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晨
新京報:融合發展模式下都市報創新的綜述與反思
□ 文/李 晨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傳統都市報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根據新生態、新需求進行生產?新京報通過一系列創新之舉提升了報紙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了輿論傳播陣地。作者從多個方面總結了新京報具體的創新舉措。
內容生產 平臺化戰略 跨界合作 新京報
早在2003年的創刊大會上,新京報就提出“世上一切進步都是創新的結果。沒有創新,沒有超越,就沒有價值,就沒有明天,就沒有生命。不創新,毋寧死”。
2012年起,新京報開始探索全媒體發展路徑。通過提高新聞采集、分析、整合能力,借由強大的網絡傳播渠道逐步實現自身轉型。
2014年,新京報11周年社慶時,全媒體發展戰略進一步被明確,“革故鼎新”,下定“蛻”變決心。社長戴自更甚至為此表示“為了鐘愛的事業,我們愿意賭上一切”。此后新京報對內容及其生產流程,包括從業人員結構做根本變革。
2015年,新京報提出“新京報+”和“+互聯網”概念。把原創內容的優勢,與IT公司的技術、渠道和資本優勢進行嫁接,先后與騰訊、奇虎、小米、三胞集團、去哪兒網等公司合作,創建了大燕網、動新聞、熱門話題等新媒體產品,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2016年,新京報利用采編優勢與騰訊新聞合作,全面鋪開新聞直播報道。在今年全國兩會報道、雷洋案、涼山懸崖村探訪、南方洪災報道等一系列熱點事件中表現搶眼。
現在,新京報不再只是一份報紙,而是擁有報紙、雜志、網站、移動新媒體、文化投資的傳媒平臺。
今年,新京報采編系統在全媒體內容原創生產上狠下功夫,并根據傳播主場的變化,進行內容供給側改革。新京報一切創新的核心都是圍繞優勢的內容生產展開。總編王躍春曾表示,新京報的所有機會與影響力相關,而影響力來源于內容。這也是現在新京報仍著力加強內容建設的根本目的所在。
如果說,重視內容建設是新京報新聞生產的根本,那么對于新聞采編的流程再造則可以看作是應對傳統媒體轉型、渠道變化以及自身進行媒體融合實踐的必然結果。
同時,伴隨著新聞采編流程再造、傳播渠道的變遷,新京報針對移動互聯時代媒體規律的新變化,推出了一批新產品,將優質新聞內容通過多渠道、多樣式的創新產品傳播給受眾。
(一)官方微博
就在今年8月,新京報官方微博粉絲數突破2000萬,無論是粉絲數還是影響力都在平面媒體中穩居前列。
今年5月27日凌晨,當紅明星李易峰駕跑車撞上朝陽大郊亭橋墩,到30日,新京報微博話題#車主李易峰超跑車禍#閱讀數已達3.3億。
新京報微博話題能達到如此驚人的閱讀量,恰恰是新京報在媒體融合上的成績體現:事發時的凌晨3點44分,新京報就建起報道微信群,包括文字及攝影記者、報網及報紙編輯、視頻編輯、微信微博編輯。前方記者在現場有文字、圖片等新的素材就會實時分享,后方的微博編輯根據新聞立即申請話題,在該話題下實時推送多篇最新的獨家新聞。
可以說,官方微博在李易峰超跑車禍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與新京報整個的采編流程再造、多種媒體形式融合密不可分。
(二)微信矩陣
據統計,新京報目前微信矩陣有超過28個公號,新京報在微信矩陣建設方面,并非簡單依據報紙內容細分發布稿件。新京報社長戴自更在新京報新媒體規劃的探索布局中指出,要“把報紙上優勢內容轉化為新的網絡平臺,特別是垂直領域。”[1]
以新京報時政新聞部微信公眾號“政事兒”為例,該公眾號在創辦四個月內粉絲增長40倍,閱讀量增長50倍,20個“10萬+”,連續三個月在第三方數據監測平臺——“北京地區紙媒公號排行榜”中排名第一。成績的取得,與新京報將報紙上優勢內容轉化為新的網絡平臺相關。新京報時政新聞部副主編馬俊茂曾稱:“在時政新聞的大事件面前,政事兒在大多數時間內都做到了內容上的差異化,不跟風同類媒體做過的角度,為讀者保持連貫的新鮮感;強調新聞性,注重事實和對事實以及政策的分析解讀,摒棄個人化表達的評頭論足。”
內容差異、注重事實與分析解讀,這些其實都是報紙的優勢,新京報正是依托報紙本身具有的這些“天然”優勢,將其轉化為了對微信垂直受眾的傳播。這樣“新瓶裝老酒”的方式,是新京報微信矩陣創新的重要因素。
(三)視頻直播
視頻直播是新京報今年重點發力的領域。據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04億,其中手機視頻用戶4.05億。目前,新京報已成立專門的視頻直播部門,定名“我們”,主打一手、鮮活的新聞視頻。


□ 新京報“動新聞”截屏。

以今年全國兩會為例,新京報與騰訊合作,進行了持續16天直播,累計直播時長98.5小時,在新京報網、新京報新聞客戶端以及騰訊新聞各個平臺上,累計瀏覽量超過1億人次,剪輯制作視頻新聞120余條,累計播放量將近7000萬。不間斷、“零時差”、現場實時直播報道代表委員參政議政,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呈現全國兩會盛況。
之后的六一懸崖村探訪,三名記者分別使用航拍機、直播眼鏡、直播手機,在30攝氏度高溫下攀爬至海拔1400米的懸崖村,當日直播在線觀眾超過100萬,后期視頻的點擊量總計超過400萬。除了視頻直播,新京報還先后發出快訊、圖片新聞及深度報道,將多種渠道的傳播形式有機融合,形成多角度、多維度的創新報道形式。
(四)動新聞
