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靚
【摘 要】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豐富大學生活、提升精神世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然而在目前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卻存在著活動形式簡單、主體參與積極性較低等問題。本文試圖探討建立一種“政、社+高校”的志愿服務模式,充分調動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和積極性,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持續良性發展。
【關鍵詞】公益服務購買模式 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優勢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1993年,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了青年志愿者行動;1996年開始,共青團中央先后聯合中央文明辦、教育部、衛生部、科技部等部門,實施了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扶貧專項計劃;另外,“西部計劃”以及各專項志愿服務計劃十余年來蓬勃開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為志愿服務大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志愿服務活動是自愿參加、不計報酬的公益活動,但適當的激勵也是必備保障及反饋措施。建成完整、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志愿激勵機制是對志愿服務的學生的有效評價和肯定,能夠更好地激勵他們參加志愿活動,使志愿服務成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助力社會發展。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大學生大規模志愿服務相對國外起步較晚。2008年后,志愿服務活動出現了熱潮,政府組織也開始關注并對志愿活動給予一定的政策以及資金支持。民政部與中共中央宣傳部于2009年聯合成立了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基金會的成立是中國志愿服務活動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由于其發展方向和運作模式完全依賴于政府的意愿,其所支持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多也都體現出國家意志,這使高校民間青年志愿組織在資金與培訓機會上失去了先機。而其他大部分高校或社會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存在弊端。
國外通過政府和社會各組織共同給予志愿者激勵,有著全社會共同執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勵與管理措施。在《美國民主》一書中就提到“美國,一個充滿義工的國家”,政府和各種社會組織都采取措施,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培養公眾志愿服務意識。如1993年克林頓總統簽署的《全國與社區服務法案》規定,服務滿1400個小時的青年,政府將提供4725美元的獎學金。另外,許多學校規定高中生在學習期間必須獲得義工學分。新加坡的志愿服務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每年新加坡的國慶日,得到最高等級獎勵的志愿者將由總統親自頒發公共服務勛章(PBM)和公共服務星條勛章(BBM,BBML)。除了精神上的獎勵外,新加坡還為這些杰出的志愿者們提供了物質上的獎勵。如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務的選區內享有免費停車的權力,其子女可獲得進入最好學校的優先選擇權,其在政府部門或機構中的職務還可得到提升。這些措施覆蓋面廣、方式豐富,為志愿者給予了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獎勵。
二、關于公益服務購買模式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調查與結果分析
(一)調查范圍與內容
針對將公益服務購買模式引入高校以此來創新高校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針對國內不同類型院校進行調查,同時對廣大高校志愿者進行抽樣問卷調查,探明大學生志愿者對于由社會企業和政府購買服務的看法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此次調查主要采取紙質與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采取非概率抽樣方式中的滾雪球抽樣方法,發放問卷5000份,收集4612份,其中有效問卷4150份,占89.9%。
(三)總體統計分析
參與本次調查的樣本當中,共青團員占76.36%,大部分同學是偶爾參加,占到了47.27%,從未參加的同學只占3.64%,還有30.91%的同學是經常參加。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志愿服務開展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缺乏有效管理、對志愿服務了解不足、積極性不高、資金不足、政府重視不夠、服務項目太少、理論研究不足、志愿服務宣傳匱乏等都是制約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重要原因。
(一)志愿者隊伍規模偏小
大部分大學生都對志愿服務有一定的了解,也十分渴望成為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分子。然而在志愿活動的實際組織中,作為校園志愿服務主辦方的各高校,多數由于學生安全、項目經費、學生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只能局限于少數優秀同學報名參與,更多普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有距離感。
(二)激勵形式單一
出于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活動規模、活動內容及形式的綜合考慮,在校園,大部分志愿活動的激勵形式仍停留在精神鼓勵的層面上,缺乏與志愿者情感上的交流溝通,僅是在志愿服務結束之后,對其中少數的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激勵形式單一直接導致了許多志愿者在參與服務活動中缺乏一種滿足感。
(三)社會認同度有待提高
很多同學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之一就是為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得到社會認可。然而當前校園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的規模和影響力較小,學生在參加志愿服務中,并未達到個人期待,甚至有被質疑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
(四)大學生志愿者培訓不足
現有的大學生志愿活動培訓大多集中于對志愿者本身要求不高、服務技能要求簡單等層次上。這種層次的服務崗位遠遠不能滿足擁有高學歷的大學生群體想要通過學習一些實在的培訓提升自我志愿服務能力、鍛煉充實自己的目標。
(五)權益保障缺乏
志愿服務權益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志愿者在自身權益受到傷害時,沒有進行合理的維權并得到保障。長此以往,志愿者的基本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也使越來越多的同學對志愿服務活動望而止步,影響了志愿服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構想
