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演員如何避免程式化表演是表演藝術中較為關鍵的難題。那么演員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應當怎樣去真實自然的表演?各個歷史階段的表導演藝術家們都一直在尋求著解決的答案。我們常聽到演員說他遇到了瓶頸,他在舞臺上進行演出的時候卻不能打動觀眾,甚至自己也感覺到重復與疲勞。“方法派”表演代表人物李·斯特拉斯伯格為此尋找到了答案,并總結了一些訓練方法能解決演員程式化地表演這一難題。
關鍵詞:表演藝術;程式化;“方法派”
探討“方法派”表演訓練時,李·斯特拉斯伯格通過同仁劇院建立了自己的表演訓練方法,通過他自己的訓練實踐與經驗,他提出了具體的影響演員表演的兩個因素:虛假和俗套。表演過于大眾化,整體表演痕跡過重,屬于最初級的表演的通病。一旦一個演員采用了該種表演方式去創作,便很難完成出色的演出,在斯特拉斯伯格的認知中,此種演員便屬于中流演員,自身比較平庸。對于演員而言,有些時候存在錯誤都不可怕,更可怕的是平庸,表演是其應該具備的職業技巧,不過當他們富有表現力的創造轉化成了“經驗”之后,那些有機的創作也就變質成了僵化的虛假。特別是觀察一些已經成名的演員,當他們剛剛成名時的創作更加富有活力與表現力,不過一旦成名已久,整個人便開始保守了起來,在觀眾面前開始選擇最保險的表演方式,力求自己不出現任何失誤。漸漸的,此類演員也會逐漸泯然眾人。
在斯坦尼體系中,斯坦尼認為任何演員的表演中,都應該存在“力爭上游”的概念,不自覺的便會展開如何表演的概念。而一旦演員表演出現問題,并會受到指責,但演員有時并不會真正的去考慮問題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通過不斷的審視自己,得出了答案,任何演員都想在表演中表現的更加完美,不過現實是很多演員的表演略顯僵硬,而僵硬的表演形式正是由于人類最本能的安全感造成的。一旦演員踏上舞臺,便會強烈的關注安全感,甚至可以說,當演員接到角色時,很多不自信的演員便會想如何能讓自己毫無負擔的完成整個角色的塑造。當然,該想法屬于一種潛意識,不過在潛移默化中將會直接影響演員行為,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演員可能根本沒意識到自身會有這樣的訴求。
該想法并不陌生,屬于人類本能的慣性反應,不過當此慣性反應落實到表演中,便會產生俗套表演。而在斯特拉·阿德拉的觀念中,俗套的表演毫無意義。可以說,該表演根本不能帶來任何刺激感,也沒有任何美好的觀劇體驗。一旦當演員進入到此種尋求自我保護的狀態中時,往往演員不會產生任何意識,這也是演員創作過程中致命問題。不過,一旦當導演直接了當的說出問題,指出演員的不足,那么很容易導致演員自信心崩塌,否認自己的創作價值。所以,保證演員的自信心,輔助他解決問題,進而可以幫助他表現自己最拿手的一面,還可能挖掘出一些演員的潛能,任何演員都希望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觀眾的認可。一些成熟的演員知道自己的“殺手锏”,往往會在關鍵的戲劇時刻展現出來。在創作工作中,很多演員可以被外界的反應所帶動,不過往往表演整體缺乏對應的靈性,表演痕跡過重,讓人們看到的是他在“演”。一旦演員陷入此種怪圈,那么他的創作就會成為“俗套”的表演。
當演員在采取俗套的方式進行創作時,思想中不會浮現角色的思想,他更多的想的便是:我正在表演。腦海中表演的概念越重,會使得演員更想表現自己,結果適得其反。我們在探討俗套表演的模式時,不能忽略習慣的力量,之所以很多演員都會陷入到俗套表演中,便是由于俗套表演模式具有安全感。需要明白的是,在演出中,俗套表演是被人所接受并且能夠留下一定印象的,俗套雖然比較低級,卻行之有效。雖然整體的塑造讓所有觀眾都知道這是假的,不過仍然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因此,程式化的表演雖然已經很難成為高級的創作模式了,不過仍然是表演,即使再糟糕,仍然是在探討表演本身,并且力求博得觀眾的掌聲。
