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常 新 鐘 巍
用價值創新連接移動互聯時代的用戶
——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的融合創新之路
□ 文/常 新 鐘 巍
傳統主流媒體集團在媒體融合工作中,如何冷靜分析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如何在輿論場與市場兩個領域取得突破?如何把握住傳媒行業趨勢與方向?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的融合創新之路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蘇州日報 融合創新 全媒體 跨界融合
2016年8月31日,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組織的“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評審中,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家在蘇州”App繼入選30佳后,經過路演,最終榮獲“全國報刊媒體融合創新案例20佳”,“進入全國報刊媒體融合的第一方陣”。
自2014年9月,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成立,作為蘇報集團轉型升級的“尖刀連”,全媒體中心充分結合自身特色、科學謀劃發展思路,在媒體融合創新的道路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并取得了一些成績。2014年10月,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榮獲“中國報業融合創新10強”;2015年7月,蘇州日報社成為全國第二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2016年6月,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所屬的蘇州新聞網晉升國家一類新聞網站。作為地市級報業集團,我們的融合創新,是在邊摸索邊學習邊總結中一步步前進的。
融合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和全國絕大多數報社一樣,蘇報集團的媒體融合創新也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依賴,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復制。建立于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新興媒體與扎根于優質內容的傳統媒體之間,是不是也存在著很好的融合發展的可能?這確實也是一個沒有經驗可循、充滿挑戰的新課題。做好這一課題,是黨和政府賦予報業等傳統媒體的歷史重任,我們唯有勇往直前。
一路走來,探索的道路曲折艱辛,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報媒在融合中所具備的一些優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進程中,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積累了相當多有價值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就構成了今天融合創新的戰略優勢。
首先,我們充分認識到,黨和政府就是主流新聞媒體最強有力的靠山和后盾,可謂血脈相連。第二,報媒所積淀的品牌資源和公信力資源非一朝一夕所能獲得,蘇州日報社60余年發展鑄就了在區域內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品牌和公信力效應已在集團建設的“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產品上得到了充分體現。第三,在多年經營發展中,報業媒體基于原先的平臺效應,已經形成了一個與政府、企業、商家以及其他社會主體強有力的關系資源鏈,為整合多種資源來發展新媒體提供了先天優勢。第四,內容生產是報業的價值基礎,優質的內容生產能力也是報業的核心資產和核心競爭力,只有優質的內容才能貫穿媒體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任何新的信息技術載體只有與優質內容相結合,才能形成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報業的傳統優勢就是擁有一支觸角廣、視野寬、洞察力強的記者隊伍,能夠持續不斷地生產出真實、客觀、理性、有思想、有價值的優質內容。
報業的融合創新,一定是基于上述優勢的融合創新,它們就是報業的“魂”,即便有一天“紙”不在了,只要“魂”不散,鳳凰涅槃后的報業依然是強大的媒體平臺,進而還可以延伸到信息資源服務平臺、文創投資平臺等。雖然當前很多報業身處經營大幅下滑、紙質媒體影響力和渠道價值日漸弱化的困境,但是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勇于轉變觀念、創新體制機制,用己所長去積極擁抱互聯網新技術、整合包括資本在內的新資源,用新的平臺和新的服務去連接用戶,相信報業會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當然,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平臺相加,而是系統性的相融,包括機制、平臺、渠道、內容等多種要素的融合,并且是不斷演進的過程。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從新聞運作模式、生產方式、操作手法進行根本創新,必須從產品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流程進行系統變革,必須從組織機制、平臺創新、盈利模式進行綜合轉型。
媒體融合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是一個需要較長時期去完成的任務,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突擊工程,要邊探索邊總結,最后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發展道路。基于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在本地具有的品牌優勢和區域資源優勢,我們判斷,蘇報媒體融合創新的項目要盡可能地揚長避短,不在互聯網巨頭已經布局的領域內冒進,而是把融合創新的戰略重點下沉,將內容生產和服務用戶的力量集聚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通過扎實的動作切入社區這個相對“藍海”的市場。

□ 用戶使用“家在蘇州”客戶端。

□ “家在蘇州”客戶端生鮮配送服務。
2014年9月,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成立,集團各紙媒官方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網站、視頻制作匯集于中心,形成新媒體矩陣、全媒體集群。全媒體中心一方面整合集團新聞資源,實現多渠道立體分發的“中央廚房”,在移動互聯時代真正做到全媒體、全方位、全發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媒(媒體平臺)業(線下實業)融合的創新路徑和盈利模式。
這樣的戰略布局是因為,全媒體中心成立后面對的是兩個“戰場”的考驗——
一是輿論場。在當前輿論場中,源自一些自媒體、商業性新媒體的低質、虛假內容大量出現,而用戶對優質內容服務的渴求,卻遠遠未得到滿足。這樣巨大的反差實際蘊藏著巨大機會——怎么滿足用戶對優質內容服務的需求,實現有效的產品供給,從而占領網絡輿論的主陣地?
