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勇
在整個教育步入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教學改革仍然顯得十分緩慢,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習慣于追求統一和標準。若學生遇到問題,第一反映往往是翻書找答案,而不是先自己思考,如果自己的想法與書上矛盾或者沒有時,很容易放棄自己的觀點。另外,學生喜歡按照一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這樣的教學,往往造成學生僵化的思維模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如何加快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課堂教訓模式,創設一種以“民主與和諧為真諦”的教學環境,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緊迫課題。面對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我認為采用探究式是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之一。
一、探究式教學的優勢
所謂探究式課堂教學,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學模式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發現者,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課堂參與度大大提升;第二,在具體的探究實踐中,所學的地理知識被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對地理的認可度;第三,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遺忘率低,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如何探究
1.激趣引題自學探究
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面、輻射全課的作用。一堂課的開頭雖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要像一塊無形的“磁鐵”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點。如講天氣系統時,給學生講《三國演義》:火燒葫蘆峪“的故事;講海水運動時,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巧妙出入的故事;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時可以用三個懸念引入:美國的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白天的比賽項目在我國收看時是晚上;妹妹的年齡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與南通的啟東逐漸靠攏。你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通過簡短的導入,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進入自學探究階段。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系的學習要素連接起來,把傳統教學長期養成的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的惡習扭轉過來,真正養成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的良好學習習慣。激趣引題使學生的自學探究增添樂趣和動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自學探究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相信不相信學生,給不給學生自學探究的權利。能相信學生,也能給權利,學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會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2.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課堂情境
問題的提出需要相應的情境,而探究學習以具體的問題為依托,因而,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從設計課堂情境出發,結合教材內容,選好探究的主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生了解了地方時、區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等概念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小明到美國洛杉磯(119°W)旅游,他所乘的飛機在上海起飛時間為北京時間2012年7月3日11:40,向東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于洛杉磯當地時間7月3日10:30抵達,飛機的飛行時間是多少小時?然后,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從而得出結論。
此外,在一些實踐性的探究活動中,不但需要天氣適宜,還需要用到一些實驗工具,為此,教師應該早作準備,安排好實驗時間、場所和工具,確保教學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測量和計算學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陽高度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提前選好場所,準備好竹竿等試驗用具,并將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最后針對各組的實驗結果進行討論。
3.解疑點撥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而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讓同桌或同班同學發揮各自的學探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交流相互探討的結果,這種“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切不可搞成問答式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只需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要避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教師主要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還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成良好個性品質。
4.明理深化實踐探究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給學生明白清楚的交代。然后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如學了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可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黃昏天空仍是明亮的原因;深秋到第二年的早春,霜凍出現在晴朗夜里的原因。通過實踐探究,既鞏固和擴大了知識,又使知識轉化為能力。實踐探究的形式多樣,可模擬實踐,或聯系實踐,或課外實踐活動,如地理興趣小組,地理板報等,這十分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和發展能力。總之,實踐探究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利時機。
以上是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一些想法,嘗試對課堂教學形式的轉變,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總之,探究式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