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柯 赟 朱夢夢 李培強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新聞報道發展模式研究
□ 文/柯 赟 朱夢夢 李培強
本文通過分析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結合國內外該技術在新聞報道上的發展現狀,提出傳統媒體應在新形勢下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豐富傳播形式,拓寬新聞報道的渠道,增強報道的深度,打破原有的傳播速度慢、片面化、單一化的局面。
虛擬現實 傳統媒體 媒介融合 新聞報道
20世紀90年代,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開始出現。虛擬現實(VR)通過運用仿真技術在一定的范圍內實現視、聽、觸覺等多方面相似的場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建立實時動態的三維立體圖像,實現在現實中無法達到的情景,突破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障礙。增強現實(AR)是1990年提出的,通過調整攝像機的位置,運用相應圖像技術,把虛擬世界套在真實世界中的一種景象。
(一)虛擬現實(VR)報道方式的特點
1.真實性強。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模擬真實生活的場景,將虛擬與現實相結合,讓受眾沉浸其中,增強真實的體驗。2016年遼寧春晚,六小齡童騰云駕霧,再現花果山的場景讓觀眾將人與景融為一體,加強觀眾感受的真實性。
2.關注度高。《光明日報》的《政協新聞發布會VR實況》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新穎的報道渠道,超快的傳播速度,實時的互動功能,強大的信息資源共享功能,為受眾留下深刻印象。該內容通過微信、微博傳開了,不到一小時,就有了12萬次瀏覽量,拉近了距離,降低了門檻,也讓VR全景視頻報道更“接地氣”。
3.用戶體驗強。在《光明日報》新浪微博的“全景看兩會”話題中,就有網友評論,通過全景圖片“居然看到熟人了”,讓受眾對兩會的參與感更強。
4.全景式報道。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入為傳統媒體的報道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上,《光明日報》全程采用全景式的新聞報道形式,觀眾只需在其新聞客戶端上,就可以全程了解兩會的進展狀況。視頻畫面根據網友手機的不同自動適配優化,即使網友沒有備頭戴式VR顯示設備,也可以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完成全景體驗。
5.交互式報道。VR+游戲化新聞報道,通過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游戲相交互,實現交互式報道。2015年臺灣網絡媒體《報導者》發布了一款新聞游戲《急診人生》,通過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醫院的場景,將游戲與文字相結合。玩家在其中擔任醫生角色,進行一些基本操作。然后利用文字對臺灣目前急診醫療現狀進行報道,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使得讀者的理性認知更加深刻。
(二)虛擬技術(VR)報道方式的影響
1.更強的代入感。虛擬現實技術通過模擬真實場景,將受眾放置在一個場景里,近距離看著新聞的主角、周圍的人群,360°的聲音環繞,直接來到了新聞的現場。虛擬現實新聞是一種不同的體驗,它是社會中正在發生的、真實的事情,讓受眾能夠更好的沉浸其中,享受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的畫面,體驗不同的感受。
2.容易造成身心疾病。虛擬現實技術的過度運用容易導致人的不適。當佩戴虛擬眼鏡和頭盔后眼前呈現的是3D立體的視覺,可能會讓人類的視覺和大腦系統紊亂,最終的結果是產生惡心、嘔吐的不適感。
(一)互動性:VR+新聞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2016年1月7日,CCTV《朝聞天下》欄目對虛擬現實VR的創新與發展進行了專題報道,時間近15分鐘,國內虛擬現實引領者暴風魔鏡甚至在報道中多次“出鏡”,很是風光了一把。
2016年全國兩會與以往不同的是,新科技、新體驗為本屆兩會帶來了別樣的光彩。樂視VR與樂視視頻全景頻道專門開辟了兩會VR直播專區,這是兩會與全球熱門的VR(虛擬現實)技術的首次牽手,這標志著兩會報道從此步入VR時代。讓讀者從被動接受新聞變成了主動選擇,并擁有了身臨其境的代入感。VR+新聞的模式提升了報道的全面性,增強了與讀者間的互動性。
(二)沉浸感:AR+科技增強現實感
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其實很早就已經融入到娛樂節目中了,2013年的春節晚會現場,讓觀眾體驗了一場關于視覺與科技并存的盛宴。升降水幕伴隨著歌曲《我心永恒》呈現出不同的造型,畫面感十足。歌曲高潮階段水幕大簾放下,映襯著歌曲,更好的延展歌曲的意境,頗具感染力。水幕的后面,央視設置了激光燈,激流的水幕經過激光燈的映射,水流猶如水晶一般晶瑩剔透,收到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三)全方位:360度視頻現場報道
2016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大膽地進行節目創新,將國內新興的VR技術運用到節目中,拉近了歌手與觀眾的距離。采用20臺全景機位,由GoPro陣列、RED DIGITAL陣列(6K大屏幕電影專業攝影設備)組成,網羅所有拍攝區域,還原競演現場和歌手房間,讓每一處都變成舞臺。觀眾可以選擇觀賞角度,將樂隊、舞美、歌手甚至現場聽審的反應都盡收眼底。
