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錦武
從多年實踐談反腐報道“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密集反腐報道帶來的啟示
□ 文/胡錦武
本文作者多年從事反腐報道,認為反腐報道的關鍵是,既要在典型案例采訪中挖掘獨家素材尋找“爆破點”,又要注重積累調研、突出反思警示,避免停留于表象的“揭黑式”報道,力求從反面典型報道中發掘其社會“正向力”。
反腐報道 典型案例 正向力
“打虎”“拍蠅”“獵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零容忍的態度鐵腕推進反腐。隨著一大批腐敗官員落馬,尤其是曾任江西省委書記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案發后,江西成為全國矚目的“腐敗重災區”。而這也為新華社駐地分社開展反腐領域的報道提供了契機。
作為長期分工從事反腐敗領域報道的記者,面對強力反腐的時代大背景,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十八大以來的三年多的時間里,筆者采寫刊發的反腐題材深度稿件數十篇,其中僅在中國新聞名專欄——“新華視點”欄目發稿就有14篇。
多年從事反腐報道的經驗帶來諸多啟示。其中的一大關鍵是,既要在典型案例采訪中挖掘獨家素材尋找“爆破點”,又要注重積累調研、突出反思警示,避免停留于表象的“揭黑式”報道,力求從反面典型報道中發掘其社會“正向力”。
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十八大以來的反腐實踐告訴我們,反腐大業往往就是從查處一起起大大小小的案件著手,有腐必反、除惡務盡,最終積小勝為大勝。
因此,反腐報道的基礎也在于案件報道。但隨著反腐成果的不斷顯現,屢見不鮮的腐敗案例已經讓受眾產生“審丑疲勞”。如何做到既找到新聞“關注點”,又發現采訪“突破點”,并將二者結合,形成稿件的“爆破點”,這成為擺在記者面前的一大挑戰。
可以說,每個貪腐案件必有其“獨特”之處,能否被發掘出來,首先考驗的是記者的洞察力。例如,筆者曾先后關注南昌航空大學原黨委書記王國炎、南昌大學原校長周文斌、江西新余市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建華等3起典型腐敗案件。如果僅僅滿足于對從辦案部門獲得的案情進行披露,稿件必然乏善可陳。
為此,筆者先是對3起案件進行梳理分析,從涉案人員身份、從政履歷、腐敗軌跡、犯罪手法到心理剖析,尋找每個人最典型的個性特征,從而形成報道的主線。如王國炎的“邊腐邊升”、周文斌從“最年輕校長”淪為“腐敗能人”,周建華臨退休前利用官場人脈滋生的“影子腐敗”大肆牟利。

□ 本文作者(右)在井岡山神山村采訪。
基于這些“新聞點”,上述3起典型案件分別以《一路升遷一路腐敗——南昌航空大學原黨委書記王國炎腐敗案調查》《“學術達人”的堡壘失陷——南昌大學原校長周文斌腐敗案調查》《臨退官員如何墮入“影子腐敗”?——江西新余市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建華腐敗案追蹤》為題,在“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受到媒體廣泛采用,社會影響很大。
相對于打“死老虎”而言,在反腐報道中如何抓“活魚”,則不僅要考驗記者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更考驗著記者對新聞報道“時、度、效”的把控力。
2014年上半年,江西鷹潭市原團市委書記徐楷涉嫌檔案造假、違規提拔的新聞線索引起了分社關注。而徐楷的另一個身份是時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許愛民的女婿。如何履行職責調查真相,也考驗著媒體和記者的智慧。
在新華社江西分社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調查悄然展開。經調查核實,徐楷涉嫌年齡造假、入團志愿書造假、違規任用等問題。此外,他在8年時間內,歷經8個崗位,橫跨兩省5地,且多個崗位任職不滿一年,就完成了從一名副科級鄉鎮干部向正處級團市委書記的“華麗轉身”,還戴上了省政協委員的光環。
2014年6月,中央紀委宣布,蘇榮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組織調查。與蘇榮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許愛民也岌岌可危。
2014年11月,稿件《8年8崗橫跨兩省5地
“曲線提拔”緣何一路“綠燈”?——揭開干部檔案造假背后的貓膩》在“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后,被《人民日報》等全國二百多家媒體采用,產生了強烈反響。
