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士鋒
《淮北日報》:以品牌優勢增值服務提升傳播力
□ 文/張士鋒
近年來,淮北日報社堅持創新為要,主動順應媒體發展趨勢,科學遵循新聞傳播規律,以做強品牌優勢、增值服務功能、推動融合發展、筑牢產業支撐為重點舉措,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有了顯著提升,取得了較好成效,為報社今后融合發展、轉型發展,全面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型主流媒體 輿論陣地 淮北日報
地市黨報肩負著宣傳中央精神、塑造基層形象、強化政治認同、服務區域發展的獨特使命,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向新型主流媒體轉型成為地市黨報求生存、謀發展的唯一出路。
優質的內容是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我們緊緊抓住報紙內容生產這一優勢,主動適應讀者的閱讀需求,提升新聞采寫水平和內容編輯水平,突出宣傳效果,有力地提升了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
(一)做優主題宣傳,壯大主流輿論。創新主題報道,是提升黨報影響力的必要手段。《淮北日報》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委中心工作,創新選題策劃,提高報道質量,努力將重大主題宣傳做得鮮活生動,更具可讀性。先后開展了“精致淮北”“城市轉型”“文明創建”“美好鄉村建設”等主題宣傳,“聚焦‘九個一’”“新型煤化工戰略回眸”“打造食品工業高地”等經濟宣傳,中國好人、感動淮北最美人物、全國勞動模范楊杰等典型宣傳。其中,《文明追夢十八年》獲安徽省新聞獎年度特別獎。這些重大主題報道在讀者中廣受好評,為大局工作的有力推進提供了濃厚的輿論氛圍,有效彰顯了主流媒體的引領力和影響力。
(二)突破思維定勢,創新版面設計。報紙版面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宣傳效果。為更好地適應讀者的閱讀方式,《淮北日報》主動對報紙版面進行大膽創新。2010年6月,《淮北日報》學習發達地區辦報理念,在中部地區率先改版,將報型由傳統的四開大報改為國際流行的“黃金瘦報”,成為安徽省第一張“瘦身”黨報,視覺上簡潔明快,內容上親民務實。《淮北日報·晨刊》連續7次改版,積極探索嘗試創新,突出“導讀內容簡潔、編排樣式新穎”等特點,成為本土信息最豐富、最貼近市民的都市媒體。在版面編排上,充分運用圖片、漫畫和圖表等傳播手段,通過圖文內容上的互相補充和圖文組合形成的視覺觀感,更加客觀直接地凸顯文章主題,擴大信息張力,讓讀者更容易閱讀和理解。

張士鋒淮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三)持續深入基層,改進報道文風。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基層一線,不斷豐富“走轉改”活動的內涵和形式,緊密結合市情,以基層鄉鎮、街道社區和礦山企業為落腳點,精心策劃“記者礦山行”“新春走基層”“百名記者下基層”等集中采訪活動,通過小切口呈現大主題,創作了一批備受關注的新聞精品佳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北日報》開設走基層欄目30余個,建立基層聯系點45個,刊發報道1800余篇,撰寫了《走進奉獻“光明”的地方——淮北礦業童亭礦500米井下見聞》《礦山里那一抹炫麗風景——蘆嶺洗衣班的礦嫂們》等多篇優秀稿件獲得省新聞閱評組通報表揚,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廣泛好評。
(一)挖掘市場潛力,開設專刊專版。按照全市的區域構成,《淮北日報》在市轄一縣三區全部開通了縣區專版。針對各市直單位和部委辦局的宣傳需求,開通了公安、檢查、法院、人社、教育、健康等專刊專版20余個,主要刊發各單位的特色亮點工作。根據不同年齡層讀者的閱讀特點,還開通了南山松老年周刊、淮北青年、小記者周刊等特色專刊,為他們送上個性化的新聞產品。為確保專刊專版健康運營,對旗下的經營性專刊專版采取統一管理,全程組織記者、通訊員參與策劃選題、撰寫稿件,有效提升了黨報黨刊在特定人群中的影響力。
(二)策劃品牌活動,提升報業形象。每年下半年,為期五天的淮北市讀者節都會如期而至,節會期間,我們舉辦了民俗文藝匯演、讀者見面會、圖書優惠展銷、醫療專家義診、優秀通訊員一日游等惠民活動,實實在在地回報讀者多年來對我們的厚愛。如今,這一節會已連續舉辦六屆,被打造成具有淮北日報社特色的品牌活動。依托淮北市小記者團,組織開展小記者進軍營、看兩會、相約食博會等主題實踐活動700余場次,參與人數達21000人次。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進一步擴大了報社的品牌影響力、提升了社會美譽度。
(三)爭取多方合作,拓展外宣渠道。
在鞏固壯大黨報在本地影響力的同時,注重加強地市報之間的聯系,提升城市對外美譽度和報社知名度。2015年以來,報社先后派遣30余名采編骨干力量前往江蘇揚州市和連云港、河北滄州等地開展了“城市之間”大型互動宣傳活動,通過實地采訪與當地媒體推介等方式,深入細致地收集了以上城市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詳實素材,并在《淮北日報》《淮北日報·晨刊》推出了20余篇城市宣傳深度報道,旗下新媒體同步推送相關報道,對方的報紙、電視、網絡等全媒體也對淮北市進行了全面宣傳推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牢牢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機遇與特點規律,將新聞報道的品質提升與內容、渠道、平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機結合,變“物理捆綁”為“化學反應”。
