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禮
伴隨著竹篙的擊水聲、鏗鏘的鑼鼓聲、船上健兒雄渾的吶喊聲、岸邊觀眾的歡呼聲,篙子船你追我趕,如離弦之箭,盡顯水鄉壯士的陽剛之氣。
每一條船都有一根“頭篙”,作為吉祥物,由篙手們敲鑼打鼓送給新婚的好友,祝其“早生貴子”,而接受頭篙的人家,需燃放鞭炮熱烈迎接。
溱湖水草豐茂,所繁育生長的各種水產質地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在不同的時節,“溱湖八鮮”新鮮出水,柔嫩、香甜、清鮮,春味十足。
“清明”是中國傳統歷法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同時,各地人民也在清明節前后,用各種方式祭奠逝者、奉祀先輩,春風細雨中彌漫著追思、感念之情。
在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里下河腹地溱潼鎮的溱湖一帶,一項源自歷史故事的民俗——溱潼會船節,就是這樣一種古老的紀念活動:浩瀚的湖面上,竹篙林立,各種花船、龍船、篙子船千舟競發,其恢宏壯觀的場面、驚心動魄的爭賽、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海內贊曰:“天下會船數溱潼。”
千舟競發逐春潮陽春三月的“水上狂歡節”
陽春三月,正是江南好風景。楊柳依依,煙波渺渺,十里溱湖蕩碧波,千舟競發逐春潮。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船節已成為熱鬧的文化盛會,并演繹成規模宏大的“水上狂歡節”。
溱潼會船節正式舉辦的時間,是清明節次日。但在清明節前10天左右,當地各村就要在“會頭”的帶領下樹起旗幟,開始各項準備工作。村民們必須先準備一艘裝扮華麗的大船,名叫“貢船”,其他的篙子船或劃子船,則選用既新又輕的船只,備齊竹篙,并確定劃船人員。接下來,就要進行試水、鋪船等工作,將參賽的船只裝扮得鮮艷奪目。據說每年還有不少人自愿出資,購買新船供會船選用,以爭榮耀。剩下的時間,各村統一組織,對精選出來的篙手進行操練,力爭動作整齊,行船快速,在參賽中拔得頭籌。
會船當天,天還沒亮,人們就已經裝扮好了各種主題貢船,同時準備祭祀。他們取出事先收集到的“百家飯”,敲鑼打鼓,乘船出村給岸上的墳塋撒“百家飯”、添墳頭、折柳枝,祭奠先人,也祈求一年的好運,讓會船節順利進行。祭掃完畢,各村的參會船只紛紛隨著鑼鼓聲駛向溱湖。到清晨時分,插著各式彩旗的貢船、篙子船、劃子船幾乎鋪滿了溱湖,鼓樂齊鳴,載歌載舞,一片歡騰;數萬鄉民聚集湖岸,人聲鼎沸,鑼鼓喧天,場面恢弘。

隨著開場鑼鼓敲響,十里溱湖變成了巨大的“水上舞臺”。首先登場的是造型各異的巨型貢船。貢船是溱潼會船節中的豪華型船只,均由民間工匠手工打造,船上張燈結彩,五色繽紛,甚至還有亭臺樓閣。每一艘船主題各異,如“揚帆夢想”、“千篙子船情”、“龍騰馬躍”、“溱湖花紅”、“濕地風情”、“溱湖八鮮”、“古鎮槐綠”等,無不取其美好寄托和象征意義,構成流動的水上風景線。
貢船玩的是“華麗”,而接下來的篙子船、劃子船,玩的就是“心跳”。數百艘篙子船在溱湖成排鋪列,一眼望去,上萬根竹篙猶如在湖中突然長出的一片森林,極其壯觀。在高亢的鑼聲中,篙手們動作整齊有力,揚篙如長矛列陣,下篙如巨蟒入水,伴隨著竹篙的擊水聲、鏗鏘的鑼鼓聲、船上健兒雄渾的吶喊聲、岸邊觀眾的歡呼聲,篙子船你追我趕,如同一支支離弦之箭,盡顯水鄉壯士的陽剛之氣,使人熱血沸騰。
緊隨著篙子船的,是被譽為“美女船”的劃子船,劃船的清一色是水鄉船娘。每條船的船娘服飾各異,或頭戴金花,身著黃衫;或鬢綴桃花,一身粉衣;或發插山茶,渾身大紅……一艘艘劃子船輕盈如片片柳葉在湖面飄飛,而船娘們則似彩蝶在浪間舞動,令人美不勝收。
會船節的壓軸大戲,要數龍船編隊。在震天鑼鼓聲中,數十條龍船似出水蛟龍般騰波駕浪,船上造型各異的祥龍不停舞動,前后相連,形成一條壯觀的龍帶。龍船后還有上百條篙子船“保駕護航”,船上龍舞,水中龍騰,波推浪涌,云水激蕩,壯觀的場面讓人忍不住大聲歡呼!