二是市場。隨著互聯網媒體對報業原有主要盈利模式的擠壓,巨大的生存壓力也迫使許多報業在自身資源范圍內,嘗試各種有可能創收的途徑,新媒體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通道。但是隨著互聯網的價值入口越來越少、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日漸縮水,報業自建的新媒體、全媒體該如何形成商業模式,在殘酷的市場中突圍?
為此,蘇報全媒體構建了一個集資訊傳播、互聯網服務、資源融合為一體的新生態,這個新生態有著全新的屬性:全員、全天候、全新理念。
全媒體的全員采供+分類加工。全媒體中心成立后,打通了每家每戶(集團所屬各家紙媒)的小灶頭,打造集團的中央信息大廚房。集團全體采編人員統一供料,但這些料并不是簡單的內容平移,到了全媒體中心后會進行分類加工,用適合互聯網傳播的新語態、新手法、新形式加以“融合”,然后集中分發至兩微一端等新平臺,這樣的整合有效提升了優質內容的傳播效率和影響力。
全媒體的全天候+全方位服務。傳統紙媒習慣于把“昨天”當作最新的時態,除了號外,“昨夜今晨”就是報紙時效的極致。在移動互聯時代,“此刻”“眼下”“剛剛”才是第一時間,“搶新聞”將變得急迫也更具有實質意義。目前的輿論生態也需要我們正確發聲、及時發聲,敢于發聲、主動發聲,做到先聲奪人,占領網絡輿情的主陣地和制高點。為了做到全天候和隨時隨地,全媒體中心已經為集團全體采編人員提供電子郵件、QQ群、微信服務號、百度網盤4種渠道和多種終端發稿。新聞和記者隨時在路上,而全媒體“中央廚房”時刻準備。
全媒體中心成立后,全面升級了原先的移動客戶端“蘇州新聞”,將此打造成蘇州第一移動新聞資訊門戶、蘇州對外宣傳的權威掌上平臺、蘇州城市形象推廣的主流移動窗口,真正做到“一手掌握蘇州”。
互聯網時代,萬物皆媒。平臺是媒、產品是媒、服務也是媒。如果從產業層面觀察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原先以傳媒為基本屬性的傳媒互聯網正在快速地向產業互聯網轉變,因此,跨界可能成為今后媒體融合的一種新常態,也可能成為傳統媒體實現盈利模式轉型的一條新的重要路徑。
移動互聯時代,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入口眾多,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全國性客戶端加上一些自媒體大號近兩年來快速發展,對地方報業打造的 “兩微一端”產品形成明顯的擠壓態勢。在技術、人才、市場等要素資源不具備壟斷優勢的情況下,蘇報全媒體中心決定借助報業品牌資源及深入社區的能力,深挖“護城河”,重點打造以社區為入口,以提供家庭生活服務為核心功能的客戶端——“家在蘇州”,構建一個“平臺+社交+產品+服務+數據”的有機系統,通過跨界來整合生活服務資源、將用戶聚合在一起,在創造新價值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新型的與用戶溝通和互動的方式。
融合代表的就是包容開放,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傳媒+”正以新的形式向縱深擴展,連接起越來越多的產業,報業運用自身優勢跨界整合資源,也是順應融合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當然,這種融合不是簡單地做一兩個平臺,其核心是真正地創造出新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唯有如此,才能更緊密地連接起用戶。