(一)推動優勢互補,完善傳播平臺。自2009年起的三年間,淮北日報社對新媒體進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全市性綜合性門戶網站淮北新聞網,開通了皖北地區第一份手機報《淮北手機報》。2013年上半年,報社黨委以轉型升級為突破口,將全媒體、集團化確定為戰略目標,出臺《關于加快新媒體發展的實施意見》并付諸實踐,新媒體從此飛速發展。淮北新聞網開通了視頻新聞;本土第一社區“淮北網”強勢上線;“淮北云報”手機客戶端上線運行;報社旗下報刊、網站、雜志全面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兩微矩陣”全面建成。目前,報社形成了集報、網、刊、手機報、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數字閱報屏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為報刊的多向傳播打開了新局面。
(二)培育全媒人才,強化能力建設。采取公開招考的方式錄用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20余名,搭建編采、技術、市場三大團隊架構,新媒體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數字媒體中心內部實施全員輪崗,要求全體編采人員除了要向紙媒發稿,還要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各微博、微信、網站發稿;同樣也可以對好的網絡新聞線索進行深度挖掘,在報紙上刊發。制定了全媒體業務考核辦法,鼓勵員工尤其是一線記者發布原創的、有價值的內容,為報社官微、微信提供優質素材,新聞素材一經采用,報社將根據新聞素材的價值分別給予不同金額的獎勵。經過一年多的磨合,新媒體人員已經熟練掌握了各項新媒體技能。
(三)實施立體傳播,放大宣傳效果。創新報道模式和表達方式,增強互動頻率和傳播效果,策劃了一系列貼近市民生活的創意推廣活動。比如在各媒體同步開展“文明創建在行動”“尋找最美家庭”“有獎問卷調查”等線上活動,與團縣委合作舉辦“奔跑吧,少年”線下互動主題活動,引發了全民互動狂歡,提高了用戶活躍度。新媒體系列產品的推出和運用推廣,同步提升了紙媒內容的吸引力和聚合力,使得受眾數量迅速增長。目前,淮北新聞網成為全市新聞容量最大的網站,日均點擊率超過一萬人次,微博微信粉絲18萬,淮北新聞網官方微博地區影響力排名在認證機構中居首,閱讀量超萬成為常態。
憑借黨報的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淮北日報社確立了以報業經濟為核心、非報經濟為延伸,全媒體運作、多元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借力資本市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轉型升級,實現了從“一業獨大”向“多元支撐”發展的華麗轉身。
(一)堅持自主創業,進軍文化產業。面對主業收入持續下滑的不利局面,堅持穩扎穩打,充分利用自身的媒體運營經驗,嘗試涉獵與主業關系緊密的業務領域,力求為報業轉型找到新的支撐點。2011年8月,報社投資300萬元注冊成立了尚德文化傳媒公司。公司運營后,通過收購、競拍等方式,逐步將市區公交車和出租車車體、縣域廣播電視臺等一大批優質廣告資源收入囊中,并獲得獨家經營權,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2015年底,瞄準教育培訓這一增長點,我們依托淮北市小記者培訓中心的資源優勢,投融資1500萬元打造了以課堂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尚學教育培訓公司,開設了才藝、國學、財商等培訓課程。通過半年的試運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招生學生數、開課頻率快速增長。
(二)延伸產業鏈條,推進多元擴張。注重發展經濟實體,利用報業影響力開發一些改善民生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做長產業鏈,帶動了整個報業的轉型升級。尚善商貿公司是報社專業從事地方特產銷售及代理服務的企業。為適應媒體轉型,有效推動區域特產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公司成立之初,就注冊了自己的土特產商標“鄉土風情”。依靠淮北作為全國軟籽石榴基地的資源優勢,開發了紅石榴酒系列產品,銷售市場逐步打開,產品質量獲得好評。同時,公司還吸引本土的芝麻油、紫薯粉絲、醬菜等十幾個品牌土特產品加盟,在全市主要商業區開設土特產實體連鎖店十余家。
(三)撬動資本市場,攜手合作共贏。2013年以來,報社先后注冊成立了出版發行公司、網絡傳媒公司等經營實體;爭取省、市文化產業專項扶持資金200余萬元,實施了雙面彩印設備升級改造項目和新媒體App項目;入資控股星光旅行社公司、尚學教育產業公司,股份制改造尚善商貿公司。2015年4月18日,淮北報業文化傳媒集團公司揭牌運營,該公司系報社的全資公司。公司組建以來,成立了集團董事會和監事會,建立完善了相關組織架構,初步實現了集團化經營和規模化創收。
(作者是淮北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