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
抗戰題材電視劇要回到歷史真實
□祁建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而悲壯的民族史詩,面對這段逐漸遠去卻從未淡出的歷史,抗戰劇的經典在于在敬仰中傳遞一份勇氣、一種激情。唯有如此,才是對抗日歷史最好的追憶,對抗日英雄最好的告慰。
抗戰劇熱播不僅讓中國人民牢記屈辱的歷史,激發熱愛祖國、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情感,也是重新審視歷史、反思歷史,傳承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偉大精神的重要載體。但是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抗日神劇”讓這種作用蒙上了一絲陰影。一顆手榴彈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飛機、一把飛刀竟然可以滅敵重炮、武林高手“手撕鬼子”、柔弱女子用功夫將一群帶槍日軍全部干掉、褲襠藏手榴彈……此外,鷹爪功、鐵砂掌、輕功等等,將戰爭游戲化、日偽白癡化,“抗日神劇”實質上疏遠了抗日主題,抗日只是噱頭,血肉之軀鑄就的抗戰精神在“神劇”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戲化,變作掩護暴力刺激的一張虎皮……。難怪觀眾懷疑:這是抗日劇,還是“抗日神劇”?
創作抗戰題材還要回到歷史真實,要用一種嚴肅的態度去對待歷史,要賦予歷史,或者還原給歷史一種神圣感、莊嚴感,特別是抗戰對于我們民族應該說是民族的集體意識,或者說我們集體心理產生的無窮無盡的一種影響的這樣一段歷史,尤其應該用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對待。
不錯,電視劇需要有娛樂成分,但是再娛樂也不能如此輕浮。一方面,抗戰是嚴肅的題材,即便是突出娛樂性,也應該尊重事實,而不是毫無底線。另一方面,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需要從抗日劇里找尋歷史真相,而“抗日神劇”不僅歪曲歷史戲謔歷史,誤導年輕觀眾,還會讓年輕人感到抗日“太容易、太簡單”,從而失去對于歷史的敬畏感與危機感。
四川廣漢的一位老先生,曾對電視屏幕上沒完沒了的抗戰劇提出質疑:“抗戰哪有這么容易,幾個人就輕易干掉鬼子的一個連隊?如果真的這樣,我們還用犧牲那么多兄弟,艱難地抗戰八年嗎?”這位96歲高齡的老先生名叫張文治,是淞滬會戰唯一健在的川軍老兵。這些熱鬧的抗戰劇里到底演了些什么,為什么讓抗戰老兵都看不下去了?雖然現在確有全民娛樂、解構嚴肅的現象,但是,與其他腦殘劇最多被大家吐槽一下創作者的個人審美和品味不同,抗戰神劇的問題在于來勢太猛,大有占據電視屏幕半壁江山的勢頭。如此,不得不擔心,那些抗戰神劇會影響電視觀眾對歷史的理解。那么,這些神劇,還可以被當做一種開心的手段來輕松對待嗎?
不是這些神劇有多可怕,而是這么多神劇,卻沒有幾部真正引發人們對那段歷史產生思考和追問的好劇,才是最令人不安的問題。在抗戰正史大劇方面,我們至今還未出現一部如《南北亂世情》那樣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經典史詩劇,《戰爭與和平》那樣表現拿破侖征俄的經典性作品……再如前蘇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將敘事主體轉向了戰爭中的人性丑美對決。
抗日神劇的非理性顯示出對于殘酷戰爭的狂妄無知,這種“用娛樂埋葬歷史”“用娛樂呈現戰爭”的方式,會使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看不到八年抗戰的艱辛,看不到一個民族被侵略、被蹂躪、被迫反抗的悲壯,更無法理解和銘記無數先烈慘烈的犧牲……這種為了娛樂、為了收視率而將本民族的血淚史拿來戲說和娛樂的本事,歸根到底是喪失文化自尊的表現。這種缺乏嚴肅歷史觀的創作態度,也使得這些“抗日神劇”已不是藝術作品,而是烙印著文化硬傷和藝術硬傷的文化“速食品”。
