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婧媛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由于諸多歷史和現實原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發展的潛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發展形勢仍然嚴峻,任務艱巨。如何更好更快發展農村經濟的問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就目前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發展對策作粗淺探討。
關鍵詞:農村經濟;問題;對策
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產品供求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農業結構越來越顯得不合理。從農村整體經濟結構看,農業產業比較單一。就豐順縣來說,主要以傳統的水稻種植為主。許多農民不愿向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高效農產品轉型,由于種植業產品價格較低,附加值不高,比較效益低下,難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布局的結合點把握不夠,規模經營沒有形成氣候。目前,許多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在產業分布、選擇優良品種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與農村經濟區域化布局的結合點還把握不夠,“一地一品”、“一區一業”等專業化政策實施還不到位,土地連片生產沒有形成規模,農產品基地建設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生產分散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難以形成合力,規模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不明顯。從農業內部結構看,部分鎮、村由于市場對農業資源配置作用沒有明顯發揮,資源利用不合理問題相當突出,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農村經濟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說明市場對農業資源的配置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發揮,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利于農村市場經濟建設。
2.村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戰略眼光,影響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有些鎮.村干部,整天忙于應付日常事務,精力難以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還有的偏重于顯性的政績,樂于做“形象”工程,對“高、大、外”項目的戰略性投入思考較少。有的村莊干部精簡后人數減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時因為一些硬性任務等,上面不滿意,群眾不理解,加上工資發不下來,養老保險無錢解決,工作積極性不高。另外,有少數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素質差,工作方法簡單,對黨在農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帶頭作用發揮得不好,缺乏引導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干群關系緊張,矛盾較多。這些都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3.民群眾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具有較低文化素質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市場意識不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不能正確分析當地的資源優勢,抓住市場競爭強的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只是盲目跟從,盲目投資。還有的村莊,鎮、村干部千方百計從外地引來外資項目,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就是腦袋不開竅,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如:近幾年某沿海村養蝦戶,因氣候等環境因素蝦一直招病,經濟效益很低,很多蝦池一度被閑置起來,村干部通過外出參觀學習,決定幫助養蝦戶改造蝦池為海參池,每畝投入七八千元,收入成倍的增加。但是,許多農民只是觀望,缺乏行動。
2 發展經濟的思路與對策
1.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業,焦點在農村,作為農業鄉,民不富則鄉不興,因此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立足本地區實際,發揮區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向導,抓好以優質小麥為重點的優質糧基地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作強,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壓低品質差市場滯銷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促進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二是以規模化養殖為重點,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畜牧業是實現糧食轉化增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優化畜產品區域布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推廣“公司+基地+銀信+農戶”的模式,以牛、羊、豬三大宗畜產品為重點,搞好配套服務,力爭畜牧業在兩年內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把畜牧養殖園區建成全省乃全國有名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從事畜牧養殖,增強企業輻射帶動能力。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振興區域經濟的必經之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跳板和撐桿,工業興則鄉興,工業強則鄉強,這已被許多地方的實踐經驗所證明,而招商引資資源共享則是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堅持放心放手原則,鼓勵、支持個體、民營等經濟在數量、規模、效益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銷售收入在億元甚至幾億元的骨干企業。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大項目,大上項目。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改善投資條件,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創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務和輿論環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優勢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給與企業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第三、要圍繞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做文章,用先進技術提高傳統產業,幫助其上檔次上水平,盡快打造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形成優勢,提高競爭力。
3.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干部服務經濟的本領。新形勢下,政府職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行政命令轉化為政策引導與協調,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的客觀要求。我們各級政府的干部和辦事人員,不僅要在理論上有清醒的認識,必須將這一原則落實在從政的行動上。政府要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制定各項政策,只要有利于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大開政策綠燈;各級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強化服務觀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服務經濟的本領。
4.加強對農民群眾的科技培訓,切實為農民群眾搞好服務。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農村科技教育投資,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意識,扎扎實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要為農民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搞好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5.落實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一是加強農村各項事業建設投入力度。要不斷的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對貧困家庭的學生實行教育救助;繼續搞好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農民參加率,擴大合作醫療的覆蓋面;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堅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傳播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改變農村面貌。二是通過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等,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廣開創收渠道,化解基層債務,增加財政收入,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調動干群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投機行為,完善農資流通渠道,降低農資價格,切實給農民減負。四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涉農優惠政策,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保持社會大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