會船表演結束后,是自由活動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紛紛登船,在華麗的貢船、龍船上拍照留念,或者當一回篙手、劃手,親身體驗水鄉民族的生活情趣。到了傍晚,每個村子毫無例外地要舉行一場熱烈的會餐,縱談賽事歡樂。入夜,許多村子還會燃放禮花,并搭起舞臺,請來戲班子,以揚劇、淮劇、京劇、雜技等各種文娛表演來祈天謝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當天晚上,如果村莊沒有演出活動,村里人就會覺得不痛快,在鄰村面前抬不起頭來,所以各個村子都是歌舞升平,一派歡樂的盛世景象。
“撐會船”由來的傳說“送頭篙”祝早生貴子
溱潼會船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傳說岳飛曾率岳家軍在溱湖與金兵鏖戰,雙方均有死傷。清明節后,一些當地百姓便主動撐船到湖中祭奠陣亡將士,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習俗。久而久之,到此祭奠、聚會的人越來越多,時有船只成百上千,場面壯觀。數百年來,這一習俗長盛不衰,民國時期就有人寫詩描繪當時的會船盛況:“專練會船架竹篙,一聲鑼響滾銀濤;各爭勝負分前后,不亞金焦訓水操。綠楊堤畔霓裳按,青草湖邊畫舫排;每到年年春三月,如云仕女看船來。”
會船節的習俗由來,也有另外一個版本,相傳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朱元璋登基后,清明節便要祭掃祖墳,但因為多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他只知道自己的父母死于江淮一帶,但具體葬在何處卻一無所知,心里很著急。軍師幫他想出一個辦法:首先尋找無主孤墳,然后再進行排查。因為江淮一帶歷來重視傳統,清明節這天,無論大家小戶都會給自家祖墳添新土、燒紙錢,表示祭祀,凡是有主之墳,墳前一定都會留下燒錢化紙的痕跡,而在剩下為數不多的無主孤墳中,要想找到皇帝先人的墳墓就簡單多了。

朱元璋深以為然,于是依計而行,派人分頭尋找,還喬裝打扮,親自坐船前往江淮一帶。他嫌船行太慢,就下令增加篙手,一條船上數十人,數十根篙子,讓船只快速行進。至于朱元璋最后是否找到祖墳,我們不得而知,但他誠心尋找祖墳的行為,讓江淮百姓動容,一方傳一方,一直傳到姜堰里下河一帶,老百姓就在清明節第二天,撐船去祭掃那些無主孤墳,后來就慢慢演變成“撐會船”的習俗。
還有一種傳說,與抗倭斗爭有關。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入里下河一帶騷擾百姓,朝廷派官兵清剿,周圍民眾也紛紛響應,各村的青壯農民,紛紛組織船隊前去殺敵。他們每條船上數十人,各執一根竹篙,行船趕路時,大家一齊撐船,到達戰場后,篙子就變成了武器,用來與倭寇搏斗。由于竹篙下面的“篙鉆”是個鐵頭子,容易帶起水底的污泥,對撐船不利,影響船只速度,他們就扒掉篙鉆,因此直至今日,參與溱湖會船的篙手一律不用篙鉆。
參加會船節的每一條船上都有一根“頭篙”,會船結束,它就被作為吉祥物,由篙手們敲鑼打鼓送給婚后未育的好友,祝其“早生貴子”,而接受頭篙的人家,需燃放鞭炮來熱烈迎接。這就是溱潼會船節的另一個重要環節——送頭篙,千條會船,千根頭篙,給百村千戶送來歡樂。