這種淪為商業附庸的抗戰劇,不能有效擴展創作空間,只會讓創作者愈加短視,在題材經營和手法創新上缺乏耐心,一步步走向同質化。倘若以抗戰歷史之名行娛樂至死之實,給觀眾的歷史認知和文化認知帶來負面影響,這種電視劇即便很火,也注定不能長久,因為它缺乏道義與擔當。
為什么對金庸小說里那些出神入化、匪夷所思的武俠招式能夠理解,對抗日神劇就不斷挑刺?筆者當年看《鐵道游擊隊》里面的騎飛車,也覺得很過癮啊,完全沒想過自己騎自行車不可能騎到那種程度……抗日老兵覺得“雷”,不僅是指這些抗戰劇的某個情節夸張,更有可能的是,電視劇所呈現出來的“歷史”對他們的親身經歷和記憶,形成了一種顛覆。
大多數健在的抗戰老兵對日軍有一個比較一致的評價:日軍不怕死,槍炮奇準。在經歷過慘烈歷史的人看來,浮夸堆砌的自我膨脹和漫無邊際地羞辱敵人,都只起到一個作用,讓觀眾在嘲諷中忘記這段歷史本身,而這是他們最難以接受的。
現在,確實有很多所謂的“抗戰劇”,主要功能基本上就是娛樂,或者說給觀眾打雞血。電視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都會帶有教化功能,特別是對低齡觀眾來說,很難說他們的歷史觀是不是源自這樣的作品。那么,一段相去未遠的歷史,以這樣一種娛樂化的面貌呈現,難道不荒誕嗎?這些雷人場面和情節的制造者,是否顧忌過那么多戰爭親歷者、受害者的感受?
除了娛樂化,再來說說這些神劇中的情色化問題。有人說,是為了吸引觀眾,加入或突出這些情節;也有人說,當電視劇題材范圍受到限制,難免會在情節上搞“創新”;甚至有學者調侃稱,不排除以后會創作出科幻的抗戰題材電視劇……
現在人們總希望能從虛構的文藝作品里去尋找歷史,這就如同人們喜歡看野史大于對正史的興趣。但話說回來,抗戰的歷史難道能寄托在影視作品上來普及傳播嗎?我們吐槽神劇的槽點,究竟是它們怎么這么神,還是它們怎么沒有正確講述歷史?
從早期的《小兵張嘎》《敵后武工隊》《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道戰》《地雷戰》到上世紀80年代后由于思想的解放、史料的解禁,抗戰題材劇越來越接近于歷史真實,越來越接近于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尤其對國民黨堅持正面戰場,以及其他一些非共產黨領導的民眾抗戰有更多新的開拓,1986年拍攝的電影《血戰臺兒莊》甚至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改善。近幾年還有一些劇,如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的《血戰長空》《遠去的飛鷹》《長沙保衛戰》《我的特一營》,以及表現非共產黨領導的民眾抗日的《永不磨滅的番號》等,使抗戰題材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拓寬到全民抗戰。《東北抗日聯軍》正面表現了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斗爭史,被稱為一部有誠意的向東北和全國人民的“盡孝之作”“史詩之作”。這些“品質劇”“良心劇”的思想和審美品格在于:展現了在歷史困境下的悲壯與崇高,以及在故事中塑造的一個個視死如歸的英雄個人和群體。
抗日神劇的存在,更多地應從市場的角度去審視:為什么雷人情節,普遍包裹在“抗日”的名義下?試想,如果是神話劇或武俠劇,“手撕”也不一定顯得夸張……可是這些情節一旦出現在嚴肅而沉重的抗戰劇中,就顯得不倫不類。這是否說明,很多雷人情節其實在其他類型劇里已雷倒觀眾,現在又在抗戰題材里復出了。
為什么“造雷者”選擇抗戰題材?或許是因為能夠保證所謂的“主題正確”。其次反映了我們的電視節目制作跟風嚴重。一部抗戰劇火了,一大堆抗戰劇跟著誕生,數量增多卻難以保證質量,就如同《甄嬛傳》帶動宮廷戲風潮是一個道理。
為什么非要在電視劇里去尋找歷史,變得很重要。與引起軒然大波的熱播劇相比,一些紀錄片中也許有更準確更豐富的抗戰歷史;但紀錄片的收視率與電視劇如何能比?同樣的,我們追捧一些不著邊際的所謂“輕史讀物”,而更多凝結心血的真誠之作卻乏人問津。可能就是這種“乏人問津”,導致了神劇的涌現與困擾。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歷史,人們對神劇的看法自然會趨向于平淡,創作的空間也才能夠擴大,而不至于過分扎堆。
(作者單位:新華網)欄目責編: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