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祥
摘 要: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它的培養方向與培養策略集中體現在了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學生的能力提升才能實現,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才能滿足。高中學段的學生自身素質提升很快,對他們在高效的課堂中進行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可以使教學效果最大化實現,使他們的成長快速向社會需求靠攏。本文筆者對高中物理教學目標的實現方法做出了自己的闡述。
關鍵詞:高中物理;實現;教學目標;常用方法
高中學段的學生最接近社會需求,在高中學校中對其進行符合發展規律與社會需求的培養,可以為他們今后融合入社會與生活提供積極地輔助。在高中物理學科中,學科知識要求、學習方法、培養方法等等,其實都蘊含在教學目標中,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了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才能真的實現。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怎樣才能促使這些教育目標真正得以實現呢?
一、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
1.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高中學生想讓人們將他當做“大人”看,教師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自上而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遠離教師,無法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水平的師生關系,給學生足夠的平等與尊重,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學好物理的自信心。
2.教師與學生共同發揮作用
在課堂的構成主體里其實包含著兩個能動的主體,既教師與學生。新課程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那么是不是課堂就完全釋放給學生探究呢?筆者認為課堂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不可或缺,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時,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一起探究,給予其及時的點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緩解學生沉重的心理壓力,不至于生成習得性無助現象。
3.讓學生快樂學習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構建的。他們二者都對課堂有積極地影響。快樂的學習過程是飽含知識與方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生獲得了成長,對于教師而言也將獲得正生長,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我們教師如果能夠給學生提供有趣的實驗,學生是快樂的,是樂于去發現和探究現象背后的規律的,而我們教師在提供實驗的過程中自身必然需要對傳統實驗進行思考,因此自身也是獲得了有效發展的。
二、把握知識教學環節
1.讓知識不斷深化
高中物理知識的教學是以一個個知識點的不斷突破而展開的。但是,物理知識都并非淺層化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地探索,不停留在概念的表層,而是深入到現象與事實的本質深處,通過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對大量物理現象的觀察、分析與思考抽象出具有共性的規律,自主找到獲知的方法,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同時形成意識:“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抽象、驗證”得到的。
2.挖掘實驗資源
高中物理教學區別于其它理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實驗性”。實驗是物理學科的一大特色,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感受“誤差”、感受“創新”、感受物理的嚴謹與實在.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選修3-3“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生從最開始的束手無策到后來方法的靈光一現,學生在成功估測分子大小的同時充分感受到了“轉換法”.完成對這個實驗的準確把握,體驗和感受到了如下幾個問題的解決過程:①在用油膜法時,為什么可以看成單分子油膜?②一個油酸分子的大小是不容易測的,我是如何“轉換”的?③油膜的面積與分子的直徑、油酸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3.應用情感教學
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會或多或少的受到情感的影響,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情感也會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雖說我們當前的獲知的過程提倡探究式學習,但是每個知識都是前人探究的成果,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把前人探究的“過程”和“故事”與學生一起分享呢?借助于物理學史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情感,感受物理規律得到的來之不易.。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自由落體運動規律”時,我們完全可以將伽利略的研究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伽利略的方法的聰明和科學,自然地想去了解伽利略這個人,課后通過查找資料去“接近”伽利略,這一過程很顯然學生會被伽利略所感染,并萌生出要好好學習物理、學好物理的信念。
三、將“問題”作為教學中心
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時會遇到很多“無法解決”的難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是因為我們在課堂教學的習題評講過程中沒有以解決問題為抓手,從解題思路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有效達成。例如,“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應用”有一道經典的例題.例1短跑比賽是最為常見的比賽項目,如果我們將100m賽跑的過程進行簡化,視作為先勻加速直線運動后勻速直線運動的兩個階段運動模型.已知在運動會上,某運動員比賽的成績是11.00s.已知,他在加速階段的第2s內跑過的位移是7.5m,計算這個運動員加速階段的加速度和加速跑過的距離。很多學生剛剛開始拿到這道題時,有一種畏懼心理,筆者認為在習題評講的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從如何審題,審題的過程是提取信息和物理建模的過程,在審題的基礎上理順解題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對于這道高考題筆者和學生進行了如圖1的分析。有了上述分析,學生的求解變得順理而準確了,在問題的解決中很自然地完成了考點的復習與內化。當然解題完成還不是復習的終點,筆者認為應該引導學生對程序性知識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通過在例題的基礎上再變式訓練,讓學生感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幾個公式都是矢量式,多個物理量具有方向性,最后總結出求解勻變速直線運動問題的一般步驟。如此一來,學生在這個例題的解決中不僅僅運用了前面學到的知識,還總結了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有效達成了過程與方法目標。
綜上所述,在面臨高考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該沿著怎樣的教學方向實施我們的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我們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訓練學生解題,更多地應該滲透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的過程是快樂的,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是快樂的,體會到過程與方法的樂趣遠勝于讓他們直接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