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長安汽車還沉浸在第100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下線的喜悅中,然而就在2016年開年之際,長安汽車就因長安CS75、長安睿騁兩款車型尾氣排放超標被北京市環保局沒收車輛銷售收入1260.5萬元,并處罰金378萬元。
無法避免的超標
北京市環保局對長安汽車的處罰是依據《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做出的。其處罰決定書顯示:自2015年7月起,北京市環保局對長安汽車進行了抽查。所抽查的3輛睿騁中,有兩輛尾氣NMHC(非甲烷碳氫化合物)排放超標,分別為0.088g/km、0.082g/km。所抽查的3輛CS75 1.8T版車型中,1輛NMHC超標,檢測結果為0.083g/km。
根據國V排放標準,NMHC的排放限值為0.068g/km,長安被抽檢的6輛車中,有3輛超標,超標幅度達20%。更為嚴重的是,接受抽查的3輛CS75 1.8T車型,其OBD系統均不具備實際監測頻率(IUPR)功能。
北京市環保局于2015年12月28日對長安汽車告知,而長安汽車未提出聽證申請,但提交了申辯意見和相關的財務資料,并表示對告知書告知的違法所得認定金額有異議。
“這個問題涉及到OBD,它這個系統還是比較復雜的,在我們的6臺車里面有3臺IUPR的通訊故障,導致故障偵查儀不能讀取信息,這些情況已經得到了控制。”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特別強調。
針對此事件,朱華榮表示,“該批次抽檢車輛電噴匹配標定方案覆蓋性不足,未能有效覆蓋到一些特殊、極端情況,可能會導致車輛在特殊情況下排放不達標。”朱華榮稱,這是自主品牌發展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問題,有些工況問題無法避免。
從朱華榮的話語中,我們并未看到長安汽車對外表示一絲的歉疚。對于環保局抽查車型的超標,朱華榮歸過于通訊故障,認為這樣的超標屬于自主品牌發展過程中的無法避免。
品牌力和技術不足以支撐百萬銷量
2015年長安汽車蟬聯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年度銷量突破90萬輛,較2014年有三成左右的增長。2015年12月16日,長安汽車今年第100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在重慶正式下線。與此同時,長安汽車中國品牌乘用車年累計銷量也即將突破100萬,實現中國汽車歷史上首個中國品牌的產銷“雙百萬”。
實現百萬銷量之后,根據長安汽車黨委書記周治平的表述,長安汽車將力爭2020年全球銷量達到44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233萬輛。屆時,排名從目前的15位,升至全球12位。2025年全球銷量達到6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340萬輛,排名從全球12位,升至前10。
豪言壯語猶在眼前,打臉之事接踵而來。排放超標也許在長安汽車看來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環保壓力的加大,排放已經是一個公眾較為熟悉的話題,先有中國的柴油車國四排放造假,后有大眾汽車的“尾氣門”事件。但無論是對于行業“潛規則”的柴油車假國四問題處理還是對于此次長安尾氣排放超標事件的處理,都讓公眾看到,以往的“中國式”執法已經不見蹤影了。特別是涉及到環保民生的問題,新一屆政府都是言必行行必果,企業特別要強化自我監督和約束。
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的內涵和銷量應當是齊頭并進的,如果有一方出現了問題,那勢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如今看來,排放不達標倒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還有長安汽車對國家標準的遵守,對汽車行業的敬畏。百萬銷量似乎讓長安汽車有些飄飄然,更多的豪言壯語都被輕易許諾,而未來如何發展,卻并不總是遵照企業的一廂情愿。
為什么是長安?也許在許多人看來,這有些許偶然。但值得長安警惕的是,長安汽車在2015年的超常表現下,產品大賣、企業高速發展所掩蓋的內部問題和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