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更加復雜、多變的傳播方式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以新媒體為依托,緊隨時代的步伐,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介入新媒體信息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面、科學地引導學生,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它以其形式豐富、互動性強、渠道廣泛、覆蓋率高、精準到達、性價比高、推廣方便等特點在現代傳媒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新媒體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作為一個在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群體,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來自新媒體的影響,面對這樣一群教育主體,快速準確的抓住新媒體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就等于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
1 新媒體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 要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 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領域
新媒體因其具有大信息量、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抒發自己的情感,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自由的虛擬空間,以新媒體為依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這一領域開展工作,其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打破傳統的傳播模式。
(二)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長久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采取教學、座談、談心等形式進行,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體傳播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具有隱匿的傳播特點,更容易消除現實交往中因年齡、身份、性別等阻礙人際交往的障礙,可以更好的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拉近與學生的關系,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可以通過網絡常用的語言、表情符號,創造愉快、輕松的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多樣化。
2 新媒體發展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說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學校傳播信息的傳統優勢地位一去不返,學生只要拿起手機,連上互聯網,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和顛倒黑白的價值觀念都在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這嚴重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為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受到干擾
方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所引發的信息爆炸,使得正面信息被湮沒在駁雜的信息潮流之中,個體很難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那些膚淺的、刺激的甚至是低俗的內容往往比時代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更具吸引力。同樣,信息傳播方式的多元化與信息發布的高度自主等特點賦予微信、qq用戶高度的話語權,一些居心不良的輿論主體發布一些違法、不道德的垃圾信息和虛假信息,信息一經發布就會被不斷復制,廣泛傳播。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的同時,很難過濾掉各種垃圾和虛假信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大學生對時代大主題和小事件之間的界限意識往往很模糊,在還未對信息的真實價值做出正確的判斷之前就已參與了傳播。大量極端利己、腐朽的錯誤價值觀橫行,從而干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二)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機制的弱化
大學生更加愿意將微博、微信、qq平臺作為社交手段和自我表達的窗口,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很難在第一時間對課堂教學效果做出有效評估,很難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由此導致教師在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上出現滯后性,不利于教師及時對一些思想態度不正確的學生進行教育。另外,大學生過度依賴社交平臺和自我查找式的學習方法,而忽略了與教師的交流和溝通,不利于師生間信任關系的建立和系統性知識的掌握,可謂得不償失。
(三)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受到沖擊
相較新媒體平臺中信息快捷的更新速度,思政教材的內容更新是緩慢的,而伴隨著理論的不斷創新和課題研究的不斷突破,教材內容與學科前沿之間可能出現脫節。在多元化的輿論渠道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體平臺大肆鼓吹腐朽價值觀,傳播被編造和彎曲的歷史事實,久而久之會動搖和扭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思想認識領域中的根本地位,部分辨別力差的大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灰色地帶”和認識盲區。而單一的課堂教育和一對一的談心模式針對性差、見效慢、反應滯后,已不足以應對新媒體環境衍生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復雜多變的新形勢。
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對策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應當揚長避短,合理利用新媒體的發展規律,規避和及時制止不良現象的發生,豐富大學生的精神領域,引導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一) 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法制觀念,特別是增強學生理解、辨別和質疑傳媒信息的能力,使其以理性辯證的思維批判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教師要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新媒體觀念,使學生合理利用微博、微信、qq傳遞的知識來提高自身的素養和人際交往能力,自覺摒棄和抵制錯誤的價值觀和不良信息。最終養成大學生自覺遵守媒體道德與法律規范的良好習慣,做到不相信、不盲從、不傳播不良信息。
(二) 利用微信、qq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微信、qq,及時發掘有效信息,開展多樣化、全方位的教學。教師可以將微信、qq與傳統的思政教學結合起來。在課前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聞、熱點、背景鏈接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發到微信、qq朋友圈里或者直接發起話題討論,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時與學生展開互動,用正面的價值管觀、榜樣的力量積極引導學生言論并在其中貫穿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建立班級微信、qq群,全面系統地了解學生發布的每條信息,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 建立大學校園網絡輿情監控系統
高校應與時俱進,建立健全校園網絡輿情監控系統,從宏觀上做好校園網絡信息的防堵工作,凈化校園網絡系統。充分利用微信、qq的傳播功能,以班級、以學院為單位建立微信、qq群,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形成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掌控話題輿論的大方向、學生積極交流互動的新局面。面對突發性事件或觸及敏感性話題,學校監控系統更要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組織教職人員做好應對方案,通過微信、qq群發布和澄清事實真相并做出正確的輿論引導,以防止事態擴大化。對于個別不和諧的聲音,則采取針對性教育或法律性手段,使得微信、qq平臺真正成為密切師生聯系、服務教學的一方凈土。
4 結語
新媒體的出現, 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新媒體的運用,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新型的溝通橋梁, 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與時俱進, 順應時代的發展, 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徐振祥. 新媒體素養: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黑龍江教育,2008(11).
[2] 姜恩來. 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理論戰線,2009(6).
作者簡介
王穎(1987-),女,煙臺南山學院工學院機械系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