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2015年10月,以打造智慧生活服務為主旨的手機客戶端“家在蘇州”正式上線,這是一個主要構建在手機終端的智慧社區平臺,它在移動互聯領域把政務服務、社區管理、便民惠民、生活服務融合一體,實現政府和社會各類信息、服務與社區居民的連通。通過創新社區政務服務、創新家庭生活服務、創新社區鄰里社交、創新社區商業消費、創新資訊整合傳播等方式,打造一個集成本地服務和資源利用、兼具線上與線下功能的便民惠民新型平臺。
“家在蘇州”App目前已實現了生鮮配送、房產租售、智能家政、醫療健康、社區政務、資訊推送等綜合服務功能,前三個項目形成了O2O商業模式,可以結合平臺上的服務模塊,開展豐富的線下活動,滿足用戶的多方面需求。生鮮配送,覆蓋了全市400多個小區,用戶線上下單,次日就能在小區門口的冰鮮冷柜中提貨;安家智屋提供真實的二手房源和租賃房源。結合線上平臺,舉辦“蘇報首屆二手房公益集市”,平臺準備了1000套真實房源,吸引了大批有房屋交易需求的市民來到集市現場,活動首日短短3小時里就完成了5套房源成交,100多戶家庭預約看房。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改變亂象、實現規范、方便百姓”的社會效益;智能家政也是“家在蘇州”App重點打造的一個便民惠民平臺項目,目前平臺已擁有經過認證的1000余名家政阿姨,覆蓋了包括月嫂、保潔、陪護等家政服務的全品類,與線上服務連通的實體旗艦店也即將開出。
近幾年來,中國家政行業發展迅速,根據國家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中國家政市場年產值在2 017年將接近20000億規模。蘇州作為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家政服務的需求也非常旺盛,但家政市場同樣也存在不少服務不佳甚至欺詐的亂象。App的家政板塊覆蓋了家政的全品類服務項目,目前聚合了千余名擁有正規資質的阿姨,用戶只需在手機上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條件搜索,就可找到匹配的阿姨,隨后平臺的實體店工作人員就會跟進服務,幫助用戶簽下心儀的阿姨,做到用戶放心、省心、省力。
未來,“家在蘇州”App將充分借助報業品牌優勢,堅持以服務家庭為核心,依托線上平臺功能逐步配置線下實體,布局社區生活生態圈的O2O項目。同時,發揮平臺的集聚效應,緊密對接與家庭生活相關的互聯網創新項目,目前已有北京、上海、蘇州的多家互聯網創新企業有意向與“家在蘇州”App進行平臺戰略合作,而這些創新企業也獲得了諸如創新工場、易寶集團、天地壹號等創投資本的戰略投資。從北京青年報社區生活移動互聯平臺獲阿里A輪增資,再到去年年底完成信達領投的B輪增資,可以分析得出,資本對社區的潛在市場價值還是非常看好的,而報業擁有自身品牌優勢和公信力,在構筑本地社區服務網絡以及物流發行等方面也有著很強的優勢。
因此,通過“產品+資本”的雙輪驅動,集團將聯合更多的優秀互聯網創新企業共同開發新項目、提供新服務,爭取借助資本的力量將好項目、好產品迅速發展壯大,這樣“家在蘇州”將逐步成長為一個基于報業母體,同時又集成本地服務和資源利用的便民惠民新型平臺,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蘇州日報報業集團的媒體融合創新探索出一條重要的發展路徑。
(作者常新是《蘇州日報》副總編輯、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總編輯;鐘巍是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中心活動策劃部主任。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研究生張栗栗對本文有貢獻。)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