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曲 濤 臧海平
網絡直播的運營分析及監管策略
□ 文/曲 濤 臧海平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網絡直播發展勢頭迅猛,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亟待加強監管。本文對網絡直播的運營現狀進行了解析,并給出相關監管建議。
網絡直播 運營 監管 建議
(一)網絡直播 “四面開花”
網絡直播行業剛興起時,直播平臺數量只不過有屈指可數的兩三家。而現在網絡直播這個新領域,由于新聞媒體網站和商業門戶網站大力拓展。一時間,網絡直播 “四面開花”。既有一只小企鵝誕生過程的直播,也有心臟搭橋手術的直播,一些“涉性”“涉暴”的直播“擦邊球” 也打到網上,可謂熱鬧非凡,吸引著全世界億萬網民的眼球。
(二)直播平臺用戶達2億人
騰訊、阿里、小米等各大互聯網巨頭早已紛紛進駐直播業。目前,僅僅是移動直播的產品,就超過200種。有大數據監測平臺統計,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視頻直播市場的日用戶活躍量規模已經翻番,達到了兩千多萬人。而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年中國在線直播行業專題研究》,2015年中國在線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人,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人,直播經濟成為文化產業中增長最快的新業態之一。
(三)直播進入移動視頻時代
從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上傳個人小視頻的直播1.0時代,再到類似YY直播、六間房等網頁端的“秀場”直播2.0時代,如今的直播平臺已經進入了“隨走、隨看、隨播”的3.0移動視頻直播時代。直播平臺勢必要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隨著市場發展,無論是主播還是用戶,市場的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整個行業也會形成一個相對明朗的格局。
(四) 90后是直播平臺主力
由于以女主播為主,因此網絡主播行業也被稱為“宅男經濟”催生出來的新興產業。這一行業的準入門檻極低,主播群體良莠不齊,有大學生、無業人員,專業游戲玩家,也有在職白領。其工作內容主要有一部分是直播大型游戲解讀,還有一部分是在視頻直播中娛樂表演或是與粉絲互動,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粉絲打賞的虛擬禮物、平臺工資以及游戲代言費用。所以,主播們靠著自己的吸引力吸引到大批用戶,用戶增加后,再繼續進行融資。在這個過程中,主播就是賺錢和融資的主要“工具”。
(五)“直播”平臺產業鏈正在形成
根據艾瑞報告,2016年,游戲直播用戶將過億。生活直播平臺的核心收入模式也已清晰:將通過平臺專用攝像頭、廣告付費投放、觀眾打賞分成以及其他平臺轉播版權收費。圍繞“直播”,平臺可以去運營演藝經紀,通過廣告去進行流量變現,甚至產生優質IP,進行全產業的內容生產。而對主播來說,除了打賞收入,電商、廣告代言都是比較快速的變現方式。
(一)主播素質良莠不齊
網絡主播們為了成名不惜一切代價炒作來吸引眼球,最初時,主播們靠“顏值”就可以吸引粉絲,但很快就有大量高“顏值”美女出現;隨后,除了“顏值”還要有才藝,會唱歌能跳舞的主播成為新寵;緊接著,一大撥兒學霸級美女又橫空出世,要想吸引到大批粉絲,主播們挖空心思,不惜違反倫理道德甚至做出違法的舉動。
(二) 低俗內容屢見不鮮,觀眾人數水分大
“涉性”“涉暴”直播經常出現,比如2016年1月10日,在斗魚直播平臺中,一名主播做出不雅動作,吸引近千名網友觀看評論,并且截圖轉發。盡管斗魚TV及時做出回應,封號關停,把主播的真實信息報給警方,但是此事的影響卻很大。另一方面,觀眾人數也常常與事實不符。如2015年9月,原WE隊員微笑在斗魚TV直播時,顯示觀看人數超過13億,相當于全中國人民都在通過網絡看直播。此后有消息爆出斗魚TV為每個直播房間的觀眾人數都設置了不同的倍數增值。
(三)盈利模式不成熟
此外游戲直播行業與所有視頻行業面臨相同的困境,盈利模式不成熟導致“燒錢”經營。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善,如斗魚TV爆出將公開招募娛樂主播,一方面開拓游戲之外的娛樂領域,一方面培養自己的主播,似乎是想擺脫高價挖角的方式。
(一) 明確內容標準
加強在線直播行業監管必須從進一步明確內容標準入手。低俗內容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的原始利益沖動。由于“低俗”所指涉的具體行為并不明確,這就產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帶。對在線直播行業的監管首先要做好違法、違規、低俗等不同行為之間的界定,從而真正做到執法監管有的放矢。
(二)厘清各部門職能
由于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目前涉及公安、工商、網信、文化、廣電等部門,因此厘清各部門之間的職能非常重要,否則容易扯皮留下監管空白地帶。要大力推廣網絡主播和管理員實名制和黑名單制度,推進普通用戶手機注冊登記等安全管理制度,實行行業許可證準入制度,從源頭上確保網絡直播規范合法。
(三) 明確管理主體責任
2016年8月17日,國家網信辦在京召開專題座談會,就網站履行網上信息管理主體責任提出了八項要求。對于網絡直播也有明確提到“加強對網絡直播、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上線的安全評估。”此外,還要求嚴格落實7×24小時值班制度。9月9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相關規定,要求直播平臺必須持證上崗。
(四)加大處罰力度
應加大對違法、違規平臺和主播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政府部門、主流媒體等力量也應持續介入,與在線直播的亞文化特征形成輿論對沖。政府部門之間要進一步明確責任,在交叉管理、綜合執法等方面形成合力。
(五) 監管常態化
網絡直播中存在的那些困擾行業發展的亂象、游走在法律和道德邊界的陰影,不僅需要監管部門的“雷霆執法”“定向清毒”,更需要將監管常態化。只要規則清晰,傳播色情、暴力、侵權等問題各要承擔什么責任是明確的,那么主播也好、直播平臺也好,自然會主動規范自己的言行。平臺發展得越好,主播收益越高,反而會越謹慎,不敢去冒違法的風險。一些專家建議的主播“黑名單”制度,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思路。
(作者曲濤是大眾報業集團戰略運營部主任;臧海平是大眾網互動評論部副主任)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