(一)內容主導:豐富傳播內容,促進內容多樣化
當前,我國的VR技術面臨著巨大的瓶頸,內容不充足,畫面不清晰,分辨率偏低。其中,虛擬現實技術下,其生產的內容很難在其他現實設備中運行,虛擬現實技術的開發者以及電影制片人僅僅創建了一種在虛擬現實技術下運行的內容,妨礙了虛擬技術的普及。用戶在體驗虛擬技術下帶來的360度視頻時,想要獲得真正的虛擬現實體驗,必須選擇一個高端的設備,并且選擇針對這個設備專門定制的內容。當前我國的虛擬技術的發展要注重開發新內容,豐富VR傳播內容,吸引受眾的關注,為消費者提供自己選擇的權利,避免出現強制使用的狀況。
(二)全覆蓋:普及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率
2016年被稱為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元年,大部分商家開始進軍VR產業,VR技術成為了當下時髦的話題。2015年12月HTC舉辦了一場Vive VR頭顯的開發者體驗會,現場有近百名媒體、開發者現場共同體驗了Vive VR。但是目前就國內來說,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領域在不斷的拓寬,越來越多的受眾也在使用VR技術。提高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率,增加使用人數,拓寬運用領悟,實現虛擬技術的全覆蓋,將為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創造巨大的空間。
(三)吸引力:提高受眾的關注度,注重用戶的體驗
2016年1月4日,由搜狐主辦,新華社、《新京報》、澎湃新聞、《南風窗》等多家權威媒體支持的“搜狐傳媒影響力盛典”中,全景新聞類節目《今日焦點》當選為“年度視頻團隊”。該欄目由“虛實映像”工作室打造,是國內首檔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通過360°全景拍攝和制作的全景新聞類節目。解決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抓住用戶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將當日重大新聞報道通過當下最前沿的技術呈現在虛擬環境中。例如天津大爆炸事件,其“身臨其境”的感受更能讓觀眾產生深刻的觸動。
(四)參與感:報道模式從“原畫重現”到“沉浸+參與”
傳統媒體要充分吸取網絡資源,豐富傳播內容,加快傳播速度,增強形式的多樣性。傳統媒體要在新媒體技術的沖擊下,要打破自身固有的傳播體制,在以互聯網為基礎下與VR技術相融合,拓寬傳播渠道,改變以往的傳播途徑。《光明日報》在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逐步建立包括報紙、網站、移動互聯網產品、社交平臺多層次的傳播報道體系。為傳統媒體的發展模式奠定了基礎。
(五)低成本:降低虛擬技術使用門檻,減少研發成本
傳統媒體的發展不僅僅需要技術的支撐,更重要的是創新精神。能跟隨時代發展潮流,積極在報道中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豐富自身報道渠道。在線上建立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線下可以開展報紙,電視、廣播的傳播形式。加強與互聯網之間的合作聯系,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傳播機制。
[1]周宇豪.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困境 [J]. 青年記者, 2014(28)
[2]黃楚新. “互聯網+媒體”——融合時代的傳媒發展路徑 [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9)
[3]蔣友燏. 基于虛擬現實與交互的影像設計應用方法研究[J].湖南大學,2010
[4]趙蔚,段紅. 虛擬現實軟件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2(2)

CCTV《朝聞天下》主持人手持暴風魔鏡4“出鏡”
[5]袁素文,虛擬現實:傳統文本報道的敘事延伸-以《新京報》對“東方之星”客船傾覆事件報道為例[J].現代視聽,2015(11)
[6]王瑋,武小明.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現代交互廣告藝術探究[J].包裝世界.2013(4)
[7]史安斌,張耀鐘. 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
[8]湯庸. 虛擬現實技術在電視節目制作中的應用研究[J].碩士論文.2014
[9]俞哲旻,姜日鑫,彭蘭. 《豐收的變化》:新聞報道中虛擬現實的新運用[J].新媒體研究,2015(9)
[10]王巖. 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媒體交互方式改善中的成功運用[J].應用研究,2014(7)
[11]ABC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報道新聞[J].傳媒資訊,2015(10)
[12]楊小亮.虛擬現實技術在新媒體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探索,2015年(8)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
武漢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