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苗艷麗
從百年最強厄爾尼諾報道看重大自然事件的視角選擇
□ 文/苗艷麗
厄爾尼諾作為科學界一大現象,因其廣泛影響而備受關注。特別是新聞媒體持續廣泛關注,讓一個高深難測的科學領域問題與公眾的生活緊密銜接在一起。它的意義是被消解了,還是被放大了?媒體以何種視角聚焦這一事件,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本文對此作了思考和分析。
厄爾尼諾 科學研究 民生影響 泛存在化 通俗性
就在不久前,2014年9月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最近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終于結束了,這是20世紀有觀測記錄以來強度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它自醞釀發酵至誕生乃至消亡,始終備受媒體關注,而因其對大氣環流影響的滯后性特征,在它終結后較長的時間內余威猶存,特別是我國今年與1998年相似的氣候背景引發了公眾關于暴雨洪澇災害的極度擔憂,因此在國內媒體上關于它的話題始終沒有停息過。
(一)從科學視角看,多圍繞發展趨勢和影響分析展開。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降雨量過多。它屬于大氣科學和海洋科學領域,新聞媒體對其最突出的報道類別是科技新聞。
如同大多數科技新聞報道模式一樣,媒體對于厄爾尼諾事件的報道也不例外,緊緊扭住其關鍵節點,持續追蹤其發展態勢,如事件的生成、發展、結束,及在此過程中的強度變化,乃至接棒后厄爾尼諾時代的拉尼娜現象演變全過程。
相關新聞報道的節奏,基本由厄爾尼諾的監測研究機構根據科學事實來掌握。與此同時,官方主動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通氣會等方式實時向主流媒體推送各種關于厄爾尼諾的重要信息。這些新聞報道及素材,大多是經過專家反復推敲、論證過的,表述極具科學性、嚴謹性。所以,落地的新聞報道無論是從時間而言還是就內容而論,媒體自身發揮的空間都相對較小。
據統計,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圍繞厄爾尼諾中國氣象局組織開展4期媒體與專家面對面的采訪活動“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組織2次媒體專題采訪,并多次在月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相關疑問。在每次專題采訪活動結束后的1-2天內,《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流媒體的報道幾乎都會呈現“井噴”態勢。在以厄爾尼諾事件為主題的“直擊天氣”采訪活動后,中央媒體接連推出《南方冬汛北方雪或與厄爾尼諾有關》《聚焦強厄爾尼諾影響中國氣候:影響或持續到明年春季》《強冷空氣難改今冬偏暖趨勢》《厄爾尼諾“導演”華北大降雪》等報道,它們雖切入點略有不同,但幾乎都可歸類為專家分析判定式的科學報道。而除此外的日常報道則較少從科技視角切入。
(二)從民生視角看,多關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及應對情況。
中國南方二十輪降水造成的嚴重水患、加拿大油砂重鎮的森林大火、智利沿岸爆發的罕見紅潮、東南亞持續不退的高溫干旱……近階段見諸各媒體的“水火兩重天”事件的背后都未能跳脫厄爾尼諾的控制,而這些又無一不牽涉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生活成本、安全健康等民生話題。例如由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出品的《厄爾尼諾或致印度小麥減產影響全球糧食供應》一文,便從全球的視角看待厄爾尼諾導致的減產、價格波動以及糧食供應問題。
厄爾尼諾事件報道的民生視角,一方面體現在解答公眾關于厄爾尼諾引發異常天氣氣候事件的疑惑;另一方面則是向公眾傳授趨利避害的知識和技能。新聞報道傳遞的科學精神和訊息,基本可以紓解公眾的恐慌和焦慮情緒,使之理性面對厄爾尼諾“給各大洲帶來了極端天氣,并助推了全球創紀錄的高溫”“中國江海水災加劇”等既定事實,以及造成的階段性物價上漲等生活問題,同時在應對災害性事件時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采取防護手段,做到有效抵制其不利影響。
上午11時,分局檢測室,老馬戴著口罩在面對檢驗臺上的那具尸體。尸體雖然從紙箱中搬了出來,但是其仍然保持蜷曲的姿勢,已經高度腐敗的尸體不時有血水滲出。
(三)從經濟視角看,多聚焦市場波瀾起伏。
由于厄爾尼諾發展呈現不同階段、影響區域分散,同時經濟領域現貨、期貨和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受厄爾尼諾影響的時間和程度不同,因此在整個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其對經濟的影響一直被財經類媒體廣泛關注。
例如,當厄爾尼諾帶來的災害引發棕櫚油、小麥、可可和咖啡減產,進而可能導致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價格上揚;異常惡劣天氣會制約鋰、銅、錫、銀、鋅和鎳等有色金屬的開采和運輸,進而改變供需結構導致價格波動……如果以民生視角對待,媒體會先搞清楚厄爾尼諾是怎么影響農產品、有色金屬產量的,百姓要為此付出何種代價?而當這些產品進入流通和市場環節,進而發生一系列“新近事實變化”,那么其將迅速成為財經新聞板塊和時段的“座上賓”。
當這些新聞再被細分至期貨、股票、物流、貿易等領域,《厄爾尼諾來襲,農業投資正當時》《厄爾尼諾照亮金屬,鎳銅概念引領“漲潮”》等新聞報道便鋪天蓋地,讓不少讀者讀懂了厄爾尼諾背景下的經濟態勢。
