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旨在把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以增加讀者閱讀的難度和激發其閱讀興趣。《塔樓》是美國當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的一部暢銷之作,作者逼真的文筆和巧妙的敘事技巧吸引了無數讀者的關注。本文試以“陌生化”理論為切入點, 分析《塔樓》中作者對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的陌生化處理,從而使作品有了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藝術魅力。
關鍵詞:《塔樓》;珍妮弗·伊根;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義;陌生化
作者簡介:張雨杰(1988-),女,漢族,河南項城人,現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4-0-01
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于1962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在舊金山長大,先后就讀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目前,她共出版了四部長篇作品:《看不見的馬戲團》(The Invisible Circus)、《望著我》(Look at Me, 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作品)、《塔樓》(The Keep),以及《惡棍來訪》(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塔樓》出版于2006年,并是當年度的柑橘獎入圍作品,在《紐約時報》、《舊金山紀事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報刊雜志上大受好評。小說從囚犯雷在監獄中寫的一個故事出發,以一座中世紀的城堡為中心,講述了一對表兄弟丹尼和豪伊如何將古堡改建為一所烏托邦旅館的故事。小說以獨特的敘述方式,將分別發生在過去與現在的罪行聯系在了一起,在閱讀過程中哥特式的氛圍和神秘莫測的景象不禁令人毛骨悚然。
1917年,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法的藝術》一文中提出的“陌生化”理論,是西方文論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認為,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使人能夠恢復對生活的感知,為了讓人感覺事物,使石頭具有石頭的質地。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法是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知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便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事物藝術性的途徑,而事物本身并不重要。(朱剛 2006: 5-6)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是基于形成人們對事物和世界的審美感受這樣的前提而建立的,它的目的是打破自動化的束縛,始終維持對審美對象的新奇感。而文學作品要想不斷維持讀者對客觀事物的新鮮感,就必須采用“陌生化”的技巧和形式。在《塔樓》中,伊根采用多重敘事視角和相互交叉的敘事結構,顛覆了傳統的敘事模式,是對傳統小說敘事視角和故事結構的“陌生化”處理。
1. 敘事視角的“陌生化”
在《塔樓》中,伊根一反傳統的敘事模式,從三個人物的視角來聚焦人物和事件,讓讀者在懸念中思考。作者有意運用多重敘事視角來發展故事情節,正是為了激發讀者對文本的興趣,從而調動讀者對整個故事的思考。
故事的第一敘事視角是丹尼。他由于在工作的飯店發生了爭執,丟了飯碗,必須盡快離開紐約。而這時,他收到表哥豪伊的郵件,請他來對城堡進行整修。通過丹尼的視角,讀者了解了故事的全貌,也深入他的內心世界窺測他的秘密和想法,從他的角度來看待他人和發生的事情,從而對丹尼的遭遇產生同情。
塔樓的故事是雷在監獄中寫的,所以第二敘事視角是雷。雷因為謀殺罪被判入獄。為了每周有一個晚上能避開室友戴維斯,他報名參加了霍莉的寫作課。在寫作課上,雷閱讀了他寫的關于塔樓的故事。通過雷的視角,讀者了解到監獄中犯人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
直到小說的最后一部分,通過霍莉的敘事視角,伊根才告訴讀者雷和室友戴維斯一起逃出了監獄,并且無人知道他們去了哪里。在這一部分,霍莉從個人角度講述了自己的遭遇,為什么會去監獄教課,以及和雷的秘密關系。小說以霍莉投入泳池結尾,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的空間。
2. 敘事結構的“陌生化”
整部小說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中丹尼和雷的故事交叉在一起,最后一部分為霍莉的自述。伊根對故事結構的巧妙安排,使讀者一會兒處于丹尼的虛構故事中,一會兒好像又處于雷的現實故事中,虛構與現實交錯在一起。事實上,整個故事只不過是作者的想象。小說的結構安排看似凌亂,其實,內藏玄機。
故事情節可分成兩條線索,第四、七、十、十三和十六章是一條,其余章節為一條,兩條線索在第十五章的結尾處相交叉,讓人開始理出頭緒,看清故事的概貌。第一條線索從丹尼的角度出發,敘述了他和表哥豪伊之間因小時的一場惡作劇而引發的糾纏和嫌隙;第二條線索以雷為主角,從第一人稱角度敘述(最后一章是以霍莉為第一人稱角度敘述的)。兩條線索彼此交錯,在丹尼的故事中又穿插雷的話語,以說明他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怎么寫的。接著,故事又轉向丹尼。作者把元小說的寫作手法穿插文中,讓讀者始終處于真與假的對立中,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塔樓》打破了傳統的寫作手段,通過對作品的敘事視角和敘事結構的“陌生化”處理,以新穎奇特的方式將常見的越獄和懸疑故事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小說在敘事形式與美學上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魏向陽. 陌生化理論淺析[J].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1, 25(4): 89-92.
[2]珍妮弗·伊根. 塔樓[M]. 禹一奇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3]朱剛. 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