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旭

千年的時光從此經(jīng)過,留下風,留下云,留下一絲絲痕跡供我們?nèi)ヌ綄ぁ>┒迹跉v經(jīng)千年的唐風后,讓我領(lǐng)略到了不曾中斷的文脈。
持續(xù)千年至今不斷的宗教活動,使得京都承擔著沉甸甸的內(nèi)核,遠不是輕盈飄蕩在關(guān)西地區(qū)的一片綠葉。
那天下著小雨,我們初到京都的市區(qū),感覺和我們并無太大差異,主要是左行制的原因,因此無論是上下車還是過馬路,都需要適應一下,不過好在我們是乘朋友的車,要不這么短時間恐怕也難以習慣。而路面上的車,最大的特色就是小,3米左右的小排量車長構(gòu)成了日本K-car的顯著特征,同時為了保證空間,都把車頭設(shè)計得很短,加高車頂,看似古靈精怪,但是卻非常實用,也很適合在市區(qū)內(nèi)停車和小巷內(nèi)穿行。
下了車,走在游人如織的石板路上,剛才還是一片現(xiàn)代繁華,轉(zhuǎn)眼間仿佛回到了千年之前——唐代。是的,京都自恒武天皇建都之始,就是在風水思想的參考下和依遣唐使的所見,復制唐都長安的建制和布局而成。,歷經(jīng)千余年,雖歷經(jīng)諸多紛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浩劫,但總算基本保留了下來,這其中也免不了像梁思成等古建專家,摒棄民族、國籍的界限,在美軍轟炸之前提出保護古跡的感人事跡。
和風輕舞的華年
緩步走在小街上,偶爾能看到一些身著傳統(tǒng)和服的當?shù)貗D女,當然更多的還是為了體驗的各國游客,有的還適宜地撐起紙傘。跟在她們后面,仿佛感受到了陣陣和風拂面而來。兩側(cè)商鋪琳瑯的貨架上,全部擺滿了灑金小傘、和紙信箋、民族服裝等各式傳統(tǒng)商品,在全球化浪潮沖擊和為各國游客提供服務的最前線,能留有住這一份堅守和執(zhí)著,或許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傳承的一個側(cè)影。
聽,雨聲淅瀝;觀,煙波浩渺。要是沒了每年依信而知的這絲雨,文化也許會被吹干。杏花不開,楊柳不綠,青苔不潤,石板不濕,山不朦朧,水聲無韻,于是詩也無情,墨也呆滯,下筆處“山水”何來。春雨一滴,成為了我們所有人的精神甘露。它滴落在瓦片上,在心中激起一道漣漪,成就充滿著理性的詩意,小雨阻礙輕輕飄灑,舒展而輕盈。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去參觀數(shù)次被毀而又重建,也是當今京都最為古老的寺廟——清水寺。不同于國內(nèi)景區(qū),這里根本沒有大門,走了很深也未見售票處,只是在最核心的懸空主堂前,有一小售票窗口,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世界遺產(chǎn)門票僅僅是一張很小的薄紙,而票價大致30元人民幣,讓我在習慣了國內(nèi)動輒200以上的景區(qū)門票后心里一振。
這個懸空的木結(jié)構(gòu)主堂由139根縱橫的木柱支撐起來,宛如一個巨大的舞臺,遠遠看去,雖然沒有雕欄玉砌,也沒有琉璃鍍金的裝飾,只是近似于黑的一座大殿,但是在森林的環(huán)抱中,以及游人祈愿敲擊的鐘聲中愈顯肅穆。其實說是大殿,里面也僅僅拜訪了幾尊神像而已,而且三面透風,形成的是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但這卻絲毫不影響鐘聲的傳遞,余音繞梁,回蕩在山谷。
順著山路向下走,遠遠就可看見有很多游客在排隊,走進一看,每人手持一把木勺分別在三個池中舀水,原來這就是分別代表健康、長壽和智慧的三股泉水,也是清水寺因以得名的神奇之水。喝了沾染傳奇色彩的水,再回望山頂,陽光從高聳的木質(zhì)塔尖后照耀過來,瞇起眼,又好似有一道彩虹,將這里籠罩在一個雖不斷被人瞻仰,卻又不被打擾的寧靜之地,時間也一直停止在那一段和風輕舞的華年。
