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亮,解達帥,胥敏,柯洪,吳娜,吳純潔
·炮制制劑·
建曲質量標準提高的研究與思考
黃永亮1,解達帥2,胥敏2,柯洪1,吳娜2,吳純潔2
建曲是中藥發酵炮制的代表,應用歷史悠久,臨床使用廣泛,但其質量標準過于簡單。本研究通過實驗分別考察了建曲的顯微鑒別、薄層色譜鑒別、浸出物、灰分、黃曲霉毒素質量因素,建立了建曲5個顯微特征、2個薄層色譜特征、浸出物、灰分等5項指標的考察方法和標準,提升了建曲的質量標準。但建曲的關鍵質量環節仍缺乏相應的標準規定,因此需要依托現代技術不斷改進。
建曲;質量標準;顯微鑒別;薄層鑒別;浸出物;灰分
現行建曲的質量標準為原國家衛生部于1989年頒布實施,由于技術和現實條件限制,標準內容非常簡單。隨著中藥現代化進程的推進,中藥質量評價手段已經取得長足幾步,原標準已經不適合當今中藥質量管理的要求,有必要對質量標準進行提高。
1.1 實驗材料
建曲及陰性樣品均為項目組委托建曲生產企業配制;青蒿對照藥材(批號121016-201004)、東莨菪內酯對照品(批號110768-200504)、川木香對照藥材(批號121091-200903),均購自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水為純凈水,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方法與結果
1.2.1 顯微鑒別 原質量標準中已收錄顯微鑒別項,但僅有種皮表皮細胞、內胚乳細胞、分泌細胞、晶纖維4個顯微特征。對于顯微鑒別,應盡量收錄處方中所有藥味的特征,本研究通過觀察多批次建曲樣品,增加了具有代表性的腺毛(蒼耳草)、稃片外表皮細胞(麥芽與谷芽)、草酸鈣方晶(陳皮或枳殼)、石細胞(厚樸)等5個顯微特征。顯微特征見圖1。

1.蒼耳草腺毛 2.赤小豆種皮表皮細胞 3.麥芽稃片外表皮細胞4.陳皮或枳殼草酸鈣方晶5.厚樸石細胞 6.檳榔內胚乳細胞7.谷芽稃片表皮細胞 8.香附分泌細胞 9.甘草晶纖維圖1 建曲顯微特征圖
1.2.2 薄層色譜鑒別 薄層色譜鑒別是中藥材及中成藥鑒別中的重要項目,但原質量標準未收錄薄層色譜鑒別項。項目組探索了處方中多種藥味的薄層鑒別方法,但由于方法特異性不強,藥味干擾嚴重,或處方量太少難以觀察到特征斑點(甘草),最終成功建立了青蒿、川木香兩味藥的薄層色譜鑒別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青蒿:取建曲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提取30min,過濾,用甲醇定容至10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取東莨菪內酯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供試品溶液10μL,東莨菪內酯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薄層圖譜見圖2a。
川木香:取建曲粉末10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取川木香對照藥材0.5g,加乙醚1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吸取供試品10μL,川木香對照藥材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薄層圖譜見圖2b。

a.青蒿(1-3.建曲生品、炒品及焦品,4.青蒿對照藥材,5.東莨菪內酯對照品,6.陰性對照樣品);b.川木香(1-3.建曲生品、炒品及焦品,4.川木香對照藥材,5.陰性對照樣品)。圖2 建曲薄層色譜鑒別圖譜
1.2.3 浸出物 浸出物含量是衡量中藥內在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建曲藥味繁多,且經過復雜的發酵炮制過程,因此選取指標性成分進行含量測定意義有限,因此項目組通過實驗建立了浸出物含量標準??疾炝巳ㄇ慕鑫锖?,同時觀察了炒制后浸出物含量變化情況。綜合考慮建曲處方藥味、有效成分等方面,參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通則2201)項下的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用稀乙醇作溶劑,熱浸法進行測定,結果見表1。由測定結果可知,建曲生品的醇溶性浸出物平均含量為20.21%,考慮到不同廠家產品的差異性,將含量下浮20%作為標準,即浸出物不得低于16%。同時發現,建曲經過炒制后,浸出物含量無顯著變化(P>0.05)。提示在制定質量標準時,無需將生品和炮制品分別規定。

表1 建曲浸出物測定結果(n=3)
1.2.4 其他 水分與灰分含量是影響中藥質量的重要方面,水分含量過高易引起建曲霉變、蟲蛀等,嚴重影響保存;灰分含量可以體現建曲原料無機物及物質雜質的含量,是衡量產品潔凈度及摻偽的重要指標。原標準中水分與灰分含量均未設定限量,也成為建曲質量監管的漏洞。項目組參照藥典相關方法,通過實驗測定了多批次建曲的水分、灰分含量,具體結果見表2。

