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云
直裾素紗襌(dān)衣為西漢織繡,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在古代,襌衣主要指不掛襯里的衣物,而素紗襌衣則多用來罩在錦衣之外,使得整體衣裝更加含蓄、優雅。
陸上絲綢之路形成后,中國絲綢輕盈菲薄的傳說便傳遍各國。在一本古代阿拉伯游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不遠萬里前來中國經商,見一位中國官員的衣服里透出了胸前的黑痣,便感嘆中國絲綢的輕薄,中國官員聽后,將上衣一一撩開,阿拉伯商人驚訝地發現,撩開的衣物竟有5件之多!5層衣物下竟能透出黑痣,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勝于雄辯,中國絲綢也由此聲名遠揚。
這位中國官員所穿的衣物,正是襌衣,而襌衣中的極品,當屬由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直裾素紗襌衣,分別重48克和49克,均為直裾式,交領、右衽、寬袖,兩袖通長1.95米,腰寬0.48米,若除去領口和袖口邊緣較為厚重的部分,每件襌衣重量不足30克,真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直裾素紗襌衣出土后,無數考古專家嘖嘖稱奇,這也是目前世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輕薄的衣服。如此精品,竟出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墓,不得不讓人贊嘆中國古人精妙絕倫的制作技藝。
直裾素紗襌衣的主要面料為紗,即用絲單經單緯交織而成的方孔平紋織物。上乘的紗料一般為蠶絲。在絲織學上,對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旦,指每9000米長的單絲的重量,旦數越小,證明絲纖度越細。經測定,這兩件直裾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在10.2旦與11.3旦之間,而當今所生產的高級絲織物的最高標準為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超。

兩件直裾素紗襌衣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博物館曾委托某研究所復制襌衣,但成品出來后,重量卻超過了80克。經研究,專家們發現,超重的原因在于蠶絲的重量,如今的蠶相較于古代要肥大許多,吐出的絲也更粗、更重,自然就增加了所織衣物的重量。后來,專家們又研究出了一種特殊食料,以控制蠶的重量,再采用“減肥”后的蠶絲復制素紗襌衣,終于織成了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而這一過程,竟耗費了13年時間!
據相關文獻記錄,這兩件直裾素紗襌衣,屬于漢代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辛追之物,辛追喜歡在色彩艷麗的棉袍外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這樣既能增強衣飾的層次感,也能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這是辛追的內衣,主要目的是為了取悅其夫利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