稿件播發后,不僅沒有遭遇“反彈”,反而受到江西省委有關領導的肯定。而這一稿件,或許也成為了壓垮許愛民的“最后一根稻草”。2015年2月,中紀委對許愛民嚴重違紀問題進行立案審查。其中,查明其為女兒、女婿在公務員錄用和職務晉升方面謀取利益。中紀委同時宣布,決定給予許愛民開除黨籍處分,取消其副省級待遇,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
航空界關于飛行安全的“海恩法則”舉世聞名,大意是指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有苗頭,苗頭背后又有隱患。這一法則在新聞報道中同樣適用,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具有一種意識,即前瞻性意識,懂得抓苗頭、看趨勢。
具體到反腐報道而言,就是在大量個案報道過程中多個“心眼”,多想想事件背后的各種誘因,尤其要善于透過個案洞察到背后的現象,通過調研,發掘其本質因素,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今年6月中旬,我們梳理發現,在江西,從曾任江西省委書記的蘇榮,到一些地方縣(市、區)一級官員,都能找到“雅腐”的蹤跡。在長期積累調查基礎上,一組關于江西官員雅腐現象的調查稿件很快在新華社下屬的《經濟參考報》上刊發,引起較大關注與反響。
將雅好異化為“雅腐”,行賄者和受賄者為此煞費苦心,甚至有“高明”的腐敗官員干脆將自己包裝成“大師”,通過高價出售作品來斂財……雅腐現象,僅僅是筆者近年來透視腐敗“潛規律”、探尋“共性病灶”時關注的“癥狀”之一。
既有行業內的高發式腐敗,又有地區性的塌方式腐敗。只有透過五花八門的腐敗案件,探尋背后的根本原因,才能為尋求反腐“良方”提供路徑,使反腐報道具有更積極的社會意義。
針對不同的腐敗類型,如何做好新聞報道,筆者進行了長期探索。
2014年,江西安遠縣原縣委書記鄺光華因犯受賄罪和濫用職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此案也揭開了當地稀土腐敗黑幕的“冰山一角”。我們調查發現,當地至少有20余名官員因為涉及稀土腐敗而落馬。
由于稀土作為戰略資源的特殊性,稀土腐敗備受關注。調查稿件《“國家戰略資源”如何成為斂財“金山”?——江西安遠涉20余名官員稀土腐敗案透視》播發后,社會反響強烈。
不難發現,上述反腐報道取得成功的“訣竅”,在于能在摸準不同案件個性特點的基礎上,深刻把握了腐敗領域的共性規律。即:資源壟斷為腐敗提供了土壤,權力集中為貪腐創造了空間、政治生態惡化又導致“共腐現象”頻發,尤其是官場上行下效的腐敗風氣一旦形成,必然在某個地區或某個行業內形成“潰爛式”腐敗。
反腐報道的最終目的,應該是為遏制腐敗提供正能量,實現正向發力。然而筆者發現,有的媒體出于吸引眼球追求“點擊率”的考慮,往往熱衷于對腐敗案件的“揭黑式”報道,甚至反復炒作一些低俗的細節。這種一味追求“賣點”不顧負面影響的做法,讓此類媒體的反腐報道走入歧途。
這就要求,有責任擔當的記者在從事此類報道時,在摸準腐敗現象的共性規律后,不能僅僅停留于這一滿足公眾獵奇心理的“揭黑式”報道層面。筆者認為,找尋治理腐敗頑疾的有效路徑,提供懲治預防腐敗的可行性建議,為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為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導社會公序良俗提供輿論支持,才是反腐報道的“正向力”所在。
由此可見,反腐報道的“正向力”至少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要凸顯警示作用,通過輿論導向達到“不敢腐”震懾。
這就要求,在報道素材的選擇中,不應過分渲染腐敗分子的犯罪“技巧”和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方式,甚至讓極少數人產生“心向往之”的錯誤心態。反之,媒體應充分報道落馬官員為腐敗所付出的自由、親情、前途等方面的巨大代價,通過披露其貪腐導致的“個人悲劇”,起到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是要尋求制度反腐路徑,通過建言獻策推動“不能腐”機制。
通過大量采訪專家,為反腐工作提供有益的體制機制建議,是筆者在稿件中最常采用的模式。這一模式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跳出個案本身的束縛,從綜觀甚至宏觀的層面提供對策建議,為防堵漏洞、約束權力、鏟除腐敗滋生土壤提供方案。
三是要注重報道細節的挖掘,通過“現身說法”形成“不想腐”氛圍。
深入采訪,挖掘細節,是報道的“不二法門”。在注重生動事例選取的同時,筆者在稿件中,常常引用辦案部門提供的腐敗分子的“懺悔錄”,這一做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懺悔錄”為官員落馬后的“肺腑之言”,真情實感,細節生動,躍然紙上,所以既能警示在位者“惜福”,避免重蹈覆轍,又能引導社會形成“不想腐”氛圍的內生動力。
(作者為新華社江西分社總編室編委、政文采訪部主任)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