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瘦”是我國古典詩學領域中的一個審美范疇,它蘊含并體現著我國古代文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追求,在杜詩中多處可見“瘦”字,不論是人的形體之瘦,還是書法之瘦硬,都內在反映了杜甫的創作心理和審美意識。
關鍵詞:杜詩;瘦弱;瘦硬
作者簡介:李紅膠,女,出生年月:1989年4月,籍貫:河北邢臺,學校及專業: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職稱:2013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1
郭守運先生在《古典詩學“瘦”范疇的審美探析》一文中說,“瘦”作為一個審美范疇,最早在魏晉時期就已進入文人的審美視野。魏晉文人對于“瘦”的理解和應用已經十分廣泛,有形體之瘦亦有神韻之瘦,任何一個審美范疇從它開始出現,便是不斷地豐富和被接受的過程,經歷魏晉,初唐,盛唐,在杜詩中我們又看到杜甫關于“瘦”的詮釋。
杜詩中關于“瘦”的意象的分類
其一,人的形體之瘦。“瘦”常常在詩詞中表現一種瘦弱,不豐美的愁苦狀態,在杜詩中有十二處涉及到人之瘦。如《九日寄岑參》中“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中“荒歲兒女瘦,暮途涕泗零”,《水會渡》中“遠游令人瘦,衰疾慚加餐。”除卻自己的瘦,還提到妻子之瘦,《北征》中“瘦妻面復光”,艱難的現實生活使得妻子迅速的老去,詩人一家的艱辛與瘦弱其實正體現了當時戰爭帶給百姓的災難。
其二,瘦馬形象。杜詩中寫到的馬常以瘦的形象出現。《房兵曹胡馬詩》中“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杜甫筆下的馬不是唐人喜愛的肥碩且健壯的馬,而是瘦棱棱的,格外的精健。此馬雖瘦,卻可托生死,可橫行萬里。瘦馬如同詩人自己,不同于那些飽食終日的達官新貴,自信其可托生死,值得皇帝信賴。
其三,其他如“日瘦”“瘦地”。從魏晉時期開始“瘦”在詩詞方面的使不斷增多,從最初的人,動物,植物等的形態之瘦漸漸擴大到其他事物。如形容日之慘白,杜甫《無家別》中“人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在愁苦的詩人看來,日頭也是如此的瘦弱凄慘不景氣,如同安史之亂中的大唐王朝。此外杜甫也將“瘦”來形容土地,肥沃的土地適宜生長莊稼,而貧瘠的土地經過認真翻耕也是適宜種植粟的,如詩人在《秦州雜詩二十首》里寫到“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杜甫詩中之“瘦”的原因
第一,關注現實的態度。杜甫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被后人冠以“詩圣”之稱號,他的憂國憂民,他的悲天憫人情懷,使得他的詩脫離不了黎民大眾,逃脫不開滿目瘡痍的現實社會。杜甫詩中出現這些“瘦”不是偶然,杜詩既然被稱為“詩史”他的詩便是以詩為筆,文學化的記錄下很多真實的狀況。
第二,杜甫本身瘦弱的實際情況。在后人的心目中杜甫是干瘦的,不同于李白的神仙飄逸,在杜甫畫像中我們看見的也是一個瘦瘦的表情凝重的詩人形象。杜甫確實是瘦的,在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如《九日寄岑參》中“思君令人瘦”,《水會渡》中“遠游令人瘦,衰疾慚加餐”,《可嘆》中“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貧窮老瘦家賣屐,好事就之為攜酒。”
第三,崇尚瘦硬的審美觀。在這些出現“瘦”字的詩中,有一些可以體現杜甫崇尚瘦硬的審美觀,如杜甫對于瘦馬的贊美,《房兵曹胡馬》中的骨氣瘦棱的胡馬,雖瘦卻不弱,充滿著力量。在杜甫看來瘦硬遠比肥碩更加具有力量,更加具有勇往直前戰無不勝的可能。杜甫對于書法鑒賞也曾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楊經華先生在《盛世中的自贖——杜甫揚瘦抑肥的美學思想》中寫到“(杜甫)他正是看到了這種糜爛世風的危害,看到了上層豐肥下層羸瘦的社會現實,才展開了對以肥為美的嚴厲批判。”楊先生的結論無疑道出了杜甫崇尚瘦硬,不以豐肥為美的原因。
杜詩中“瘦”之作用及影響
在上文總結了杜詩中“瘦”的形象,分析了“瘦”之出現的原因,杜甫作品中的“瘦”也一定會對作品的風格,作者的形象,以及對于后世讀者都會產生許多影響。首先,后世人在這些詩中看到了一個病瘦卻心懷天下的詩人形象。“瘦”字和其他諸如老、貧、病等字眼的組合共同描繪了杜甫晚年的悲慘生活。一方面“瘦”道出了詩人的苦痛,但是詩人筆鋒常常轉向更為廣闊的天地。正是這些詩歌真正承載著杜甫“詩圣”的偉大情懷。其次,“瘦”字與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杜甫詩歌被認為是沉郁頓挫的,其風格的形成一方面和杜甫恪守儒家思想有密切關系,另一方面離不開詩人的選詞用語,即詩歌的語言以及由此組合的意象。杜甫身處由盛轉衰的時代,安史之亂爆發引發的巨大社會問題使杜甫趨于現實主義一派,所以杜甫詩歌的語言是由盛唐的浪漫主義而轉變為中晚唐的現實主義。最后,瘦硬的審美觀對于后世的影響。他欣賞瘦硬的書法,贊美瘦棱的駿馬,在藝術的審美領域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隨著杜甫越來越受世人的關注,他的這些觀點也不斷為人們所熟知,所繼承,所談論。
綜上所述,我們在杜甫這些包含“瘦”字的詩歌中看到詩人雖瘦卻不忘憂心天下,病弱的軀體包裹著一顆滄桑的悲憫大眾的心,這是“詩圣”讓人永遠敬仰,永遠感動的地方。另外詩人對于瘦的推崇,對于豐肥的不滿,從深層原因來看也正是基于杜甫的一顆正直的仁人志士的初心。
參考文獻:
[1]張忠綱:杜甫詩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
[2]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
[3]郭守運:“古典詩學“瘦”范疇的審美探析”,《清華大學學報》,2012(5)
[4]楊經華:“盛世中的自贖——杜甫揚瘦抑肥的美學思想”,《貴州社會科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