ownership and finance: the determinants of profit reinvestment among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1):117-146.
[7] 張敏,馬黎珺,張雯.企業慈善捐贈的政企紐帶效應: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3(7):163-171.
[8] 黃新建,黃能麗.財政政策、政府干預與政府財政補貼有效性分析:來自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之友,2014(28):88-93.
[9] 陳德球,李思飛,鐘昀珈.政府質量、投資與資本配置效率[J].世界經濟,2012(3):8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