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
隨著新課程的開展與深化,“導學案”、“活動單”充實著我們的課堂,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亦不能外,本文就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設計策略談幾點筆者的思考,望能有助課堂教學實踐.
1 導學案教學模式概述
1.1 導學案教學的目的
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記錄整理,再通過習題訓練進行鞏固.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始終是被動地聽、被動地記,偶有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是教師問,學生被動地答.將導學案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實現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直至“自主學”的蛻變,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其學習能力.
1.2 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環節劃分
導學案教學模式具體講是怎樣一種教學模式呢?該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結合導學案進行課前的預習.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分析解決教師所發導學案上的有關問題,明確對應章節的所學內容,明確已知和未知,這樣可以更加明確上課的目的;
第二環節,學生在課堂上對導學案上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討論、探究.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學生拿出自己對導學案問題的結論和存疑與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設計探究的基本思路,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將各組學生討論學習的結論羅列在黑板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整理、總結;
第三環節,學生結合導學案上的內容進行分析鞏固.
1.3 優秀導學案的特點
由上文可知,“導學案” 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講義,而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要載體.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否能正常進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學案的質量.優秀的高中物理導學案應該有這樣一些特點:
(1)注重體現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認識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
(2)導學案應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注重物理探究活動的設計;
(3)導學案對學生的學習要起到引而不發的作用,推進學[HJ1.55mm]生自主學習,并提供足夠的素材幫助學生探究物理規律,鞏固物理所學;
(4)導學案應該體現物理教學的探究性,導學案應該滲透科學探究的思路,這一點會有助于學生科學方法的養成;
(5)導學案的設計要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基礎.
2 高中物理導學案設計策略
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設計出匹配上述特點的導學案.筆者認為,設計導學案時務必要做到以下幾點.
2.1 按照內容合理規劃課時
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第一步工作就是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對所學內容進行劃分,以“課”為單位制定學生的學習方案.物理教科書的編排體系是按照物理知識框架的固有結構和邏輯來進行安排.經常有這樣的情形,為了凸顯知識結構上的整體性,某一節內容非常多,而容量如此巨大的教學工作在一個課時內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教學時,從學生理解能力出發,將一節內容切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課時編制導學案.
例如,《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節,教材對應內容僅此一節,但是具體目標包括: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猜想加速度與力、質量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根據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并交流結論.內容非常之多,另外考慮到當下的學生實驗能力較差,因此僅僅只是第三項內容,學生幾乎就要花到大半節課的時間,所以本節內容應該分成兩個課時來進行處理.第一課時:學生完成探究思路的構建,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第二課時:學生完成猜想驗證和結論總結,包括:實驗操作,數據處理并分析,猜想驗證,結論歸納并交流.
2.2 通過問題引領情境構建
物理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構建物理認知,其中問題情境也是一種有效的情境創設方式.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組組問題,通過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探究物理規律的內驅力.
例如,編寫《平拋物體的運動》這節課的導學案,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
①現在有兩個相同的小球同時從同一高度出發,一個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另一個進行平拋運動,結果兩個小球在相同時刻著地,請你說說看這一現象表明什么?
②位于同一豎直平面的兩個小球,一個在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另一個以相同速度從前一小球正上方同時水平拋出,兩個小球發生相碰,這一現象又表明什么?
③從運動的合成和分解這一知識點出發,能否將平拋運動這一曲線運動分解為直線運動來處理,請說明你的方法?
④要求出某平拋運動物體的運動時間,你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⑤如果已知平拋運動的初速度和高度,你能求出該物體的水平位移嗎?
2.3 有梯度地設置問題
導學案的問題其實也是學生逐漸認識物理規律的支架,因此就需要呈現出由淺入深的層次感.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組織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向更深層次探索物理規律.
例如,《摩擦力》這一課時圍繞“靜摩擦力”的學習,筆者按照這樣三個層次來設計問題.
a.回顧初中所學,喚醒學生記憶:
①怎樣定義靜摩擦力?
②生活中存在哪些靜摩擦力的例子?
b.閱讀教材內容,提取關鍵信息:
①靜摩擦力的發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②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著怎樣的特點?(請設計探究靜摩擦力大小特點的實驗)
c.激起同學討論,挖掘概念內涵:
①運動的物體會受到靜摩擦力嗎?
②靜摩擦力能成為物體運動的動力嗎?
上述問題的提出,可以引導學生沿著一條清晰的脈絡,從自身的知識基礎出發,由淺入深地認識靜摩擦力.
2.4 按照科學探究的思路來組織問題
新課標要求將科學探究滲透進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維.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圍繞科學探究的脈絡來設計導學案,以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順序來認識規律.
例如,設計《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這一課的導學案時,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來組織我們的問題.
①請列舉生活中典型的碰撞實例.(引導學生收集感性經驗,構建提出問題的背景)
②請猜想碰撞過程中涉及到的哪些物理量沒有變化或發生改變?(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猜想,不變量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量)
③請設計一個碰撞模型,并制定測量相關物理量的方案.(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實驗之后,通過有關問題推進探究活動的繼續進行.
④請分析實驗數據,思考并討論碰撞中的不變量是誰?(引導學生驗證猜想,并開始歸納結論)
2.5 在導學案中鼓勵交流,提倡合作學習
當下的社會需要具有團隊意識的人才,因此我們的物理學習也要滲透這一方面素質的培養.圍繞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在導學案設計的字里行間直接提出要求.例如,在問題中直接給出“請和同學討論一下……”;“請同學相互協作,完成……”類似的語句,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共享心得提供機會.
2.6 監測學生的學習
當然,導學案中的問題不僅僅可以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學習知識,還可以是作為反饋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
例如,《探究閉合電路歐姆定律》這節課,在學生探究得到規律后,在導學案的最后可以設置一個練習題:小張買了一只袖珍手電筒,用的是兩節新干電池,取出手電筒的小燈泡,發現上面標有“2.5 V,0.3 A”字樣,小張認為產品設計人員的意圖是使小燈泡在這兩節干電池的供電下正常發光,由此推算出了這兩節干電池的內阻,如果小張的推斷正確,那該電池組的內阻是多少?
將導學案教學模式運用于物理教學能有力地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而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依賴導學案的編寫.優秀的導學案需要教師精心的打造,優秀導學案的靈活應用必將導致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讓我們的學生學得更主動,更輕松,更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