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靚
劉國正先生在《我的語文工具觀》一文中指出:“獲得語言的技能,主要依靠語言的實踐,對理論知識的依賴是較少的。”而在所有的語言實踐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朗讀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讀書,這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但如今不少教師忽視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導致一些學生在學完課外后,卻不能流利通達地朗讀它,從而影響了對課外內容的理解。那么,為什么要重視朗讀訓練呢?
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更高的層次便是創造。“積累——模仿——創造”是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文章中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必須通過朗讀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文章讀得越好,越能說明學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替作者說這番話一樣。因此,文章一旦被學生高聲朗讀,就會變得好懂和易解,這就是所謂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還可以使學生了解詞句的各種結構,掌握詞句的節奏。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復朗讀,達到瑯瑯上口,熟讀成誦,書本的語言 就會變成自己的語言,成為自己的儲備和財富。一旦用到某些詞匯、句式、表達方式時,就會涌上筆端,運用語言的能力自然會大大提高。不讀書或讀得不熟就很難把作者的語言學到手。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是對文章反復感知的結果,能夠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去,再經過大腦的整合和同化,成為有序的記憶組塊,在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時,就能夠準確地再現和進行矯正。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既能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懷,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指導學生朗讀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示范朗讀是非常有必要的
示范朗讀,能夠創設意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的中間部分:“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在朗讀時,要把父親當時的心情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
二、 指導學生讀書時,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哲學家朱熹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是:“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記不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是“眼到”是讀書的一個前提。“口到”是大有好處的,是“眼到”的深化和發展。所謂“心到”即一要專心,不要邊讀邊想其他的事;二要細心;三要有恒心。
三、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
讀得正確,是朗讀的基本要求。在朗讀課文時要用普通話,發音要清楚,不讀錯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只有正確地朗讀,才能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在教學中,針對我們這一地區發音時,zh、ch、sh與z、c、s、n與l等不分的現象,我先利用“形聲字聲旁類推”和“記住某些拼音規律”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此外,我還組織學生練習繞口令,讓學生查字典,注音標調,反復練習。同時,我還指導學生掌握音變的規律,在平時朗讀中加強訓練。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學習文學作品特別是抒情類課文時,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匆匆》,我和學生一道,先聽錄音范讀,然后讓同學們模仿錄音朗讀,要求感情豐富,并體會字里行間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聽范讀時,同學們已被帶入了一個充滿鳥語花香的世界,在他們自己讀課文時,自身的情感也帶進了朗讀之中。由此,朗讀撥動了學生情感的心弦,使他們從朗讀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強的感染。
五、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
我有表情朗讀時朗讀的最高要求,它是運用有聲語言來表達作品內容的藝術。在教《陶罐和鐵罐》時,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讀,讓同學們聽完朗讀后進行評價,哪位同學讀得好,為什么?大家紛紛說小明讀得好,因為他讀得符合人物性格。由此,通過評價,了解人物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
在指導學生有表情地朗讀時,要注意停頓和重音。停頓就是語句的間歇,停頓的位置和時間的長短都要適當。如果是長句應按語法在詞語間作邏輯停頓。重音是在全句、全段乃至全篇語調和諧一致的基礎上重讀,并不是突然發出強大的聲音。在排比句中,相同的詞語應重讀。
在朗讀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朗讀訓練讓學生邊讀邊記,在理解基礎上記誦,在誦讀中加深理解,并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掌握記誦方法,這就能收到較好的記憶和背誦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充分運用朗讀這個手段,根植于課文這片“沃土”,緊扣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維,潛心體會,深入理解,掌握知識,完成教學內容,這種緊緊抓住朗讀的環節的教學手段是切實可行,并且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