通過一系列研究表明,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亟須建立并完善。例如在志愿表現方面,志愿服務創新行為、務實高效合作進取的行為、化解危機的行為、以身作則維護志愿形象的行為與持之以恒參與志愿服務的行為等方面都是可以給予相應激勵的。而在對激勵方式的期待上,大學生志愿者更期待能力被信任,并給予更多鍛煉機會,體現自身價值,獲得相應榮譽等激勵方式,但適當給予物質獎勵,支持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優先招收優秀志愿者等激勵方式也是極為可行的。
(一)物質回饋激勵
一方面,應為志愿者爭取相關政府部門的資金、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根據志愿服務活動的類別和時間,為志愿者提供相應的補貼、醫療保障、就業補助、教育優惠等;另一方面,應該積極主動與社會上一些愛心企業聯系,爭取能得到其提供資金或物質上的一些支持,以減輕政府部門的壓力。
(二)個人能力受到社會認可激勵
大學生期待通過志愿服務活動來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更期待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夠被社會所認可、尊重。因此,如何能夠讓社會逐步認識并了解、認可大學生所做的一些志愿服務是尤為重要的。可以采取傳統宣傳和新媒體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大力開展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優秀志愿組織和志愿者相關事跡的宣傳。
(三)個人經驗技能增長激勵
許多大學生想通過參與志愿服務而增長自己相關方面的知識技能與實踐經驗。為鼓舞更多的同學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需要相關組織者采取相應措施來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例如可以在計劃志愿者出征之前,進行一系列的比如安全自護知識培訓、心理輔導、專項計劃的相關政策解讀等方面的內容培訓,力求讓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務基本技能,充分認識到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為志愿者們即將開展的志愿服務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四)自我價值實現激勵
馬斯洛需求理論也表明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是精神層次的滿足,即渴望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志愿服務活動便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志愿者個人而言,通過參與志愿工作,為社會出力,同時豐富生活體驗,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另外,志愿服務也是寶貴的學習機會,使組織及領導能力得到鍛煉。
五、公益服務購買模式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優勢
現如今,政府出資購買公益服務主要的購買對象是社會團體,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和項目一直是被忽視的環節。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志愿服務意識的增強,并將其納入高校學生德育和素質發展之中,有效地推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和公益項目開展的正規化和專業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公益的關注也逐漸加強,這使許多社會企業和愛心人士也逐漸熱衷于公益事業,塑造企業的公益形象。然礙于時間或者人員問題無法有效實施,所以大多數企業需要通過購買公益服務和志愿服務時長的形式做公益,塑造公益形象。通過建設專業平臺凝聚政府和社會資源,建立政府、高校志愿團隊和企業三方平等合作的志愿服務模式,由高校征集和發布具體的志愿服務項目,供政府和愛心企業選擇資助,再交給專業的高校志愿者團隊具體實施,并及時做好相應的跟進工作,建立一種 “政、社+高校”的服務模式,著力形成“政府、社會、高校”三方聯動機制。
六、結束語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激發大學生鍛煉自己、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渠道。調動起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和積極性,有利于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為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奉獻自身力量;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建立公益服務購買模式下的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活動給予肯定和認可,有利于激勵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當中,充分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實現個人成才與社會發展雙贏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陳瑛.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機制的幾點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4(02).
[2]許慧霞.淺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8(03).
[3]洪劍.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08(09).
[4]張慶武.中美志愿者激勵的差異性比較[J].中國青年研究,2008(08).
[5]張乾坤.中國大學生志愿者激勵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
[6]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動比較[J].青年研究,2003(01).
[7]梁春艷.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1(03).
[8]王泓.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思路[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9]胡蓉.我國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探討[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20(01).
[10]彭華民,陳學鋒,高云霞.服務學習:青年志愿服務與大學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04).
[11]韓晶.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障礙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02).
[12]談杰.國內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述評[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