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花
據有關資料報道,近幾年來高考答卷抽樣分析表明,現代文閱讀考生地得分率一般在40-60%,難度顯而易見,因此,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和解答方略的研究,是奪取高考語文優異成績的重要一環。
下面就現代文閱讀的答題技巧及平時訓練的要點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答題技巧
不少學生以為現代文閱讀題文學材料不取自課本,試題絕對沒有押住的可能,所以認為無法復習。也有的認為閱讀能力非一時之功,短期內難以奏效,所以只是消極對待,不投入。實際上,現代文的解題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聯系寫作年代,幫助理解文章。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文章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也不能不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需注意寫作年代及背景介紹。比如《人·鬼·獸》,就必須認真閱讀注釋,分析背景材料。抗戰勝利后,國統區人民掀起了反內戰運動,國民黨當局卻大行不義,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先生十分悲憤,堅決主張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對個別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極為不滿,于是寫了這篇文章。透視創作歷程,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再對照原文,試卷中的問題就不難找到答案。另外,像《世間最美的墳墓》,其中就有一個小問題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只有聯系寫作年代和托爾斯泰的生卒年月,才會一目了然,噢,原來是托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寫的,當然這也屬于細節問題。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思路是思考的線索,破譯了文章的思路,就掌握了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的鑰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們應按照思路,感受文章的氣息。另外,要總觀全文,抓住關鍵性語句,提綱挈領,這樣就可以了解全文的“大底”,從而更好地解題,例子就不再贅述。
(3)整體感知全文,重點理解局部。高考現代文閱讀所選的材料大都是以完整的段落或篇章作為基本單位,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所以,無論是語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還是文章內容的分析評價都要注意瞻前顧后,整體把握,從整體上揣摩透文章的觀點態度,揣摩透命題者的測試意圖,要避免像盲人摸象一樣,斷章取義。但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去理解,這樣就不會以偏概全,從而更好地全面理解問題。
(4)增強感受能力,規范語言表達。通過語言感知文體,加深對語言文字蘊含意義的理解,這些都是考察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閱讀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表達是否準確規范,決定著考試得分的高低,有的考生走下考場感覺到題目答的不錯,可分數一出來與自己估計的相差甚遠。因此,語言表達要規范。一是審題嚴格。要看清題目有幾項要求,是問觀點還是問材料,用原話答還是用自己的話語概括,字數要求是多還是少;二是用語準確,拿出煉字的真功夫,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必要的不漏一字,不必要的不多一詞;三要書寫仔細,卷面整潔。
以上四點是解答現代文閱讀的技巧,但要真正地提高閱讀能力,還是需要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靈活多變的技巧,而這些能力和技巧又需要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加以培養(因為,高考閱讀一般不直接在課本中選取材料,但“材料在課外,知識在課內”),那么,平時訓練都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二、平時訓練要點
(1)明確目標,分段落實。當今的素質教育,突出了語文學科的民族性、文化性、時代性,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及特長。因此,在平時訓練中,起點適應針對性強,抓住有代表性的章節,啟發思考,講精講清,鼓勵學生積累、模仿、運用,配合分段的演練,有目標的分階段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2)抓住語言教學,拓寬知識面。現代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語言,語言能力靠方方面面的磨練。從現階段看,學生閱讀面的寬廣,帶來知識面的寬廣,其語言也因而從記憶到模仿,進而具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平時的篇章教學應抓緊語言訓練,讓學生在課堂上歸納、總結,逐步培養學生能根據文章內容,利用文中的語句作為解答的材料,能由對語言的理解,去恰當簡明地綜合分析,敏銳感知,要點不漏,表達準確,與此同時,應有意識地予以課外閱讀的推薦和指導,立足課本,帶活課外,學生就會“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的《文心雕龍》),文章的閱讀也就成了他們的小菜便飯,輕車熟路。
總之,現代文閱讀的技巧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