不僅如此,一些新聞媒體還被“牽著”走。特別是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往往會根據需要擇機發布一些調研報告、分析數據,輕而易舉地就借助輿論引導了市場風向。保險公司則愿意借助甚至夸大厄爾尼諾可能造成的影響,形成輿論環境,趁機推出相關險種,這更是利用信息不對等進行金融活動。這類報道往往有過于明顯的商業指向性,不免讓人嗅到軟文的氣息。
綜合分析厄爾尼諾事件的新聞報道,其顯著成效不言而喻。一方面展示了科研進展、科技水平及其對災害性天氣走勢的把握,促進防災減災力量的生成;另一方面向公眾廣泛普及了科學知識,宣揚了科學精神,促進了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兼而彰顯了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但是,這些報道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思索空間,尤其是在類似厄爾尼諾等重大自然事件出現時,今后還需要繼續充實和改進。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新聞報道厄爾尼諾事件還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剖析影響的分寸把握問題。
總體而言,關于厄爾尼諾的報道存在著泛存在化的弊端。經過媒體的發酵,有時它似乎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筐”,是為一切反常天氣氣候現象承擔后果的“替罪羊”。許多新聞報道都以“受厄爾尼諾影響”作為開篇之句,而文中的主體事件與厄爾尼諾有哪些邏輯關系、如何產生相互作用卻只字不提,牽強附會得出所謂的因果關系基本不成立。例如,鹽城龍卷風災害發生后,某網站轉發一微信公號文章《強龍卷風突襲:可能是超強厄爾尼諾發余威》,文中在沒有科學分析的情況下,作者憑主觀意愿將兩者生硬聯系在一起。

□ 2016年5月4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麥克默里堡附近拍攝的山火。專家分析認為,此次嚴重林火的主要誘發因素是全球變暖以及厄爾尼諾現象的雙重夾擊。(新華社/發)
(二)科學話題背后科研力量和團隊的挖掘力問題。
縱觀我國傳統媒體科技新聞報道,長期存在“一日游”的弊病,以“一事一報”為主,過分重視結果而不重視事件過程挖掘和后續跟進,而且對于研究團隊的呈現也不夠全面和立體。在此輪厄爾尼諾事件的報道中同樣暴露出了類似問題。
5月6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宣布:本次厄爾尼諾現象事件已經基本結束。多家媒體迅速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
5月9日,中國氣象局新聞通氣會則表示,持續了20個月的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正處于快速衰減過程,預計將于5月結束(尚未結束)。到目前(9日)為止,國外主要機構也尚未發布厄爾尼諾結束的具體信息。
兩則報道內容的沖突背后實際是對科學事實認識的不一致,再深究是科學研究方法的不同,即不同的監測目標區域、不同的海洋同化資料會導致監測結果的不同。在此情況下,媒體最應該從科學研究角度切入,跟進報道監測技術方法的差異,甚至對比國際通用標準和方法。可事實上,幾乎沒有媒體對這一話題做進一步的深入挖掘。而這樣的報道同時呈現在受眾面前,容易讓人糊涂。
其實,厄爾尼諾背后故事的展示將有助于提升這一科學話題的親和力,讓受眾不再隔著神秘面紗看待科技,進而激發出更濃厚的閱讀興趣。因此,媒體報道不妨適當地“向后看”,增強對與科技進展相關的科研力量、科學作風、科研團隊的挖掘力。
(三)科學解釋的通俗性問題。
厄爾尼諾的監測分析結論涉及的科學邏輯復雜、專業術語很多,容易導致新聞作品顯得晦澀乏味,陷進技術圈子難以掙脫。
盤點相關報道,我們發現有許多記者都在努力嘗試做好厄爾尼諾的“翻譯”,例如將之形容為太平洋的一次發燒、調皮搗蛋的“熊孩子”等等。在讀屏時代,這種具象化又不乏趣味性的語言表述很容易被讀者認可,報道中還穿插了大量的科普內容,這些組合在一起實現了對高深的科學話語體系的再解讀甚至重構。
作家伊林曾說過: “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枯燥的敘述。”對于媒體記者而言,就是要充分理解科學新聞素材,將之內化于心,作為自身知識構成的一部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再次表達出來,做到科學性、知識性與通俗性的兼顧。
(四)傳播方式的靈活度問題。
當下,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媒體的普及,讓雙向傳播乃至多向交互傳播模式得到廣泛應用,編讀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更為頻繁且順暢。可是針對厄爾尼諾的報道,卻通常以單向傳播為主,讀者的反饋信息基本上都是無效的,或者是淺層次的,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多向傳播的通道。
靈活的雙向傳播方式在解析厄爾尼諾等重大自然事件方面會更有效。今年5月,《中國氣象報》、新華網再次聯合國家氣候中心制作發布《暴雨頻頻 災害多發 厄爾尼諾還要“鬧騰”多久?》的分析式圖解,與此前制作的圖解銜接,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系列,通過互聯網、微博、微信等媒體傳播。其實,這種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也十分符合當下的傳播規律,非常值得推崇,可得到普通讀者有效的反饋意見相對較少,只有微博上類似“都看看吧,沒壞處!”“轉起來!”等倡導似的表態;還有一些網站習慣性地將評論功能緊鎖,無從得知讀者對此持什么樣的態度。盡管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但是,新聞媒體開拓互動渠道的努力也不能停止。
(作者是《中國氣象報》采訪中心副主任)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