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超+何嘉玲
注:本課題由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Ycjj2014003。
摘 ?要: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永恒話題,無數的圣賢先哲在此領域里運用自己的智慧為妥善處理這種關系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資源,在這其中,道家鼻祖老子以其著作《道德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樸素而深刻的理論源泉。挖掘老子思想中生態智慧,理清老子思想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既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借鑒,又是對道家文化或者是老子思想“舊瓶裝新酒”式的包裝,使古老的智慧煥發現實的光輝。
關鍵詞:《老子》;生態文明;現實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溫超,男,1990年6月出生,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
何嘉玲,女,1990年2月出生,西華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0-0-01
日益凸顯的生態問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成為了全世界關注和反思的焦點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已然成為了人類生存發展無法推卸的現實責任,在這其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經典為其提供了智力支持,《老子》中生態思想和智慧哲學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借鑒意義。
一.《老子》中蘊含的生態智慧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嚴重的生態危機讓理論工作者不能不廣泛地考究當今世界和古代社會有助于解決生態問題的思想理論、精神資源以及解決方法。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生態問題已經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全球性問題,因此越來越多的理論家開始將研究的目光轉向古代的中國,在這其中,道家文化尤其是老子的思想學說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而從《老子》一書汲取生態文明智慧已然成為了學界的熱潮。
在思想理論方面,老子所著《道德經》提出了“道生萬物”的本體論,倡導“重人貴生”的生命觀,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萬物平等觀,固守“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還有“慈心于物”、“貴柔守雌”的價值觀;“清虛自守”的人格理想觀以及“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觀等。雖然老子所提出的這些思想并沒有形成今天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老子思想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被扣上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帽子,但這不能抹滅老子的思想學說中關于生態文明的真知灼見。
在實踐方法方面,《老子》中的“道法自然”為所有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提供了行為準則,作為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道”統攝萬物,所以所有事物的發展都只有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在龐大的生態系統中周而復始的繁衍下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老子對自然生態系統最完美的詮釋。在人、地、天、自然四位一體的生態系統中,既彰顯了系統的完整性,又指出了系統中四個因素相輔相成、制約影響的運行,保持系統循序漸進,有序運轉。不僅如此,在基于準則的前提上,《老子》一書還提出了“無為而為”、“知足知止”等具體的實踐方法,“無為”本來是學界爭議頗多的一項實踐觀念,但最終《老子》中的“無為”內涵在于不妄為、不私為。“無為”、“無事”、“無欲”,三者共同構成了《老子》中所倡導的“無為而為”的理念,統治者“無為,則無不治”,圣人“無為,故無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從發展的角度表達了一種適度開發,可持續利用的態度。
二.《老子》生態智慧對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現實指導意義
《老子》中的生態智慧與當代社會倡導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以及可持續發展觀等方針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源泉,又具有濃厚的實踐價值,因此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對《老子》的生態智慧作闡述和詮釋有助于提醒現實人類反思自己的行為方式,有助于樹立生態環保意識,緩解生態危機。
在人類歷史發展至今,人類所造成的全球性生態困境已使自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在過分注重經濟建設的社會背景下,面對資源的日趨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世界性的生態問題層出不窮,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生態文明是對現有文明的整合和重塑,是對傳統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文明形態,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中著重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地位。近來年,“生態文明建設”屢見報端,其巨大意義不言而喻。
探究《老子》一書的文本,其蘊含的生態智慧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指導意義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人與自然關系要講究“天人合一”和諧共處;遵循天道把握規律,才能順應發展;“去甚去奢去泰”,倡導綠色的消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知止知足,更新發展、開發觀念;錘煉人格修養,提高生態文明素質。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李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3]王舒琳:老子的生態哲學對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4]汪愿愿.老子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合理借鑒.[J].榆林學院學報.2013(1).
[5]陶新宏.老子生態智慧的特點及局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