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栩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人們將體育、音樂、美術稱之為素質教育。無疑,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培養人的審美情趣的作用,如何培養人的審美情趣,怎樣讓美術教育為人民服務,在這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文主要從美術教育心理功能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美術教育;心里功能
美術教育在當今中國越來越受到官方的重視,另一方面,美術教育又在中小學被語、數、理、化、外語等學科擠在一旁,與音樂、體育稱為“小科”,收到令人不解的冷落。
美術教育的作用已非新鮮的論題,通常,人們總把美術教育與音樂教育一起,列入“審美教育”的范圍。無疑,美術教育具有審美教育的作用,但僅如此看,未免過于狹窄。它的作用同樣也是多維的,如知識技巧的、實用價值的、或政治的、審美的等等。我認為,如果從它的心里功能方面作些探討,對其作用問題的認識,或許會更加明朗。
從心理結構看,思維水平的高低是智力水平高低的顯著標志。而以思維的發生發展來看,無論整體還是個體,都要經歷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所謂“直觀行動思維”(或稱“實踐思維”),主要是協調感知和動作,在直接接觸外界事物時產生直觀行動的初步概念,感知和動作中斷,思維也就終止。例如:“青梅竹馬”時期的騎竹馬行為,就是兒童借助竹子,停止奔跑,有關騎馬的想象就停止了。又如修理汽車,也借助動作,打開機蓋,檢查接觸點……才能知道故障何在及如何動作才能修好。這在書法與繪畫過程中,人們動筆能體會到。所謂“具體形象思維”,是以具體表象為材料(成分)的思維。它的特點是以表象或形象為思維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鮮明,生動的語言作物質外殼,在認識上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例如,在頭腦中對兩條道路遠近的比較:“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構想及由此兩句詩引起的遐思鏡頭,繪畫藝術中的創作等等。所謂“抽象邏輯思維|,是以抽象概念為形式的思維。如畫一幅畫作,其中有表象,形象,有邏輯概念,也有動作作為思維材料,三種類型的思維進行著優化組合。人們所說的藝術家是形象思維的,是指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其他兩類思維為輔。這三種類型的思維各有其作用,無法替代,只能互補互促,缺一不可,才有正常的思維。例如,依一定邏輯系統設計的電子計算機,其邏輯推理速度達每秒數億次,一般人在這方面自然望塵莫及,但在千百人中辨認熟人面貌,計算機又遠遜于人瞬間可作出判斷的速度,優秀運動員嫻熟優美、爐火純青的動作,如果去想象和推理,而不靠無數次動作的訓練,強化正確,那只能永遠是紙上談兵。
“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共存于成人的思維之中,但其本身卻有水平高低之分。像兒童騎竹馬與世界騎術冠軍之間;小孩幻想與文學家“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之間;小學生對數學中的1+2的演算與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1+2的攻克之間;真乃天壤之別。如何促進三種類型的思維從低水平向高水平推進,就是各類形式的教育所要承擔的重要任務之一。
作為人必不可缺少的思維種類——具體形象思維,美術教育在促進它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推進中,起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而又極為有效的作用
美術教育中手的靈巧、神化、更是與大腦生理及心理之間進行著互相促進的運動。即:“手巧心靈”與“心靈手巧”的互動。
從思維整體看,思維局部的不發達,勢必影響思維整體的發達,從而影響個體全面正確地把握現實世界。直觀行動思維或具體形象思維或抽象邏輯思維的不發達,后果也在此處。
美術教育對情感的常態和豐富,同樣具有重要作用。這種形式的審美主要是視覺的(也有觸摸覺,如雕塑與工藝品),目之所及,心有所感“觸目驚心”就是由視覺引起的情感反應。同時形式的情感又有高低之分,為國為民的“怒發沖冠”與為毫發小事而“一決生死”,一為正常一為變態。視覺的正常與敏銳對以視聽為主的人類來說,是情感正常化與高級化的基礎,美術教育為此提供了豐富的活生生的畫面。可以說,由視覺引起的正常和高級的情感,美術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沒有一個健全或較高水平的思維,沒有正常的,豐富的情感及意志,想要構建起一個健全良好,并由此而趨完美的人格(個性)是不可能的。而沒有這個前提,德、智、體全面發展也會如古代的蜀道之難。試想,一個心理功能有缺陷的人從何來談“全面發展”?
應將中小學美術教育課與數、語、理、化外語等課擺在同等位置上,我認為,一個人在工作中固然需要語文知識,同樣也需要美術知識。比如一個車工,就需要會看圖,畫圖。即一個人需要文字來表達適合用這一方式來表達事物,同樣需要以圖畫來表達適合以這一方式表達的事物。
這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主張和提法,很自然地擺正了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位置,并從理論上提供了深入事物本質的思考方向。
首先,這一主張和提法使美術教育的階段性問題得到劃分和明確,即小學、中學的美術教育與語文、數學諸學科一樣,解決的是基礎問題,從應用的角度看,它們為中學畢業后就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為高等美術院校培養專門人才提供生源。因為小學、中學階段,正是個體形象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情感、意志及個性的形成發展時期,加強這一時期的美術教育,對心理諸方面的良好形成有事半功倍的效能。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美術教育這一科目排擠在一旁,而稱為“小科”之一。不認識這一點,就會造成教育的不完善及失誤。
其二,這一主張和提法,把美術教育從單純“審美教育”或培養畫家,藝術家的較狹小的圈子里解救出來,恢復其全面的作用,同時,也為現實教育中存在的知識結構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如果說,人們為了糾正“文革”時期不講或不敢講的審美教育問題而針對性地提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來有別于“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話,那么,這無疑是十分必要和應該的。但作為較為科學的提法和具體科目安排上的可行,其實,只要在德、智、體全面發展中貫串審美教育就行了,何需靈提一個無法獨立在中小學開設的“審美課“呢?我們知道,審美教育因素不僅僅在美術,音樂課中具有,其他科目中同樣存在。例如,語文數學中,范文文字的洗煉,規范,文筆的生動,優美,語音語調的韻律感,乃至敘述的清晰,論述的充分等等;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中,涉及了自然規律中的有序、對稱、均衡等等;政治、歷史數學中,包含著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命感等等,都具有審美教育的因素,至于體育教學中,動作的和諧,準確及剛柔相濟,更具審美教育的直觀性。當然,在審美教育中,由于美術是視覺的、直觀的,因而是普遍的(人以視聽為主),其他形式無法代替,加之它一旦應用,效果就顯著。因此,它的審美教育的作用也就引人矚目。在視覺審美的形式中,它應承擔主要的任務,但是,如把“審美教育”看成美術加音樂,那只能是理論和實踐的偏差,那樣做,勢必造成兩者的畸形和不平衡。
參考文獻
[1]高師《美術教育學》北京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
[2]梁政“走向心理健康—教學篇”《美與時代》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
[3]羅紅“美術教學評價與心理效應《湖南商學院學報》9卷3期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