表1 建曲部頒方檢查測定結果(n=3)
由實驗結果可知,建曲生品及炮制品的含水量相差較大,炒制后水分含量顯著降低,但均符合藥典對中藥飲片的含水量規定(≤13%),故不進行單獨規定;建曲生品和炮制品灰分含量相差不大,總灰分平均含量為5.80%,酸不溶性灰分平均含量為1.50%,參照已有的省級炮制規范標準,可僅規定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高于2%。此外,研究還對發酵過程中易污染的毒性成分黃曲霉素進行檢測,結果所有批次建曲中均未檢出,故也可暫不收入標準。
2.1 建曲的藥品屬性與質量標準制定
建曲是發酵炮制中藥的代表品種,其生產過程是典型的中藥飲片發酵炮制過程。但同時建曲又具有固定的處方和復雜的生產工藝,這一點又符合中成藥的特性。正是由于這種復雜性,建曲的藥品屬性存在不同觀點。在國家部頒標準中,建曲被作為成方制劑收錄;但在各地方法規中,建曲往往作為中藥飲片被收錄在炮制規范中;而國家試行中藥飲片批準文號管理后,建曲又成為第一批納入批準文號管理的飲片[5]。很顯然,對建曲的藥品屬性認識不同,其質量標準也有顯著差別。筆者認為建曲同時兼有飲片和中成藥的特點,而不屬于任何劑型,所以在制定質量標準時,只要是需要做出規定以評價其質量的方面,都需要建立質量標準。如其水分、灰分等標準需要參照飲片標準,而含量測定、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可參照中成藥標準進行。
2.2 完善建曲質量標準研究方向
建曲都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系,其質量標準需要從原料、生產過程、成品品質等方面進行完善,并且真正體現標準對其成品質量和生產工藝規范性的判定作用。因此建曲質量標準中的鑒別、含量測定等方面應盡量完善,同時要考慮到建曲生產過程的特殊性,其不是類似中成藥的提取純化過程,而是微生物發酵過程,在此過程中藥物發生了復雜的質變,因此要比中成藥的質量標準更難以制定。由本研究的實驗結果可知,薄層鑒別難以檢測大部分藥味,而含量測定也難以達到有效控制質量的目的,發酵檢測僅靠觀察表面白霉。因此在后續研究中,需要大力引進現代科技,針對建曲處方、工藝、內在成分等的復雜性,制定行之有效的質量標準。
薄層色譜鑒別方面,需要對每味藥進行深入研究,建立特異性的鑒別方法。含量測定方面,需要參照中成藥質量標準,運用多種現代化技術滿足復雜體系質量控制的要求。近年來中成藥質量標準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每版藥典均對質量控制技術進行了更新[6];中藥研究人員也對多種現代技術進行了嘗試,如中藥指紋圖譜技術[7]、近紅外光譜技術[8]、生物檢測評價[9]、代謝組學技術[10]等,這些技術各具特色,均與中成藥含量評價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在發酵類中藥含量測定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另外,發酵質量控制是建曲質量標準的難點,目前的質量標準僅靠觀察表面白霉,無法對合格發酵品與發酵程度不足甚至沒有發酵的建曲進行準確區分,已成為發酵類中藥的共性問題。項目組認為發酵是微生物作用于中藥原料的過程,必然會改變原料的成分、氣味等特征,因此在研究中可以嘗試采用高效液相指紋圖譜技術,建立發酵后的特征圖譜;也可參照其他炮制品的研究,采用氣味客觀化技術對發酵產品進行鑒定[11];同時也應加強“白霉”的研究,找出特異性的顯微結構或特征性成分,準確判斷是否經過發酵生產。
3.1 本項目在前人工作基礎上,全面研究了建曲及其炮制品的質量標準,除文中收錄的2個薄層色譜鑒別外,還對麥芽、陳皮等11味進行薄層色譜鑒別方法考察,但多數藥味干擾現象嚴重,甘草由于處方量太小,難以觀察到斑點。同樣由于藥味繁多,難以選擇質量相關的指標成分建立含量測定標準。此外,研究還對發酵過程中易污染的毒性成分黃曲霉素進行檢測,結果所有批次建曲中均未檢出,故也可暫不收入標準。研究也對微生物進行了分離鑒定,但目前僅鑒定出一種霉菌菌株,尚不能用于建立質量標準。對炒建曲、焦建曲的研究表明,其鑒別特征及考察項目均與生品變化不大,故認為無需單獨建立質量標準。
3.2 復方發酵類中藥是最為復雜的一類中藥,建曲是其代表。本研究通過梳理文獻和相關標準、規范,發現建曲質量標準過于簡單,所以通過實驗研究對其質量標準進行完善提高。但在研究中發現,目前中藥的常規檢測技術對建曲的質量標準提升有限,建曲的鑒別、含量測定、發酵檢測等關鍵質量要素難以建立精確的檢測方法,因此必須引進新技術、新方法等,這也是目前發酵類中藥面臨的共性問題。隨著中藥化學、微生物學、現代分子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可借鑒的技術方法越來越成熟,所以發酵類中藥質量評價的關鍵共性問題,在未來必定會通過多種相關學科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得到解決。
[1] 陶文元.建曲制法及藥味組成質疑[J].中藥材,1985(5):48.