會船當天晚上會餐時,各船篙手歡聚豪飲,大伙兒的話題始終圍繞一個中心:“今年的頭篙送給誰?”邊吃邊喝,七嘴八舌,最終把“頭篙”的得主定下來,選出一個德高望重的篙手來執行這一任務。只要每條“頭篙”的得主一選定,馬上就會有熱心人向這家報喜,這家便會立即做好迎接的準備,全家上下滿懷喜悅,恭候篙手們的光臨。
頭篙一進門,燈燭輝煌,鞭炮齊鳴,主人向篙手們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謝。送篙者滿口都是“早生貴子”之類的祝福,得主則不斷許諾:“到時候一定請各位吃喜酒!”要是頭篙的得主在這一年碰巧真生了“貴子”,那可就熱鬧了,不僅要為這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還要熱熱鬧鬧地置辦好酒好菜,宴請親朋好友以及篙手。

溱湖周邊,村村社社的鄉親們,年復一年,就是以這樣豐富多彩而又積極健康的風俗,演繹出一幕幕歡樂的大戲,延續了對傳統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祝福……
水鄉古鎮的人文底蘊“桃花米”和“溱湖八鮮”
溱潼會船節,是溱湖一年一度的盛會,而在平日里,這個位于江南水鄉的湖泊和它所環抱的溱潼古鎮,雖然不如秦淮河、周莊、烏鎮那般聲名遠揚,但千年古鎮被十里碧水環抱的富饒與溫情,同樣令人戀戀不舍。
溱潼古鎮古稱“秦泓”,這里水草豐茂,土質膏黏,古時人們以捕魚織蒲、制磚和打編線為業,農作物“天種人收”,農民“不耕而作”,出產的稻米“狀如大麥”。漢唐時代,這里盛產“海陵紅粟”,俗稱“桃花米”,為江南貢品,一度名揚天下。

古鎮內還擁有許多古樹名木,如唐代國槐、宋代古山茶、明代黃楊、清代木槿等,尤其是位于一所古民居內的萬朵古山茶,經國際、國內專家論證,確系種植于宋代末期,是一種非常名貴的品種,時至今日依然花開萬朵,被譽為“神州茶花王”。
溱潼自古以來尊教崇文,歷代共有100余人高中進士、舉人;明代吏部尚書儲巏曾在古鎮的壽圣寺藏經樓——水云樓讀書,清代大詞學家蔣鹿潭在此久居,寫下了《水云樓詞》;清代進士孫喬年所寫的“溱湖八景”詩篇流傳至今,鄭板橋登水云樓題下“得來湖水烹新茗,買盡吳山作畫屏”的名聯保存完好……
溱湖又名“喜鵲湖”,據說過去常有無數喜鵲聚集于此。它東西長1.4公里,南北長1.5公里,形似玉佩,登高而望,四面八方通達湖區的主要河流有9條,形成“九龍朝闕”的奇異景觀。以溱湖為中心的濕地公園,自然條件優越,生物類型多樣,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丹頂鶴、麋鹿,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天鵝、白枕鶴、白鷴等,每年都有無數鳥類學家、攝影愛好者云集于此,希望與這些珍稀的生靈親密接觸。
而最令人戀戀不忘的,當屬“溱湖八鮮”。溱湖水域寬闊,水質清淳,水草豐茂,所繁育生長的各種水產質地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溱湖籪蟹、溱湖青蝦、溱湖甲魚、溱湖銀魚、溱湖四喜、溱湖螺貝、溱湖水禽、溱湖水蔬這“溱湖八鮮”在不同的時節新鮮出水,柔嫩、香甜、清鮮,回味悠長。
觀溱潼會船,游溱潼古鎮,品溱湖八鮮,再來點本地特色的黃酒,如此風情獨具的溱湖,足以加深對陽春三月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