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家書家訓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證,“家訓”“家誡”“家書”“家范”等內容豐富多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其中很多思想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名人名言】
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我們想使兒童變成聰明、賢良、磊落的人,用鞭撻以及別種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他們是不合適的。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和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使用。反之,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取兒童的歡心,也同樣應該避免。
——[英國]洛 克
把美德、善行傳給你的孩子們,而不是留下財富。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德國]貝多芬
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
——[法國]盧 梭
盡管孩子們說不出,他們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態度。與其用嘴向他們灌輸正義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體力行來示范,可以說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日本]池田大作
【故事素材】
顏之推:讀書做人
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七卷二十篇,堪稱是中華民族的“家訓之祖”,內容質樸明快,說理深刻,有“篇篇藥石,字字龜鑒”之譽。顏之推把讀書做人作為家訓的核心,把圣賢之書的主旨歸納為“誠孝、慎言、檢跡”六字;認為讀書問學的目的是為了“開心明目,利于行耳”,“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他認為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讀書學習,“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馬援: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王莽時,曾任新成大尹,后隨光武帝,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曾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一生戰功赫赫。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推崇。馬援能文,著有《誡兄子嚴敦書》,為世人傳誦。
在平日里,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子侄一輩同樣也不例外,不論是誰,若犯了錯誤,從不姑息。馬援的哥哥有兒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評論別人短長,而且還和市井上的俠客有來往。馬援在交趾前線,寫家書訓誡他們:“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
司馬光:儉素
司馬光是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所著《資治通鑒》對后世影響深遠。他給兒子司馬康的家訓,意在教育兒子以儉素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于名,但順吾性而已。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朱熹:尊老愛幼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孟之后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朱熹身為一代大儒,自然對這套禮節知之甚詳,在信中他對孩子諄諄告誡,要他們懂得尊老愛幼,將這一傳統美德傳承并發揚光大。他寫道:“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于我,我必遠之。”
林則徐: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平日對林則徐要求非常嚴格,在言行舉止方面非常注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林賓日非常節儉,節衣縮食,但是當親戚朋友或是鄰居有什么困難的時候,他每次都傾囊相助,毫不猶豫。林賓日經常告誡兒子:“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林則徐離京出任杭州、嘉興、湖州的“道員”,即這三地的行政長官。杭州美景如畫,美女如云,讓人流連忘返。假如是個平庸之輩,在這人間天堂做官,豈不是樂不思蜀!但是林則徐對于官場的種種陋習極為厭惡,努力保持自身的潔凈,出淤泥而不染。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省垣孔道,冠蓋如云,自辰迄酉,無非對客,事上接下而外,即為送往迎來,一切公牘管札,轉待燈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憊矣。”在給友人的一首答詩中,林則徐寫道:“嗚呼利祿徒,字氓何少恩……有欲剛則無,此際伏病根。”他認為私欲是官場的病根。所以,后來林則徐在官府公堂上掛起了一副自己寫的楹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蘊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鮮明的價值。
梁啟超:拿趣味做根底
梁啟超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從“開民智”“養新民”的愿望出發,認為教育是治療中國弊病的良藥。有人問他信仰什么主義時,他回答說:“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又有人問他人生觀拿什么做根底,他回答說:“拿趣味做根底。”
“一個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讀書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談交換,或開卷引進的機會。不獨朋友而已,即使在家庭里頭,像你有我這樣一位爹爹,也屬人生難逢的幸福;若你的學問興味太過單調,將來也會和我相對詞竭,不能領著我的教訓,你在生活中本來應享的樂趣,也削減了不少了。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遠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了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愿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梁啟超的“趣味教育”深深地熏陶了他的子女們,使得梁家九子弟個個成為影響時代的崢嶸才俊,并始終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老舍:讓孩子自主選擇
老舍先生一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部經典的文學作品,還留下了四條言簡意賅、引人深思的《教子章程》:
一、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別是不必門門一百分。
二、不必非上大學不可。
三、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
四、應有一個健壯的體魄。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叫作《藝術與木匠》的文章,其中一段是這么說的:
“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愿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決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鞋匠,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這是一種和傳統教育截然相反的教育觀念。在他看來,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當作家并不比做木匠更高貴,只要孩子自己愿意,今后的人生道路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
老舍先生主張要讓孩子的天性自由發展,保護孩子天真活潑的性格,滿足孩子的各種正當愛好,對他們盡量不要有太多的干預。
李苦禪:人格教育
李苦禪是中國當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家、書法家、人民的美術教育家。他的作品雄渾厚樸、意境闊達、極為大氣,他和國畫大師潘天壽并列為當代兩大寫意花鳥畫家。李苦禪的畫作體現了他的人品。他認為,畫如其人,想要畫好畫,先要做好人,樹立好的人格,因此他不僅要求自己人品端正,而且對他的兒子也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
李苦禪的兒子叫李燕,經過李苦禪的悉心教育和指點,李燕在畫壇上很快成為后起之秀,脫穎而出,他的畫作造詣也極深。李燕的成長歷程蘊含著父親李苦禪的心血。李苦禪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秦檜并非無才,他的書法相當不錯,只因人格惡劣,嫉恨賢達,誣殺忠良,害死岳飛,遂令百代世人切齒痛恨,見其手跡無不撕碎如廁或立時焚之。據說,留其書不祥,會招禍殃,實則是憎惡其人,自不會美其作品了。”又說:“如果作者人格鄙劣,是無人格,實在與藝術沒有緣分,枉言真美善!”
陳景潤: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見解。他認為,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
陳景潤也是一個“望子成龍”的人,對于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將來孩子能夠子承父業,繼續研究數學,突破他的成就,以至于孩子尚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就和妻子由昆商量,假如生下來是兒子,就讓他專攻數學。
可是事情沒有按照他想象的軌跡發展,一心想讓兒子研究數學的陳景潤發現自己的兒子對正負數、奇偶數根本提不起興趣,而且明顯有一種“回避數學”的姿態。陳景潤有些失望,不過他沒有強迫兒子學數學,而是尊重他的興趣。
陳由偉對吹小號興致頗濃。當一所培訓學校挑選十來歲的小由偉練習吹小號時,陳景潤表態說:“只要歡歡(陳由偉小名)樂意,我沒意見。”小由偉如愿以償,來到了他曾經無比向往的小號隊。憑借著對吹小號的興趣和天賦,再加上勤奮努力,很快地,小由偉在學校也小有名氣了。陳景潤看到兒子如此熱衷于吹小號,于是他和妻子商量并很快達成了一致:兒子不一定非要子承父業、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讓兒子有自己的興趣,快樂學習,能夠開創屬于自己的大好前程。
【片段示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書家訓如雨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從《顏氏家訓》到《朱子家訓》,從《溫公家范》到《袁氏世范》,從《誡子書》到《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這些家書一直被人們奉為經典,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資源。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在平日里對林則徐要求非常嚴格,在言行舉止方面非常注意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林賓日經常告誡兒子:“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父親經常說,花自己勞動掙的錢踏實,花不干不凈的錢可恥。父親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里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他在給友人的詩中,寫道:“嗚呼利祿徒,字氓何少恩……有欲剛則無,此際伏病根。”他認為私欲是官場的病根。后來林則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掛起了一副自寫的楹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副對聯蘊含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鮮明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