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李雅超
?
提高我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對策分析
李林李雅超
摘要:我國是農業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自然也備受關注。我國的農業面臨著自然、市場和政策方面的風險,因此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本文從制度、農業保險和市場三個方面闡述了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農業;風險;市場;保險
一、農業風險的定義及類型
(一)農業風險的定義
風險就是在特定條件下,預期與最終結果之間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當最終結果與預期狀況相差較大時,我們就說存在較大風險。由此可知,風險是可以被預測的,并且風險的大小可以用特定的方法進行測量。農業風險是人們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時,由不確定因素引起的,對農民的收益可能造成損失的情況。當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如自然災害、政策變化等出現,農業抵抗這些因素的能力較差時就會有較大的風險。農業風險與風險一樣,具有預期性、可測量性和不確定性。
(二)農業風險的分類
1、自然風險。自然風險是指自然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一些自然條件的改變如空氣、土壤、水等發生變化,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或較大的自然災害直接給農作物帶來損害。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是指由于農產品市場的供給量和需求量之間不平衡而使農產品的價格出現波動的風險。而農產品的供給對市場價格的變動反應不靈敏,因為農產品周期問題而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會給農民帶來較大的影響。
3、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指由于農產品經濟的不穩定,農業在政策的變化過程中受到沖擊。在轉型期,國家對農業政策的調整,就會使農民面臨政策風險。好的政策會使農民受益,而不適合經濟發展的政策就會使農民受到損失。
二、提高我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制約因素
(一)缺少專門的農業風險管理制度和機構
自從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以來,每家每戶都得到了土地,之前農民公社化的集體勞動變為現在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勞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農民的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與發達國家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競爭力相對較弱。目前我國的土地流轉制度仍不完善,土地的流轉和使用仍存在一定的阻礙,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減少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一些土地使用糾紛,首先應從制度上保證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其次,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農業風險管理機構,不能對農民的風險提供保障措施。對于廣泛存在的農業風險,農民在進行風險預防的同時,國家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對農業風險進行管理,對農民防范風險提供指導,并規范一些非政府組織的行為。
(二)農業風險管理主體的風險意識薄弱
在我國,農業風險管理主體主要是農戶,農戶要承擔農作物從種植到成長到銷售等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國家雖給予一些補貼和價格優惠,但最終的風險管理和承擔主體都是農戶。受集體經濟的影響,部分農民的思想意識仍停留在有風險集體一起承擔的層面上,遇到風險時不能及時抵抗風險,反而是有一種“坐等集體來幫忙”的思想。在我國一些地區,自然環境較差,在技術不發達的過去,只能是靠天吃飯,久而久之,即使是農業技術發達的今天,仍不積極進行農田改造,致使遇到災害時只是任其發展而不采取措施。此外,農戶的農業生產規模較小,自然抗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差,并且大部分農民的素質較低,缺乏風險防范的知識,在災害來臨時,只是事后進行簡單的處理,缺少災害前的風險防范意識。
(三)抵抗市場風險的措施效果較差
一般來說,政策風險發生的概率較小,農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逐漸增強,
自然風險所造成的產量減少占總產量的比例大約為6%,自然風險給農業帶來的損失也逐漸趨于穩定。而由于市場的不穩定,農產品的價格波動幅度超過20%,市場風險占農業總風險的比例大約為45%,已然成為市場經濟中農業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對于農產品實行的保護價格并未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是保護價格低于市場價格而使保護價格失去保護的作用;二是保護價格不穩定,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三是保護價格的執行力度較差,并未得到完全實行。
三、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農業風險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政府職能
法律具有強制性,可以有力的規范農業生產中各個利益主體的行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為維護市場秩序提供保障。在法治社會里,農業風險防范仍需要法律來加以保護,依法治農,形成良好的農業治理環境。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還應加強執法,提高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提高法律的效力。政府在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高上還應積極實行財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穩定農產品價格,為農業風險的防范提供良好的經濟環境。同時還應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農田,為農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讓農民真正用富有起來,用知識改變農業。
(二)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
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尚不完善,應逐步將農業風險的管理轉為以農業保險保障為主,抵抗農業風險為輔的發展模式,逐步讓更多的農戶接受農業保險,使農業保險成為農民抵抗風險的主要方式。大力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并結合商業性農業保險、合作保險和再保險等,逐漸完善農業保險體系。豐富農民的保險意識,加大對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用農業保險增強農民的抗風險能力。
(三)完善農業市場體系
第一,建立有效的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在農業生產中,價格是影響農產品收益的主要因素。而由于農產品自身周期性的特點,農產品對市場價格存在滯后性,因此,供給量的不平衡常常導致農產品滯銷而使農民陷入風險中,政府應在市場無法調節時實施保護措施。首先,應實行農產品儲備制度,農產品儲備是抑制價格波動的重要方法,當農產品供應較大,市場價格較低時,政府以保護價格進行收購,當農產品欠收,供應不足時,政府再進行拋售,以此來防范農民面臨的價格風險。其次,應實行最低限價制度,當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較大時,政府應根據產量和市場銷售情況進行預測,規定農產品的最低價格,來保護農民的利益。
第二,應建立農業信息共享平臺。目前我國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尚處于較低級的水平,政府雖然建立了信息平臺,但并沒有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臺,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促進農戶和需求者真正的通過信息平臺進行交易。
第三,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是農產品銷售者與生產者之間通過契約來約定的一種農產品買賣方式。訂單農業對市場的規范化要求較高,是先將農產品市場化,再進行生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場風險,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應杰.我國農業經營風險的特點和現狀及管理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2):170-174
[2]胡宜挺.我國農業市場風險演化:判斷與評估[J]農村經濟,2010(4):10-13
[3]馮文麗.構建我國多元化農業巨災風險承擔體系[J].保險研究,2014(5):31-37
[4]汪必旺.農戶經濟風險與政策性農業保險分析——以河南省為例[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作者簡介:李林(1979-),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基金項目:本文系保定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市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的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雅超(1991-),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