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琛琛 王瑩
【摘 要】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圖式理論引入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圖式理論啟發學習者積極思考,調動已有的圖式,創建新的圖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圖式理論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應用
一、引言
最新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很明顯,閱讀排在了五種技能的首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的重要課題,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以及能否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于是,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一問題擺在了眾多從教者和研究者面前。近年來,英語教學界對圖式理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用其解釋了英語學習和閱讀的心理過程,圍繞這一理論開展的閱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因此,筆者將以圖式理論為依據,探討一下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求用科學的方法將其完善與發展。
二、圖式和圖式理論的定義
圖式(schemata)是表征人類一般知識的一種心理結構,是讀者先前獲得的有助于閱讀理解的抽象的知識框架。圖式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他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純概念的東西,而圖式則是把人腦中的概念和感知對象連接起來。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D.E. Rumelhart 吸取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把圖式的概念發展成為完整的圖式理論(schemata theory)。他把圖式解釋為以等級層次形式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一組“相互作用的知識結構”或“構成認知能力的建筑砌塊”[1]。圖式理論認為讀者的閱讀能力和對材料的理解程度由三種圖式決定: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ta)和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是指讀者對一篇文章的熟悉程度,即狹義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又分為主題知識、世界知識和文化知識。主題知識如法律、經濟、文學、化學、醫學等;世界知識指人們頭腦中關于周圍事物運行規律的知識,如人們能夠理解“The car stopped at the red traffic light”,是因為世界知識告訴我們“遇紅燈,汽車必須停止駕駛”;文化知識指的是某個社會的人們共同擁有的文化,如中國人慶祝春節,英美等國家慶祝圣誕節等。形式圖式是“有關不同類型語篇的文體結構方面的知識”[2],即讀者的篇章知識。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對構成閱讀材料的語言的掌握程度,是對詞匯的掌握和語言結構的了解。
三、圖式理論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作用
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師紛紛將圖式理論引入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其原因在于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圖式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下列優點:首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積極思考。例如: 當從題目或摘要得知一篇要閱讀的文章是有關“婚禮”的,那么大腦中有關的圖式就會被激活,在此引導下,婚禮形式、中國婚禮的特點、各地風俗等元素都會得到特別注意以幫助對文章的理解。其次,將閱讀教學從以往的以詞、句為中心轉移到以語篇為中心上來。
四、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將針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談談如何運用圖式理論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一)重視語篇知識教學,激活學生形式圖式
在現在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及對字、詞等基本語言點進行講解,忽視了對語篇結構的講解。形式圖式在閱讀教學中的反映便是很多人倡導的“篇章語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找一篇文章的語篇標志,如立論句、段落主題句,分析一篇文章的層次結構等,可以看作是重視語篇知識的實例。
(二)重視背景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
由于學生英語背景知識的缺乏,在閱讀某些材料時,便會出現無圖式可啟動的情況。此時,老師就得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以求對閱讀材料的正確理解。我們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法:利用已有圖式建立新的圖式;直接傳授相關背景知識來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如在Why I Teach中有這樣一句話:“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此時,我們將《圣經》上所載的“人是由上帝用泥土捏出來的”這一說法告訴學生。這樣一來,學生不僅理解了這一句話,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圖式。
四、結語
本文以圖式理論和圖式閱讀教學的研究為依據,淺談了圖式知識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盡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圖式知識,培養他們調用相關圖式的能力,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相關的背景知識,實現與作者的心靈溝通。當然,圖式理論對閱讀教學的應用和指導意義遠不止于此,本文提出的圖式應用方法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我們在了解相應圖式的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心理過程,期望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元魯霞,王初明.背景知識與語言難度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02).
[2]Carrel,Patricia L.et al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