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庹繼光
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分層”初探
□ 文/庹繼光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本文提出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理應“分層”實施,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各類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教育,除了延續對專業新聞工作者的系統教育之外,還應將培養、提升意見領袖的綜合素質,向廣大網民傳授網絡傳播技能等納入公眾傳播教育范疇。
互聯網時代 用戶原創內容 新聞傳播教育 公眾教育
長期以來,國際國內新聞生產均被納入專業化生產格局,由記者、編輯負責為全社會提供各種新聞信息,公眾則屬于受眾范疇;與這一基本格局相適應,各國新聞傳播學教育也歸入精英教育的范疇。幾乎所有國內教科書和學者都提及,我國新聞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各類新聞傳播人才,而當下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則是努力培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新聞傳播工作者,這是國家開設新聞傳播教育的目的。
不過,隨著我國全面步入互聯網社會,尤其是社交媒體在國內日益風行,“人人擁有麥克風,個個成為記者”成為全民參與新聞信息生產的生動寫照。在此背景下,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從思路到具體操作都應當有所變革,尤其有必要實行新聞傳播教育的“分層化”,以適應時代變遷的現實要求。
直到20世紀末期,我國一直處于傳統媒體主導新聞信息生產的格局,將培養專業化、精英化的新聞傳播人才作為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根本方向與此環境是匹配的。進入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新聞生產格局,如今社會更進入到社交媒體時代,社交媒體或曰自媒體,其根本變革是為普通人提供了自主表達的空間和平臺,任何人均可在自媒體平臺上披露信息、發表意見,而這些自媒體平臺與網絡順暢連通,自媒體平臺上的言論可以在無限廣闊的空間范圍內迅速傳播、擴散。
與自媒體的勃興相匹配,UGC日漸成為新聞信息的重要生產模式之一,UGC是英文詞組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首字母縮寫,其意指用戶原創內容,它是伴隨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而興起的,是一種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新方式,即由原來的以下載為主變成下載和上傳并重——進入自媒體時代后,用戶對于網絡媒體的運用不再局限于被動的閱讀、下載等,他們既是網絡內容的瀏覽者和接受者,更成為網絡內容的創造者和傳播者。
這種格局的急劇變化顯然使得傳媒人才、新聞傳播工作者的范疇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新聞生產者隊伍迅猛擴大,人數無限龐大。第二,角色出現了明顯的分野,專業媒體采編、經營、管理人員與普通網民的職責、作用迥然不同,在網民隊伍中,具有意見領袖地位的群體與一般網民又有巨大的差別;第三,素質差異明顯,接受過專業培訓的新聞工作者與從未接受系統訓練的網民在專業能力、職業素養、新聞理論與道德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2002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21世紀新聞教育峰會上,李希光教授在演講中曾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誰掌握了下一代傳媒人,誰就掌握了下一代的傳媒,誰掌握了傳媒,誰就掌握了未來。”這無疑要求今后國內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及其教育工作者自覺把廣大網絡信息生產者都納入新聞傳播教育的范疇,因為他們就是下一代傳媒人,他們生產的信息占據了自媒體信息內容中的相當份額,他們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新聞工作者;反之,如果不認真考量他們的存在,忽視他們在網絡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一味把他們排斥在新聞傳播教育之外,對于掌握媒體和媒體人都是極端不利的。
將廣大網絡信息生產者納入新聞傳播教育范疇,要求新聞傳播教育機構及其從業者實現從精英教育到社會公眾教育的理念嬗變,促使新聞傳播教育從傳統的專業教育向公眾教育轉化。筆者以為,這種理念嬗變應當引發新聞傳播教育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實施“分層化教育”,即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各類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教育,其具體實施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針對專業新聞傳播工作者的系統教育。
社交媒體時代是傳統媒體與各種新興媒體并存的時代,這注定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專業新聞傳播工作者,例如各家媒體的記者、編輯、經營管理人員等,對于他們的培養仍然是國內新聞傳播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把握好傳承與革新的關系:傳承是指認真總結先前新聞傳播教育的成功經驗,將適應當下媒體環境需要的各種理論、技能和理念教育與傳輸延續下去,革新則意味著要在授課內容上努力契合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時代的要求,不僅讓大批專業新聞傳播工作者掌握新聞信息生產的能力和技巧,同時要幫助他們提高應對網民、引導輿論的能力,善于在互動與對話中開展傳播,將硬性的信息灌輸靈活轉化為“潤物細無聲”的軟性、嵌入式傳播,巧妙掌握輿論領導權,促進主流媒體在發生重大新聞事件、突發公共事件等時刻能夠擁有話語權。
