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激發探索興趣,體驗探索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索能力是幼兒探索性活動區的價值核心。
一般來說,探索是以未知為導向的,通過環境創設讓幼兒自己去發現,目的是使幼兒通過活動對未來知世界有所發現,從而獲得新知,以充實自己的認知結構。目前雖然很多幼兒園都能認識到這點,基本都設置了探索性活動區,但在實際的操作中仍存在著諸多困惑。本文將立足于幼兒園大班探索性活動區的教學實踐,探討大班探索性活動區的材料投放及教師在大班探索性活動區的指導要點。
一、明確大班幼兒在探索事物方面的年齡特點及關鍵經驗,合理、多樣化地選擇投放內容
(一)大班幼兒的探索特點和關鍵經驗
在進行大班探索性活動區材料的投放前,教師首先要明確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在探索性思維發展方面的特征[1]。大班幼兒有好奇心,樂于參與并能主動發起探索活動,能進行合作探索,能提出有探索意義的問題,充分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假設和想象。明確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是教師科學合理地創設大班探索性活動區的關鍵,也是教師指導大班幼兒進行探索性活動的理論依據。
(二)多樣化地選擇探索性活動區的投放內容
1.從幼兒的興趣中獲得探索素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通過談話、觀察、詢問等方式了解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教師與其天天在訓斥提醒中糾正幼兒常規,不如根據幼兒的興趣將其作為探索的內容,提供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行為,孩子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2.從近期經驗中獲得探索素材
如從戶外活動、沙水游戲、主題活動、領域活動等幼兒近期開展過的活動或體驗過的生活中選擇探索內容。幼兒有一定的經驗準備,有利于活動的開展和進行探索活動。
3.從生活中獲得探索素材
幼兒不同于成人,他們更多的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學習和獲得知識經驗。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是教師設計探索性活動區和投放材料的“活教材”。探索性活動區的材料投放不能局限于已有的范例。教師可以通過對幼兒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及時反思和發現對幼兒具有發展價值的內容,獲得更多關于大班探索性活動區材料投放的靈感,便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通過探索區環境創設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興趣
(一)多元化的活動空間
以往的探索性活動操作大多在桌面進行,會對幼兒的許多嘗試造成限制。多元化的空間包含墻面、地面、寢室、衛生間、走廊等等。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操作要求和材料特性及玩法等充分利用上述空間進行材料投放和環境創設。
(二)吸引幼兒探索的情景創設
通過對墻面、地面、柜面、區域柜背面等進行布置,吸引幼兒參與探索性活動。如,把區域柜用藍色紗裝飾成水池,布置上荷花、水草、小魚等,通過釣魚或清理水池污染物的方式讓幼兒玩“磁鐵”的探索活動。
(三)寬松自由的探索環境
首先,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探索環境和探索材料。如果材料貧乏,活動單一,何談選擇呢?其次,教師應尊重幼兒的選擇意愿、游戲方式、游戲規則及游戲玩法,允許幼兒根據需要、興趣等自由選擇,給幼兒一個寬松自由的探索環境。
三、精心投放探索性活動區的材料
(一)活動區材料要具有開放性
所謂開放式投放,指的是教師對材料的投放只做一個大致的規劃,不需要對材料的具體玩法進行設計,教師可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提供新的支持性材料[2]。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決定如何玩,實際玩法會因幼兒的個體差異而多樣化。
(二)活動區材料要有趣味性
所謂的趣味性,就是幼兒感興趣,喜歡玩。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什么樣的材料算有趣味性呢?根據對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分析和在日常教學的觀察中發現,趣味性材料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多種玩法
可以一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以這樣玩,也可以那樣玩。在探索性活動區投放材料不能單單考慮功能性,還要考慮到是否有趣,觀察孩子愛不愛玩,玩的熱情高不高。
2.可競賽性
即幼兒可以進行比賽分出輸贏,獲得成就感。大班幼兒非常喜歡競賽性游戲,很多時候期待輸贏的結果會成為他們探索的原動力。
3.可擺弄
即有多種操作的可能性。如多米諾骨牌可以當小積木來搭建物體,也可以用來玩力的傳遞游戲,還具有撲克牌的部分功能。同一個幼兒可以玩多種游戲,不同層次的幼兒又有不同的玩法,可擺弄的空間大,幼兒非常喜歡。
(三)活動區材料要有探索價值性
所謂探索價值性,即孩子通過操作提供的材料能獲得哪些發展。活動區材料應有助于幼兒獲得有益的知識經驗、技能或情感態度。如,在“磨豆漿”的探索活動中,幼兒能夠發展與同伴分工合作的能力;用協商的方式與人交往;樂意勞作,為他人服務;能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成就感;能主動探索改進磨出好豆漿的方法,積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探索能力。因此,教師在投放材料前要仔細斟酌。
(四)活動區材料種類要多樣化
首先,這里的多樣化指探究區活動的種類要多,如包含探究磁鐵、鏡子、小燈泡發亮、摩擦起電等等,滿足幼兒的不同興趣愛好。其次,同一內容的材料種類也要多樣化,應提供各種材質、軟硬、粗細、多形狀的水管滿足幼兒的探究欲望,為幼兒探究提供材料性支持。
總之,探索性活動區是幼兒自由探索和發現的場所。這種自發的學習主要通過與操作材料的互動來實現。因此,教師要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科學合理地選擇投放內容和活動材料。探索性活動區以“探索”為核心,“探索”既是目標,也是幼兒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材料投放的時候也要以此為依據思考如何進行投放。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9-80.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