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馮良才
強化陣地意識 擔起黨報責任
——《邢臺日報》抗洪報道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 文/馮良才
今年7月下旬,面對特大洪水災害,《邢臺日報》充分發揮黨報主流媒體作用,強化陣地意識,肩負起黨報責任,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傳遞黨的聲音,正確引導輿論,弘揚向上精神,助推了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邢臺日報 抗洪救災 黨報 突發公共事件
持續的強降雨過程發生后,《邢臺日報》編輯部立即進入戰時狀態,啟動《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道應急預案》,成立以總編輯為指揮長的抗洪搶險新聞報道領導小組,負責整體報道的策劃、報道力量的協調、報道題目的選定以及稿件的把關審定。整合所有骨干記者組成4個新聞報道組,報道組成員時刻保持通訊暢通,隨時待命。同時,成立后勤保障組,保障車輛的隨時到位及其他工作的協調。形成了協調統一、反應靈敏、運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機制。
為及時獲取信息,選派記者在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晝夜值守,隨時保持和有關負責同志的溝通,及時了解天氣情況,水庫、河道水位變化情況,各地村莊、道路、橋梁的水毀情況及抗洪搶險救災工作進展情況。
指定記者和市委、市政府“兩辦”以及市委宣傳部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市領導的指示精神,隨時了解全市每天及一個時期內的報道方向、思路和重點題目。
劃定每一個報道小組的報道區域,和重點縣、鄉鎮、村建立聯系點。指定記者分工聯系城管、交通、交警、民政等市直部門,確保信息來源及時、直接和權威。
充分發揮《邢臺日報》通訊員隊伍數量多、分布廣、和記者聯系緊密的優勢,及時和他們保持聯系、溝通情況。
洪災發生后,有哪些縣、鄉鎮、村受災,災情如何,群眾生活是否得到保障?有哪些河段出現險情,搶險工作進展如何?有哪些道路、橋梁受損斷交,修復情況如何?有哪些村莊、工地缺少食品、物資,急需支援?……有關這些信息,全市人民非常關切。《邢臺日報》作為地方黨報、作為全市最具權威的主流媒體,此刻必須擔負起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群眾關切的重大責任。
快速的反應機制、暢通的信息渠道,保證了記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在水淹的鐵道橋,在搶堵決口的河岸,在暴雨襲擊的村莊,在轉移群眾的洪水中……記者都是不畏艱險,聞訊即至,在志愿者前往災區的路途上,在市直單位清理淤泥的街道和群眾的宅院,在干部群眾搶修水毀道路橋梁的現場……都能看到記者奔忙的身影。他們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深入一線,深入群眾,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一幕幕場景和一個個情節,使全市人民真實地了解到災情發生的原因、情況,以及抗洪搶險救災的進展。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報社要求記者所發回的新聞必須來自現場,必須經過當事人和相關負責同志的認可。同時,對涉及汛情、雨情、河道、水庫、物資發放等內容的稿件,堅持采用權威部門提供的相關表述。
在抗洪搶險救災的特殊時期,廣大群眾對黨和政府在每一個階段的決策部署、政策措施、工作思路都非常關注。這時,黨和政府的聲音,就是工作的指南、群眾的信心和力量。我們選派兩名記者專職負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參加會議、調研等活動的報道,其他市領導活動報道也相對固定了記者。這樣,保證了記者能夠理解和把握領導的整體思路,保證了溝通的便利以及報道的準確。
在領導活動以及會議報道中,實行記者、主任、編前會(總編主持、編委等參加)三級把關制和主管秘書長審核簽字制。因此,抗洪搶險救災過程中編發的會議以及市領導活動的報道,沒有出現一次導向錯誤以及文字表達失誤。
同時,及時刊登市委、市政府印發的相關文件。有的邀請主管負責人和專家進行整版解讀。
特殊時期,也是群眾的思維活躍期、敏感期。一些群眾往往輕信謠言,以訛傳訛。尤其是,有的不良媒體妄生事端,混淆視聽,傳播負面情緒。以致引起部分群眾的不滿情緒和思想波動。此時,作為一級地方黨報就要以正視聽,敢于發聲,善于發聲。
比如:有些群眾傳言,邢臺西部一大型水庫面臨決堤,大家要提前備好食品蔬菜。記者隨即趕往這一水庫,現場采寫了水庫并無危險的新聞,穩定了民心。有些群眾傳言,邢臺市十幾個受災嚴重村莊是政府決策提閘泄洪造成的,引起部分群眾口出怨言,有的甚至準備采取過激行為。《邢臺日報》立即組織采訪,并請專家解讀,告訴人們村莊被淹非人為泄洪所致,消除了群眾誤會。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稱,邢臺淹了6個村莊死了幾百人。還有人在百度貼吧散布多個水庫放水虛假汛情,制造恐慌情緒。《邢臺日報》及時聯系有關部門,編發消息《三名網上散布謠言者被依法處理》,消除負面影響。
在抗洪搶險救災過程中,有的受災群眾面對被水毀的良田、宅院和廠房,出現了消極頹唐、怨天尤人等不良情緒,有的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對此,《邢臺日報》有針對性地挖掘選擇了一大批先進典型,推出抗洪搶險救災特別報道,開設“不忘初心·抗洪救災先鋒頌”“現場直擊”“影像記錄”“中流砥柱”等欄目以及多個專版,全面報道全市上下搶險救災的生動場面。展現了黨員干部不畏艱險、身先士卒、一心為民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基層群眾顧全大局、樂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園的頑強精神。
同時,利用5版及頭版報眉推出自己設計制作的抗洪搶險救災公益廣告,先后刊發16版次,展現了邢臺人民在洪災面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決打贏這次抗洪搶險救災硬仗的決心和信心。唱響了主旋律,傳遞了正能量。
在抗洪搶險突發性事件報道中,依靠單純的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最新消息只有通過網絡途徑才更容易獲取。此次抗洪救災報道,《邢臺日報》編輯部統一整合資源,實現了由記者單一供稿到多向供稿的轉型,充分發揮了新媒體即時性強、傳播速度快、內容靈活多樣和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與傳統媒體打出媒體融合組合拳報道,增強了新聞傳播效果。
災情發生后,編輯部立即建立“邢報一線”微信群,抗洪搶險一線報道小組所有成員都是微信群的成員,他們從市抗洪搶險指揮部、抗洪前線等各個方面了解、采訪到的準確信息,一律即時發至“邢報一線”群,經審核后,立刻在邢臺日報微博發布。抗洪搶險期間,邢臺日報微博每天刊發幾十條相關信息,內容包括市委、市政府關于抗洪搶險的重要安排部署,以及最新暴雨預警、抗洪搶險及救援須知等,大部分內容是第一時間收集一線記者傳回的新聞素材。
在抗洪搶險救災期間,《邢臺日報》共刊發抗洪搶險、救災典型、災后重建等消息600余篇,微博共刊發信息525條,微信圖文消息74條。其中《邢臺:志愿者山區涉水運送救災物資》《邢臺:武警交通部隊官兵日夜搶修堤壩》《邢臺:愛心志愿者橫渡南野河 救助熊戶村村民》等8篇微博被河北日報微博及河北發布等其他微博采用。新媒體的突出表現,有效地與傳統媒體報道形成相互補充的新聞形態,滿足了受眾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
(作者是《邢臺日報》副總編)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