語言和聲音在此匯聚
紀錄片《人類》中,龍安寺的僧人和背后的一片白沙,只是整部影片的一個瞬間,也沒有任何旁白和過多注解,但是安靜中卻蘊含無比的力量。那時恰逢我情迷園林景觀,知曉龍安寺的一片白沙和其間的石塊更是日本枯山水園林的典型代表。這種利用石塊替代常規(guī)園林中的假山,用白沙代替池水,石塊周圍精心劃出的一圈圈軌跡,就是在模仿流水碰撞山石后形成的層層漣漪。在這區(qū)區(qū)二百多平方米的面積內(nèi),用靜止的沙與石,模擬出了流動的山和水;也用象形的運動,容納了淙淙的叮咚交響;用微觀的人為堆砌,效仿了無垠的自然運行規(guī)律。千人所看,便有千種解釋,因此也就有不少游客坐在邊上的木棧道上,久久凝視、思考甚至溝通。
這就是龍安寺的魅力,也是日本審美藝術(shù)發(fā)生重大革新時期的珍貴見證。由室町時代傳頌至今,雖本尊釋迦如來的雕像早已不見,同心波紋幻想而出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白沙、黑石,從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diào)諧之處,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所有的語言和聲音都在此匯聚而又轉(zhuǎn)瞬消散,然而卻把具象凝練為抽象,印刻在在藝術(shù)走過的地方,在詩被閱讀的地方。
璀璨輝煌的最佳注腳
對于祗園的印象,源自之前的電影《藝妓回憶錄》,里面錯綜復雜的小巷,以及每晚的笙歌燕舞,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場面記憶猶新。因此這次來京都也把祗園作為必選地,不為那些冷艷的藝妓,也為那些古樸精致的小巷。朋友把我送到最著名的花間小路,告訴我從這里進去便是祗園的精華,時間巧的話可能還可以趕上藝妓表演。下車步行,剛開始還有些失望,大致看去和北京的鑼鼓巷類似,只是兩側(cè)仿古建筑,售賣一些傳統(tǒng)工藝品或者紀念品之類。不過越往里走,越發(fā)現(xiàn),原來在復古的外貌下,這條文脈依然在延續(xù),只不過是在商鋪、游人的繁華下暗涌,可能很小,小到僅僅一閃裝飾精美的民居小窗;小到當?shù)厝瞬辽矶^時的一顰一笑。季節(jié)的原因,五點多的時候天已全黑,昏暗的路燈無法照亮路面,只剩兩側(cè)房屋門前的廣告和窗戶灑出的溫暖光線。氤氳中,不時有和服女子快步從身邊走過,木屐清脆的敲擊石板路面。順著他們的步伐,我也不知不覺來到了甲部歌舞練場,這個在旅游攻略中出現(xiàn)過的地方,看了介紹,正好馬上就有演出,趕忙買票進去。
在節(jié)奏緩慢的古老音樂伴奏下,日式煎茶、插花、狂語和我最期待的藝妓表演依次上演。在藝妓手中飛旋的扇子、輕盈的紙傘和木偶一般的舞蹈,雖然能明顯看出是旅游表演的性質(zhì),但還是博得不大劇場坐滿的歐美亞非的游客陣陣掌聲。走出劇場,街角轉(zhuǎn)進另一條無名小巷,這里游人少有涉足,因此更加接近純粹的古式民居。木質(zhì)推拉門上無一不懸掛一塊門簾,往往門口還擺放一盆修剪整齊的盆栽植物。
陣陣清風吹過,婆娑樹影投射在干凈整潔的小巷上,燈光又被地面反射著,驀然發(fā)覺,這看似熟悉的和風,分明就是穿越千年的唐風,帶著厚重古樸,而又包容并蓄。有自明治維新全盤西化開始的博觀約取,到今日的厚積薄發(fā),才得以成就今天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jīng)濟體。厚重的歷史并沒有成為前進的負擔,反倒成為璀璨輝煌的最佳注腳和穩(wěn)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