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悲劇,無論是西方悲劇還是中國悲劇,都在歷史的舞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悲劇理論同樣是悲劇美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地域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差異,導致中西方悲劇在個體自主反抗意識、悲劇結局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走向。
關鍵詞:中西悲劇;起源;差異;原因
作者簡介:李文華(1990-),女,漢族,遼寧建平人,安慶師范學院文藝學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詩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01
一、中西悲劇的起源
悲劇是一個重要的美學概念,在西方,悲劇的發展歷程中,柏拉圖、席勒、黑格爾等都對悲劇的發展做出過貢獻,亞里士多德還為悲劇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在我國,“悲劇”這一概念由王國引入,并引發中國學者對此的研究,但由于中西兩個民族文化傳統以及歷史背景等不同,中西悲劇也存在著差異。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悲劇便以產生。中國悲劇記載可以追溯到周朝時的樂舞,《九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屈原根據民間祭神樂歌改編的《九歌》,后來成為祭祀時的系列歌舞,如《九歌·湘君》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愛情悲劇之一,而《國殤》則以慷慨悲壯的聲威將戰場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以及國殤國祭的悲壯之調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歌舞以其簡明易懂,傳播性強成為人們表達感情的一種形式。中西悲劇均以歌舞的形式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二、中西悲劇差異的主要表現
從古希臘三大悲劇藝術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所創造的命運悲劇,到莎士比亞的性格悲劇,到易卜生的社會悲劇,再到奧尼爾的當代悲劇,展示了西方文化中豐富的悲劇意識。西方悲劇藝術強調主人公對人生困境和災難的主動斗爭與反抗,在反抗中實現活著的意義,而不是消極的對待,強烈的自主意識,鮮活的、獨特的個性是西方悲劇主人公身上體現出來的。比如悲劇主人公阿喀琉斯,雖然他的母親已經明確的警告他,上戰場他會因此而丟掉性命,可是為了替朋友報仇,為了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他毅然走向戰場去肆意地馳騁,雖然最終以早亡而結局,可是他身上呈現的那種不屈的精神卻值得后人敬仰。
中國的文學典籍中也存在著悲劇意識,在描寫悲劇的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大多是坎坷的、不幸的,多災多難的,只是面對這種悲劇的人生,主人公的反抗卻不如西方主人公那么強烈,而是有限度的,節制的,甚至顯得有些軟弱。誠如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所言:“《離騷》為屈大夫之哭泣,《莊子》為蒙叟之哭泣,《史記》為史太公之哭泣,《草堂詩集》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詞哭,八大山人以畫哭,王實甫寄哭泣于《西廂》,曹雪芹寄哭泣于《紅樓夢》。”①中國的悲劇意識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表現方式,這些都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引起的,儒家文化強調“仁”,重視宗法,個體在面對社會時,表現出來的是忍讓,避免沖突。因此中國悲劇主人公大多數個體自主意識較弱,中國古典悲劇更多的展示弱小善良、無辜的小人物在矛盾沖突時的無奈與忍讓,其顯著的精神特征是順從忍耐、含蓄蘊藉。竇娥的身上并沒有西方女性那強烈的自我意識,她對生活的追求并不涉及高層次上的精神上的慰藉,而是滿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她沒有積極的抗爭,而是把所遭受的不幸命運理解為宿命,認為她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以為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前世她做的惡,今世才會如此受挫。
三、中西悲劇差異的原因
西方文化發軔于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發軔于海洋文化,生存環境對塑造希臘民族的個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分散的、個體化的海上作業特點使得他們遇事全靠自己,因此也培養了他們極強的獨立性和個性,這種獨立的個性又對他們從事商業貿易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商業競爭中,這種個性得到很好的張揚。而中國文化則比較復雜,不僅有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同時還有道、佛、法等思想體系,這種多元化的思想體系對形成中國人的性格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社會則是在儒家思想教化下形成的倫理本位的社會。張法分析道:“與西方不同,建立在農業社會和血緣宗族制度上的中國文化是內陸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穩定,它的哲學理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種進取型,而是一種保存型的文化,‘天不變,道亦不變。中國文化的氣質與西方文化比起來,顯現為一種柔性,一種韌性,荀子說:‘柔自取束。束即放不開,沒有超越性。”②在儒、釋、道三家思想影響之下的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對我國悲劇的影響是深遠的,影響著中國民眾對悲劇作品的審美標準。所以,中國悲劇在只能在“忠、孝、仁、義”的框架中表現悲劇人物的悲劇精神。在“中和之美”、“哀而不傷”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典悲劇的作品中總是“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③ 中國的悲劇,無論主人公經歷著怎么悲慘的遭遇,但是在結局的時候基本都是美滿的,是“大團圓”式的結尾,而這也比較符合中國觀眾的期待心理。
總之,中西方文化土壤的不同,使得中西悲劇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是作為美學的重要載體和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悲劇都各自以自己的方式綻放著絢麗多姿的光芒,為世界文化乃至理論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參考文獻:
[1]蔣觀云.中國之演劇界.新民叢報.1905年3月20日.
[2]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11.
[3]趙凱.悲劇與人類意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