從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新京報動新聞融合新京報傳統媒體采編資源,將第一手的新聞,進一步深加工成新聞動畫。讓新聞動起來,有了全新的呈現方式。動新聞是新京報與小米、360、三胞集團合作推出的融媒體產品,目前已成立動聞天下公司。動新聞主打3D動畫以及二維動畫,3D動畫運用在新聞報道中,往往能還原到不了的新聞現場,也能展現微觀的,普通人無法看到的世界,將新聞報道從平面拓展到三維空間。二維動畫主要運用在政策解讀上,難懂的政策變身新聞動畫產品,更容易讓受眾接受。
一年以來,新京報動新聞動畫視頻的制作發布已經能夠達到7×24小時全覆蓋,同類產品無出其右。如今,團隊日均生產8-10條動新聞,日均點擊量超過1000萬,總點擊量在2016年6月已超過25億,粉絲超過上千萬。
依照平臺化的戰略,新京報開始探索媒介融合、滿足多元化需求,提升自身競爭力。平臺是通過構建合理的商業機制與組織結構吸引連接多元化市場主體,將資源聚合、聯結,實現多主體共贏。
新京報在平臺建設方面有兩個創新性思路和嘗試:其一,是通過與互聯網公司聯合,實踐“新聞+資訊+服務”的模式,構建優化的新型平臺組織與商業機制,形成有效的多邊市場。沿著這個思路,新京報與騰訊聯手創辦了大燕網;其二,是通過建立獨立的移動終端產品,發展移動閱讀,實現傳統媒體新聞價值的落地,新京報就此思路推出了新聞熱點話題互動社交平臺“熱門話題”。
(一)大燕網
新京報平臺創新思路之一,是通過與互聯網企業謀求合作來實現的。新京報提出“+互聯網”的概念,與一些互聯網巨頭采取合作方式,借助核心競爭力嫁接外部技術、渠道、資金,產生新項目、獨立公司化運作,不失為一種雙贏的探索。
2014年12月28日,新京報與騰訊聯合,上線了京津冀城市生活第一平臺——大燕網。在這項合作中,新京報負責內容,騰訊負責渠道。新京報、大燕網還聯合舉辦了一系列京津冀論壇,涉及教育、公益、醫療、旅游、房產等多個行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據2016年8月份最新數據,大燕網PC端和App端日均UV900萬,日均PV近9000萬,已成為京津冀地區用戶量最大的區域網站。2016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舉辦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路演,經評選,大燕網入選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30佳,排名第8位。
(二)熱門話題
新京報另一個平臺創新嘗試,是將報紙上的優勢內容轉化為新的網絡平臺,與三胞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新聞熱點話題互動社交平臺“熱門話題”。
該款產品的運營公司名為熱火朝天科技公司,這也是新京報的一次“創業”,內容團隊的核心成員主要來自報社。“熱門話題”不是新聞客戶端,而是“話題性內容類產品”,通過機器篩選和人工精編,給他們提供“有溫度有趣有用”的新聞內容。
除大燕網和熱門話題之外,在實踐中,新京報充分擁抱新興技術、渠道,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內容平臺打通,實現多平臺分發推送、優勢互補和差異化運營,打造報網融合一體化。
如果說新京報的內容創新、產品創新、平臺創新是運用分眾化互動式的服務方式,拓展自身傳播的深度與廣度的話,那么“尋找中國創客”大型創業報道及大賽活動,則是傳統媒體利用內容優勢,主動尋求跨界合作,搭建平臺,聚焦以“互聯網+”為方向的產品、技術、商業模式創新,引導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支持創新創業。
“尋找中國創客”大型系列報道活動策劃緣起2015年全國兩會。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最近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
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新京報自2015年5月21日起發起了“尋找中國創客”活動。并邀請著名企業家柳傳志、王健林、馬云、俞敏洪、張近東、雷軍、郭為、周鴻祎,著名投資人李開復、沈南鵬、徐小平、熊曉鴿、閻焱、汪潮涌、毛大慶,作為中國創客導師,為創業項目把脈。新京報希望通過“尋找中國創客”樹立標桿意義,營造全社會的創業氛圍,尋找到影響未來的偉大公司。
現在“尋找中國創客”活動已經運行至第二季。自尋找中國創客項目啟動以來,僅第一季就刊發報道30期,共計約154個版面,報道創業項目近200個,并舉辦了5場千人落地論壇活動,數場小型沙龍,引起強烈反響。
截至2016年3月底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參加尋找中國創客活動,得到《新京報》報道后,有66家企業已經完成下一輪融資,有個別公司完成兩輪融資。至少出現三個獨角獸公司,七個估值超過10億人民幣的公司。在公開估值的項目中,54個項目估值過億。部分企業在創客的幫助下,成功融資到了下一輪。比如社交類產品invite,成功融資到了天使輪。
現在除60多家合作投資機構外,新京報自己也成立了專項投資基金。在未來的活動中,新京報如遇合適的優質項目將直接進行投資。活動的傳播渠道更為豐富,報紙和移動端之外,新京報還搭建了全新的“魅客”網站,構建創投全媒體生態圈。創客分享論壇也從北京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在上海、深圳、烏鎮等城市落地。
(作者是新京報傳媒研究院總監)
【注釋】
[1]馬濤.新京報:讓新聞成為生產力——專訪新京報社社長助理、傳媒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學東[j].媒介.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