探討演員如何掙脫程式化表演的約束,需要來自外界指導,也就是演員需要一個可以辨別真偽的教師。當老師開展表演教學時,至關重要的內容便是幫助學生打破俗套表演的束縛。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在獨處的環境中開展單人練習來解決。該種單人練習模式不僅缺乏角色之間的交流,并且很容易在單人練習中迷失自我。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很多演員在家里獨自完成練習,進而也存在很多演員在不知不覺中便養成了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此,老師的存在非常重要,他可以引導演員遠離錯誤的表現形式,并且在訓練中時刻提醒演員要拋棄任何程式化的創作習慣。很多演員已經離開校園,參加了比較多的社會演出,那么在其表演過程中,導演便可以充當老師,去指導演員改正自己的表演模式。不過導演很難像老師一樣將教導放在第一位,與之相對應的是演員也已經專業化,更應該通過自我調節來修復自己的表演模式,并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遠離那種俗套的表達方式。在李·斯特拉斯伯格的表演訓練中,可以通過“放任”和“胡言亂語”兩種練習來消除并遠離程式化的表演。
1 “放任”練習
放任練習便是一種放任式的排練,主要通過演員自己選擇任何一段臺詞,不需要在念臺詞前去選擇背誦,也不需要準備相應的情緒。練習主要便是觀察,觀察演員的情緒能否自發的進入到臺詞里。練習設計的基礎目的便是能夠完全激發演員自我的反應,使得演員能夠按照刺激來完成對應的臺詞。例如選擇的臺詞為:“今天真是個好日子,不過……”。當演員說到此處,可能完全是自然感情的流露,便將自己實在的情緒表達出來,“我真的是要被他給煩透了!”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煩躁等。雖然后續的臺詞與原本臺詞無關,但是其屬于演員自己的真情流露,那一時間點的表演更加真實。雖然整體臺詞比較平淡,不過卻能夠引發演員新的感受。在實際的表演中,該練習比較困難達成,因為臺詞基本上與演員自身是沒有關聯的,他們能做的便是在臺詞中添加他們內心中產生的任何想法,無論這些想法是任何形式的。一旦演員能在這個練習達成這一個目標,那么就代表在那一個瞬間,他自己已經脫離了那些由潛意識導致的程式化的表演了。
2 “胡言亂語”練習
“胡言亂語”練習也是一種訓練方法,其針對的主要是演員無法表現的問題。雖然在表演中,語言本身是最合適的表現手段之一,并且具有更直接的表現力,不過表演中不能理所當然的將語言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胡言亂語”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掙脫語言的限制,提升演員的自我能力。實際的運用是兩個演員首先利用胡言亂語作為開端,具體可以描述任意一件事情,而對方如果不明白其描述的內容,則可以通過一個疑問詞來表達疑問,雖然有疑問,不過雙方仍然不能采用可以共同理解的語言,這就意味著兩個演員需要想到一切可行的手段領會彼此的意圖。通過此種練習,可以幫助演員更加注重與對手的交流,真實的在舞臺上關注對手給予自己的刺激。這個練習可以幫助那些可以體會到角色感情,但卻無法找有效表達方式的演員,讓他們認識到語言雖然重要,不過依然可以通過對手的肢體表現、音調的大小高低來進行溝通。同時幫助演員建立節奏,發現創作中的新元素。李·斯特拉斯伯格認為這是個專門幫助那些陷入單一程式化表演模式的演員們的有效練習。
作者簡介
于天馳(1990-),男,江蘇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電影學(影視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