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師正面對著一個新的課程環境,新的課程研究模式,一個要求教師角色向廣度延伸,向深度擴展的時代背景。在初中數學新課標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數學老師究竟如何去應對這種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成為新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任何學科的教學效果最終都是以學生的收獲為衡量標準的,如何讓教師的付出與學生的收獲相一致呢?在這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效果有效方法之一。我也獲得了以下幾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一、創設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沒有生動形象的語言及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內容抽象,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備課時就要在了解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必須把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問題,并將科學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實際上,數學問題的科學性和趣味性是相輔相成的,當學生學到了豐富的數學知識,有助于他們去解決數學問題時,他們會感到極大的滿足和樂趣。加強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目的也是使學生更加自覺地掌握數學知識,所以,兩者結合起來并不困難,問題在于教師是否肯下功夫,尋找“興奮點”是科學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的保證,因此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在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做好平時的積累、準備工作,如廣泛搜集、積累可供教學用的各種資料,以及能開闊學生視野的知識;甚至是上網查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讓學生“愿學”、“樂學”,也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學習領悟新的知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實例做比,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數學教學也和生活實際是緊密聯系的,關鍵在于尋找生活實際與所學習的新知識的“結合點”,即考慮“生活實際是什么?有哪些?如何聯系?”的問題。當今世界瞬息萬變,實際存在的問題包羅萬象,無可勝數,如果信手拈來,勢必會浪費時間與精力,因而,科學尋找“結合點”,選擇實際問題極為重要。我想,教師選擇的“點”應是學生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生活實際和學生中普遍熟悉的問題,并有目的、有重點引入,這樣,教學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也才能確保讓學生感興趣。如:學習點、線、面、體時,我會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用天空中劃過的流星,雨點的下落,風中柳葉的運動等,能夠很直觀的看到點線運動的痕跡的生活實例來做比。如此的生活實際的例比,對學生理解這節課知識的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生活實際賦予數學這門學科一定的具體形象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學生自信,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人的心理發展中,認知和情感不是分離的,而是交叉整合的,“情感不是僅僅從情感自身中得到發展,他要融認知與己身。只有這樣,人的情感才能從原始的本能性情緒提升為社會化了的、‘有知識的情感,情感發展的真正內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審美化。學生的認知的發展絕不是信息量的堆積,認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領域,才能被內化為‘學生的東西;不與情感融合的信息永遠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質,信息再多也不意味著認知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且要正確處理認知與情感的關系,要給學生充分的關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就是說學生是否對某一門課程產生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是否認可任課老師,學生總是把對老師的情感泛化到老師所任教的學科上去,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表現欲,要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進行適當的表揚,并鼓勵基礎較差,缺乏自信,膽小怕發言的學生,以此來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和諧氣氛,只有在民主、愉悅,且充滿信任的課堂中,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能提高。
四、鼓勵學生提出質疑,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困惑,產生要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在數學課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就是需要教師做好“疑”字文章,教師要在備課、上課、鞏固練習、作業設置等方面,刻意設置疑問,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及分析,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要使課堂成為學生“提疑”、“質疑”和教師“答疑”、“解疑”有機融合的、互動式的教學。這里,提疑、質疑是前提,講疑、答疑是關鍵,解疑是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要鼓勵打破常規、標新立異地大膽“提疑”和“質疑”,尋找最佳思路去解決問題。面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五花八門的問題,教師要加以歸納分類,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科學指導,例如,屬于教師在教學中學生沒有弄清楚的,并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可采取集中講解、答疑的方法解決;屬于教師在教學中學生沒有弄清楚的,而帶有特殊性的問題,但又比較重要,可利用每節課前或結合新課,進行分散答疑;若是不屬于講課內容,或有些還未講到的問題,則可采取個別答疑的方法,等等。這樣做,不僅可以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調動學生主動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改變“說教者”的形象和“灌輸者”的地位,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把學生當作是“學習的主體”,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教學中能得到充分的調動與發揮。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應從生活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樂學習,提高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