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卓 劉 健
從2016普利策獎看女性記者群體的地位變化及影響
□ 文/陳 卓 劉 健
·學者界面·
普利策新聞獎被視為衡量全美新聞行業發展質量的風向標,其獲獎者與獲獎作品也直接反映著美國新聞業的媒介生態,包括從業人員屬性、職業環境及從業人員個人的素質。本文根據新聞從業人員與普利策新聞獎獲獎者的社會屬性分析認為,女性記者在新聞界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這有多重原因與影響。
女性記者 原因 影響 新聞話語
2016年是普利策獎的第100屆,而今年的贏家當數奮斗在報道一線的女記者們。據統計,“在1917-1998年間624位獲獎者之中,男性占89.3%,女性10.7%”[1]。而從2016年的獲獎情況,可以發現,女性所占比例明顯上升。很多女記者們正憑著女性特有的感情和與男性一樣非凡的工作能力和魄力把普利策獎捧回家。杰西卡·里納爾蒂(Jessica Rinaldi),以女性溫和含蓄的視角拍攝的作品“被虐待的小男孩”獲得專題攝影獎,是普利策新聞獎自誕生以來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女性記者。米麗·努斯鮑姆(Emily Nussbaum)摘得普利策文藝批評獎,普利策委員會給予她的頒獎詞為:“她的評論有感情,然而卻不影響她寫作的邏輯分析能力和權威性”[2]。四位美聯社女記者以驚人的毅力與業務能力報道了遠洋漁業中奴役勞工的丑聞并引發了東南亞整個海產品行業的改革,摘走備受關注的“公共服務新聞獎”。長期駐外的女記者阿麗莎·魯賓(Alyssa Rubin),憑借一系列阿富汗婦女為改善生活而斗爭和努力的國際報道在業界為人尊敬。
正如曾任普利策獎評委會主席的西摩·托平(Simon Topping)所說,“女人是天生的信息傳播者”[3],女性記者以及著名的女性記者的總數以及其在行業從業人員中占比呈明顯上升趨勢。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包括教育、職業準入與個人等方面;同時,這種變化也在對女性記者的含義、話語權等產生著日益顯著的影響。
(一)新聞教育:學理普及與實用主義實踐。
一方面,在20世紀下半葉,隨著美國民權運動與女權運動的日益興起并發展,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不得不借助行政、立法與司法等途徑盡力消解教育中性別不平等問題。這也使女性平等接受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實用主義理念影響下的新聞學教育如密蘇里新聞學教育模式等著力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籌辦校報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學校還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人文素養教育,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盡力提升學生的知識儲量、思辨能力與學習能力。除此之外,為迎接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媒介生態的不斷變遷給新聞行業尤其是傳媒新聞業帶來的沖擊,美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一直處于不斷改革與發展過程中,堅持新聞教育中學理與業務的協同共進,這使得新聞教育能夠最大程度地與行業需求、市場需求相契合。
(二)職場機會:去性別化。
過去,職場環境對于女性記者的工作范圍與工作能力都有影響,女性記者偏向于采寫軟新聞等是新聞行業的普遍現象,美國新聞行業也不例外,女記者甚至被禁止參與一些政府新聞發布會。但是,隨著女性地位的上升,新聞采寫的去性別化也成了一種趨勢。
1943年即步入新聞行業的海倫·托馬斯(Helen Thomas)是美國新聞行業女性的代表之一。她是“第一個突破白宮‘女性報道范圍’——即有關總統子女、總統夫人以及他們的茶點和發型的軟新聞——與男記者一樣報道硬新聞”[4]的女性記者。隨著女記者的數量的不斷壯大與報道領域的不斷拓寬,尤其是戰地女記者等的出現,新聞行業中女性的準入障礙逐漸消失。此次獲得國際報道獎的阿麗莎·魯賓就是戰地女記者的典型代表,她常年活躍于阿富汗、伊拉克和巴爾干半島等戰爭頻發的地方。魯賓關于阿富汗女性改善生活的國際報道為其贏得了殊榮,但是也可以說,正是女性的身份與特性才使得其關注阿富汗婦女這一群體。
(三)個人奮斗:新聞理想的感召力。
學界對新聞理想的未來抱著較悲觀的態度,但是普利策新聞獎的頒布則在一定程度對此問題予以回應。2016年普利策新聞獎的最高獎項公共服務獎,由美聯社的四位女性獲得。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里,她們連續寫了10篇東南亞“海鮮代工廠”文章,對東南亞海鮮利益鏈條的報道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而且她們也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闡述了自身的新聞理想。在報道過程中對近千名奴役勞工的心理掌控能力,在報道過程中針對突發事件的現場協調能力,在新聞報道中所述能容的細節捕捉能力,堪稱典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們不僅再次用事實證明了女性記者的力量,也是孜孜不倦進行新聞工作的女性記者的縮影。
(一)新聞話語體系的擴大。
