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社會越來越需要既有技術、又能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專業人才。為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本文根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特點,從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訓條件、考核方式等方面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探索,以培養出更切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更好地服務當地社會經濟。
關鍵詞:產業結構調整; 模式化教學; 課程體系;實訓條件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4-0030-02
作者簡介:周柳奇(1975-),男,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技術應用與智能控制。(廣東 中山/528436)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國進入到了一個調結構、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產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這勢必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作為高職院校從事應用電子專業教學的教師,如何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發展要求,培養什么樣的應用電子專業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決的問題。通過企業調研,對有關企業的職業崗位進行分析,以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對應用電子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訓條件、考核方式等進行相應的調整。
一、培養目標定位
掌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必需的基理論、基本技能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電子技術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電子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在電子信息制造業從事智能電子產品方面的設計、生產、檢測、維修、管理和銷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實踐設計能力,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二、教學模式定位
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來實現上述目標。
(1) 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與企業合作創建“工程創新實訓中心”,引入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將興趣班、創新中心、實踐基地三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使學生在實際學習環境中感受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結合企業中的“6S”管理標準,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了解或掌握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理論,培養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
(2)實行教學做“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積極實行“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模式,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教師角色與師傅角色的對接,思想素質教育與職業文化素養的對接,教學內容與生產項目的對接,能力考核與企業評價的對接,實訓環境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學校從企業聘請能工巧匠對學生進行現代智能電子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現場指導,了解現代智能電子產品中應用到的新技術,為學生創造真實實訓的機會。從而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增強自律能力、服務意識、工作責任感,養成守時、快節奏、嚴謹和敬業的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現校企無縫對接聯動培養“零適應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3)以科研項目帶動教學的模式
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合作開展電子產品及電子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和推廣,以實際產品作為項目,以該項目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參與項目,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的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分支比較多,不同的學校定位,必需結合服務相關行業與地方經濟,應專業復合方向為突破口,以模塊化進行課程體系整合。
根據以上思路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模塊和專業方向模塊。
專業基礎課模塊:涵養電子元器件、電路、測量儀器和計算機編程等方面的知識,如: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電子設計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測量技術、數據采集技術等,通過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同時該基礎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這個階段的課程實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6:4,做到理論夠用,而實踐課程以實驗認證性為主,輔以簡單模塊的實訓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循序見進,為后續的專業模塊課程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專業模塊:該模塊突出實用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緊跟智能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新動向,以項目為載體,項目中要體現現有的電子技術最先進的課程,如智能卡技術、SOPC編程技術、ARM嵌入技術、DSP應用技術、網絡技術等等,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將項目的引入、過程和考核要緊密結合,做到理實一體化,達到教學做三合一。
專業方向:體現專業的前沿性,先進性等特點,以公開課、專題報告的形式作為專業方向課程的載體,介紹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知識。通過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四、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由于現代技術的發展,將校外實訓條件向校內轉移,通過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創建“工程創新實訓中心”方式實現。實踐課程分為基本技能訓紅練、職業技能訓練和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三個層次。職業技能和綜合技能要緊跟企業生產實際的發展和變化,根據專業技術領域的發展及時微調教學內容,以確保課程體系的職業性、時代性和實時性。
(1)以任務為中心將實踐環節分三個階段完成:一年級下企業進行職業素養鍛煉,二年級進行技能提高(綜合實訓),三年級進行畢業實習。整個實踐環節中,強化畢業實習環節,學生帶著畢業設計課題到校外實訓基地,且專業對口企業等有針對性地進行畢業實習,完成畢業設計。學校按1:15的師生比安排指導教師,并邀請實習單位現場專家參與畢業實習指導。畢業實習結果以學生作品為主,輔以實習報告,并將實習單位意見作為重要考核依據。
(2)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做” 合一的原則,采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建立課程教材網絡資源庫,逐年將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主干課程的教案、課件、習題、實驗實習指導、授課錄像、在線測試等資料上網,實現資源共享,方便學生在網絡中自主學習。
(3)以技能為中心,建設專業對口的、工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實踐教學由過去的模擬教學轉變為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下的教學。同時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以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科研和技術開發項目,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并且廣泛吸納優秀職教人才,不斷提高師資水平,以保證師資隊伍能完全滿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在技能訓練實踐性教學環節當中,要求組織學生實訓過程中,嚴格遵守現代企業的“7S”管理要素,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五、考核評價辦法
考核辦法對職業教育的質量監控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不同教學模塊,提出一種動態考核辦法,筆試與面試的比例隨教學模塊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學習時,考核筆試為主,面試為輔,總成績由平時成績、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組成。專業模塊則以面試為主,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筆試;專業方向課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考核,面試主要是實踐操作考試;平時成績由過程評價成績(20%)+教師與學生互評成績(10%)+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考核成績(20%)組成,做到過程和結果同時重要,克服了學生重結果,不重過程,重理論不重實踐的現象。在整個考核過程中,要以教考分離的原則,做到運動員與教練員的身份分離,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提高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質量。
明確培養目標,根據復合化方向整合課程體系,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合理的考核辦法,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家梅.關于高職應用電子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22(2).
[2]李佐軍.高職教育學分制下的課程設置[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1).
[3]高源.遼寧省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08.
[4]吳明德.高職教育課程及課程設置初探[J].科學教育家,2008(12).
[5]高林,鮑潔.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高見芳.關于高職電子專業能力的培養探討[J].在線教育論壇,2010.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