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摘 要:城鎮化意味著農村向城鎮的轉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不斷提高的結果。城鎮化的來源是城市化,城市化是1867 年西班牙一位工程師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首次使用“城市化”的概念。鑒于我國是農業大國,“城鎮化”更適用于我國國情。關于公共服務能力的探究,十八屆三中全會工作報告指出今后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使政府成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做到“管”“放”聯姻并行。
關鍵詞:城鎮化;公共服務;應對方案
政治活動在現代社會變得多樣化,政府要面對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多元化的利益集合,配合適應這個新形勢,政府要適時改變角色,作為各種矛盾的調解者,需要具備新的管理技能和解決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在充分協調各方面利益的同時解決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也很重要。
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上,我國政府面臨各種困難及挑戰,本文將為大家淺析在城鎮化過程中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現狀及問題
在過去30多年里,我國城鎮化水平有顯著提高,但這種“重物輕人”的發展模式并不健康,城鎮化和行政體制改革幾乎同時遇到難題。城鄉一體化的主題是以城市為中心、鄉村為基礎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而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途徑,這一舉措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公共服務的發展,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可見,基層政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基本職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基層政府向“服務型”轉型的趨勢越發迫切。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財力不足
隨著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基層政府公共服務的內容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基層用于公共服務的費用逐年增加,盡管上級政府通過收入再分配和轉移支付劃撥財政資金,然而,一直以來我國財政偏向投資經濟建設,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較少。而且在政府管理過程中,因為現行考核體制,更多的基層政府更愿意搞見效快的“面子工程”,基于此,大量的財政撥款被更多地運用于經濟建設,自然用于公共服務的資金就顯得捉襟見肘。
(二)基層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單一
在我國的行政體制下,各級政府扮演著包辦者的角色,取代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置,是主要的公共服務提供主體。許多本來可以而且應該由社會所提供的服務,也被納入到政府的直接管理范圍之內。
另一個方面,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以及政府的壟斷,一些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信息不對稱,很難通過有效的渠道為基層群眾提供公共服務。這也就導致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層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嚴重不足,進一步造成基層公共服務供給的成本高、服務水平低等多種問題。
(三)基層文化教育投入較大,醫療和社會保障水平低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有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社會救助。目前,在大多城市已經建立起了國有企業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建立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體系。但是,農村卻只享有合作醫療、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三種,農村社會保障一直處于種類少、覆蓋面窄的狀態。特別是對于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農民工來說,普遍缺乏社會保障。
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將農村人口逐步轉向城鎮,讓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
(四)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無處表達
隨著逐步推進的城鎮化,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考核機制,基層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發展,主要精力過度放于經濟建設上,原本應該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責也慢慢忽視。雖然近年來基層的公共服務有一定發展,但總體而言,仍無法有效滿足基層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
二、增強我國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途徑及對策
(一)樹立新型服務理念
理念引導行動,樹立新型服務理念是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先決條件。為了提高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必須解決好關于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的問題,提升對服務型政府的理解和認同能力,樹立服務型政府理念,這是建設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首要環節。基層政府及其相關人員要堅持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民主取向和責任取向。基層政府必須樹立民眾本位、社會本位和權利本位的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加大財政部門的支持
政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承擔著資源配置者的角色,如何將資金投入最需要最可能發展的地方,如何實現以最少投入創造最大效益,是我國政府應努力追求的方向。財政部門的財政支持對于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很重要的。因此,理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間的關系,界定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事權、財權,使事權和財權相對稱。在過去,資金短缺是城鎮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瓶頸。因此,加強政府公共服務,應首先解決資金問題。努力將公共部門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能力的提升作為基本方向,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隨GDP 總量的增加和財政能力提高而增加,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所需資金的提供,從而促進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
(三)建立完善的基層政府績效評估體系
我國的政府擁有不算完善的績效評估體系,在做績效評估時,往往將地區的經濟增長指標作為主要評估標準,社會滿意度、公共利益的實現等其他指標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視,從而造成一些基層政府片面追求其高經濟增長率這一現象,往往忽視了公共服務提供能力的改進及數量的增加。所以,要想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各級基層政府致力于推進基層政府政績評估系統的開發與管理,確立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務能力的評價指標。
(四)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到2020 年要達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宏偉目標,這一舉措對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為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明了發展方向。要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基層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從而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五)創建公共服務溝通渠道,健全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需求表達機制
我國實行的是公共服務決策機制,這種機制是“自上而下”的,導致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與基層群眾的需求嚴重脫節,這就需要創建有效的公共服務溝通渠道。這就要從以下方面提高:第一,做到政務公開,確保基層群眾以通暢及時有效的渠道獲取相關信息,以提高群眾認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調動基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基層群眾與政府間的互動,利用媒體等方式拓展群眾參與的方式,從而進一步保障基層群眾的有效參與,建立健全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需求的表達機制,把基層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快、更準確地反映給政府,以基層群眾的需求設計公共服務,實現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積極互動和有效溝通。(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聶愛云,何小鋼.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建設,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4):33-36
[2] 陳海威,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07
[3] 汪永成,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政府能力現代化[M],人民出版社, 2006
[4] 孫學玉,企業型政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 吳業苗,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