[2] 黃堅航,金鳴.中藥建曲考證[J].2007,3(12):31-32.
[3] 李萍,周娟,徐愚聰.川產建曲的質量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1998,13(1):5-6.
[4] 李翠萍.川產建曲的質變因素與解決措施[J].中國西部科技,2005(19):8,10.
[5] 張永文.對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飲片和提取物的現狀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16(5):940-946. [6] 高學敏,張建軍,張德芹,等.中成藥質量標準化建設的現狀及展望[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9):868-872.
[7] 孫國祥, 雒翠霞, 任培培,等.中藥指紋圖譜學體系的構建[J].中南藥學, 2007, 5(1): 69-73.
[8] 張路, 馮明建, 朱海芳,等.近紅外光譜技術在中成藥質量控制中的應用進展[J]. 中國藥物評價, 2013, 30(4): 204-213.
[9] 孔維軍,趙艷玲,山麗梅,等. 左金丸及類方 HPLC 指紋圖譜與生物熱活性的“譜-效”關系研究[J].化學學報,2008,66(22): 2533.
[10] 伍振峰,鄭琴,楊明,等.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方法模式分析與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2,37(9):1332-1336.
[11] 胥敏,楊詩龍,張超,等.基于氣味客觀化的黃連及其炮制品鑒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89-93.
(責任編輯:蔣淼)
Thestudy and thinking of quality standard improvement of Jianqu
/HUANG Yong-liang1, XIE Da-shuai2, XU Min2, KEHong1, WU Na2, WU Chun-jie2//(1. Aff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Sichuan; 2.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Sichuan)
Jianqu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undergoes a fermentation process. Jianq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still widely used nowadays. But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Jianqu is too simple to assure the quality. In this study, th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TLC identification, extract, ash content, and aflatoxin in Jianqu were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inspection methods and standards including fv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two TLC identifcations, content of extract and ash content were established. The quality standard was improved. However, the key quality steps still lack according standard. The quality standards of Jianqu should be improved constantly and updated through modern technology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Jianqu; quality standard; microscopic identifcation; TLC identifcation; extract; ash content
R282.7
A
1674-926X(2016)06-004-04
四川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修訂專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2012BAI29B11)。
1.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2.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黃永亮(1985-),男,博士,主要從事中藥炮制與臨床藥學研究
Tel:13808092973 Email:ld10000@126.com
吳純潔(1965-),男,博士,主要從事中藥炮制與制劑研究
Tel:13808087243 Email:wcj-one@263.net
2016-03-20道較為少見[3]。市場調查發現,不同廠家所產建曲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含水量、浸出物含量、裝量差異等均存在較大偏差,因此臨床醫生大多反映療效不確切[4]。因此急需基于現有國家標準對建曲的質量標準進行提高,才能解決建曲質量低下、療效不確切的問題。在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導的《四川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編制工作中,筆者所在團隊完成了建曲的資料梳理和質量標準提高等工作,同時也對其質量標準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為全面持續提高發酵類中藥的質量標準奠定基礎。
建曲為中藥發酵炮制的代表產品,具解表和中之功能,主要用于寒熱頭痛,食滯阻中,嘔吐脹滿等證,是中醫臨床常用之品。建曲是從古代神曲衍化而來的品種,始載于《藥性論》,以福建泉州神曲最為馳名,故稱“建曲”[1]。也有研究者認為其源于《本草綱目拾遺》中的“建神曲”[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七冊》所載建曲由辣蓼、蒼耳草、青蒿等21味中藥加輔料麥麩、面粉共同發酵制成。但全國各地建曲處方不盡相同,且制法各異,質量標準均非常簡單。關于建曲的文獻報道也多集中于處方來源考證,質量研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