隨著新聞業中女性記者數量的增多以及參與領域的拓展,新聞的表達方式、表達視角以及影響力都呈現擴大的趨勢,也即,女性記者群體的地位提升擴大了新聞話語體系。
女性的話語表達具有韌性,無論是遇到采訪對象不配合的情況,還是進行新聞寫作的過程當中。這里的韌性具體表現包括采訪提問時的話語表達的迂回、采訪過程中對細節的關照以及新聞語言與內容中的人文關懷。隨著新聞行業競爭的加劇,電視新聞領域中長期被男性記者占據主導地位的戰地新聞等硬新聞開始逐漸對女性記者提供準入機會與條件。近年來,優秀的女性戰地記者層出不窮,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在鳳凰衛視現任記者中,曾經去過戰地采訪的男記者有4人,女記者則多出一倍,達到8人”[5]。這些女性戰地記者們在客觀公正地呈現硬新聞同時,還將關注視角投向戰地平民的日常尤其是弱勢群體的生活等軟新聞。
女性記者首先是記者,因此,在就業平等的號召下,女性記者數量逐漸超越了男性記者;其實,女性記者在堅守客觀真實而理性地記錄新近發生事實的職責的同時,也基于女性這一性別而擁有的話語特點、視角與號召力等豐富著新聞的體裁、報道視角與內容,即豐富著新聞的話語體系。
(二)女性記者含義的變遷。
長久以來,女性記者的報道領域常被局限于民生社會類或者是娛樂類軟新聞領域,即使出現于時政類新聞中也多是為了緩和男女記者比例或是襯托男性記者,且其形象以溫和、感性或柔弱等示人。隨著女性記者數量的增多等因素的影響,她們打破了原有的工作領域,逐漸涉足時政、財經及法制等嚴肅類題材的硬新聞。同時,女性記者在新開辟領域中的工作表現也通過各類有影響的報道及獎項等被給予了肯定。可以說,女性記者在工作領域及工作表現層面的作用越來越大,改變了女性記者的原有含義。
(三)對其他女性記者的精神激勵。
在男性記者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而紛紛退出新聞行業的當下,女性記者憑借著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自身的人文關懷與強大抗壓能力依舊奮斗在新聞的第一線,并且逐漸在社會的多個層面產生著影響,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這些影響與認可作為榜樣與范例,也在不斷地激勵著更多地新聞院校女生投身新聞事業,并使得新一代女性記者為自己找到了前進的動力與楷模。

□ 2016年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河北代表團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幾名女記者席地而坐寫稿。(劉軍喜/攝)
新聞的兩個最重要特點是真實性和時效性,但是,在揭露丑聞的過程當中還會面臨很多的挑戰與沖突,新聞的價值評判標準就會產生不同的定義。以美聯社四位女記者的一系列揭露報道為例,其本可以在采訪之后就立即發表新聞、揭露丑惡,但是這樣單純追求時效性卻會將其采訪的很多被奴役勞工推到更加危險的境地。冒著被其他媒體搶先報道的風險,這些女記者們決定先聯合政府部門采取措施,并在營救這些被奴役、被虐待的勞工之后才將一系列新聞報道公之于眾。這種敢于舍棄個人利益的人文關懷與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感的行為,不僅為其自身贏得了更多的尊重,而且對于其他記者也是一種精神鼓舞。
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中曾提到“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會和文化)造就出來的”[8],也就是說,與男性相比,女性并不存在天然的短板,女性記者亦是如此。隨著社會環境與媒介環境不斷變化,女性記者向上發展并與男性記者趨同是一種發展必然。雖然工作能力等被認可的女性記者在當下仍面臨諸如職業晉升不平等壓力,但是在新聞場域中,記者去性別化也是發展趨勢。這種去性別化不僅會逐漸為女性記者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
與平等權利,同時也會更加激勵涌現更多優秀女性記者。
(作者陳卓是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師;劉健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現為荷蘭萊頓大學社會與行為學院政治學系訪問學者)
【注釋】
[1] 黃順銘.美國新聞精英之集體“素描”——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的社會學特征(1917-1998)[J].際新聞界, 2015(2):89-104.
[2] 中國廣播電視報[N/OL]:http://data.chinaxwcb.com/ epaper2016/epaper/d6250/d6b/201604/67081.html.
[3] 王冬梅.女人是天生的信息傳播者[J].新聞與寫作,2007(3):13-14.
[4] 海倫·托馬斯.向九任總統尖銳提問 創女性記者多項第一[N/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7/23/ c_125049697.htm.
[5] 女戰地記者的角色與報道特色—以鳳凰衛視為例[J].中國媒介與女性發展報告(2011—2012):175.
[6]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西苑出版社,2009.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