第二類,針對意見領袖的素質培養與提升。
“意見領袖”又稱“輿論領袖”,是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等在研究中發現并率先提出的一個重要學術概念,意指在傳播活動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
在現實生活中,意見領袖一般頗具人格魅力,具有較強綜合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被認同感。互聯網時代依舊存在網絡意見領袖,他們對于公眾輿情的議程設置具有顯著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一些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常常超過媒體和政府在微博中的傳播力。據統計研究顯示,平時有大約300名全國性的“意見領袖”影響著互聯網的議程設置。[1]
與網絡意見領袖的顯著作用相背離,華中科技大學余紅教授分析認為,網絡意見領袖的地位取得機制與傳統意見領袖有所不同:網絡論壇等進入門檻低,不似傳統意見領袖需要具備權力、聲望、人格魅力等諸多條件,能夠發帖即可;倘若發言話題引起廣泛關注,很快可以成為論壇明星,甚至論壇領袖。
而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分析網絡意見領袖在公共輿情中發揮重要作用時也辨證地指出:社會轉型期,民望饑渴,體制疲憊,網絡“意見領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意的代言人,對政府陳情,施加輿論壓力,但是,意見領袖也會經常畸形放大某些超越現實可行性的偏激訴求。
基于如此現狀,國內新聞傳播教育機構理應有意識將針對網絡意見領袖的素質提升作為自身的重要使命之一,通過各種集中講座、專題講習班等形式推動網絡意見領袖的整體素質和新聞傳播水準提升,引導他們進一步理解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努力在新聞傳播實踐活動中樹立責任感,堅持傳播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正能量,逐步剔除網絡言論中的非理性、偏激情緒等。
但是,對于網絡意見領袖的素質提升培養也要跟部分地區流行的“網絡志愿者”培訓明顯區別開來,提升網絡意見領袖的整體素質是引導他們理性發言、具有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如實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信息和觀點、態度等,通過真實傳播達到弘揚社會正能量的效果,而非一味評功擺好,甚至以“一俊遮百丑”的心態介入傳播。
第三類,針對普通網民的技能傳授。
互聯網等各類新興媒體為普通網民的社會大眾提供了參與性最強的表達平臺,通過對新媒介的主動使用,公眾可以獲得更多權力、權威、機會、資源等,個體和群體、組織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性可能和機遇。對于這一現象,國內有學者將其稱為“新媒介賦權”:媒介成為權力實現的重要重要源泉與力量。它通過個體、群體、組織等獲取信息、表達思想,從而為其采取行動、帶來改變提供了可能。[2]師曾志教授進一步論述:所謂自我賦權,就是每個個體的賦權,尤其對于具有話語權的個體……他們獲得話語權的過程,就是自我賦權的過程。在此背景下,新聞傳播教育機構有責任針對普通網民開展切實有效的技能培訓,使他們熟練掌握各種網絡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平臺的使用技巧,在“新媒介賦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夯實“技能賦予”的實際運作路徑,使他們把“新媒介賦權”帶來的“應然權利”轉化成可見、可行的“實然權利”,真正享受到互聯網發展給自己帶來的言論、表達自由。
作為一種大眾化教育,面向普通網民開展的教育重在向學習者提供一個學習知識、培養其個性和展示其創造性的平臺,是一種引領而不是模具的鍛造工程,因此在傳授內容上一定要簡化。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喚醒,是種教育手段。”
因此,這種教育更多是對學習者進行網絡信息生產技能方面的傳授和培養,促使他們掌握更恰當的表達方式和途徑,將個人的信息儲備、內在能量等充分釋放出來。總之,當下針對普通網民進行的新聞傳播教育著重要完成“如何有效表達”的使命,引導公眾善于表達、合理表達、合法表達,在充分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最大限度遵守網絡傳播倫理、道德和國家法律法規等,切實傳播正能量。
在培訓、傳播方式上也要探索新手法,實現靈活、便捷、行之有效,一個根本方向是面對大眾網民的新聞傳播教育方式要努力做到多樣化,除了少量的課堂教授,主要采取網絡傳授、集中講座、師承培訓、專題講習班等諸多形式進行,學習時間總體上應以短期培訓為主。
(作者是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夢自媒體表達與引導研究》(14BXW064)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祝華新、單學剛等:《2013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EB/OL]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4/0318/ c364391-24662668.html。
[2]徐偉.新媒介賦權的意義——專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曾志教授[J]鳳凰周刊,2014年(4)。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