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張麗娟
·教學科研·
生藥學(含藥用植物學)自編教材的編寫
趙楊,張麗娟
筆者在從事生藥學(含藥用植物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將原本獨立的兩門課有機地整合到一起,便于學生學習和接受,并針對整合后的新課程缺少適合教材的情況,編寫出了適合教學使用的自編教材(含實驗指導),與同行分享,也呼吁規劃教材盡快問世。
生藥學;藥用植物學;教材;實驗教學
目前,許多中醫藥院校開設了藥學、臨床藥學專業,在這些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了一門天然藥物方面的課程,系將傳統的《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內容整合為一門課程,名《生藥學(含藥用植物學)》或《藥用植物學與生藥學》。整合后的新課程學時一般在36至45學時不等,有些院校還開設了相應的實驗課(18至27學時不等)。與合并前的課程相比,新課程學時數較少,僅作為藥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旨在使這些專業的學生對天然藥物方面的知識有初步了解。
筆者所在教研室一直從事《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的教學,本人自從2009年我校藥學專業開設《生藥學(含藥用植物學)》以來,一直參與本門課程的理論與實驗教學。在本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沒有適合的規劃教材,筆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該如何精選凝練教學內容,合理安排章節順序,把兩門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經過不斷的鉆研探索,筆者于2013年,在校級教改課題的支持下,開始主持編寫該課程的自編教材,3年來,在相關教師及廣大參與教學的同學們的共同幫助下,目前該自編教材已日臻完善,教材試行版業已在我校該課程的教學中試運行了一年,從教學的使用過程、學生反響及考試成績反饋來看,均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因此始敢拿來與專家同行們分享?,F將教材編寫中的幾點經驗介紹如下,從中可見到我們的教學主張及編寫思路。教材的重點章節目錄詳見表1。
原本獨立的兩門課程各成體系,各有其主旨內容,將兩門獨立課程整合成一門,同時課時數較整合前大為減少,因此教材編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凝練教學內容。交叉重復的刪去,不重復靠什么原則來決定取舍?這時就要抓住該課程所面向專業的培養目標,看看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到什么程度。本課程是藥學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旨在使學生對生藥做初步了解,所以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知識,以后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由此登堂入室。其次,筆者認為對于藥學專業來講,落腳點應在生藥上,藥用植物學是生藥學的基礎,是為學習生藥打基礎的,因此選擇藥用植物學教學內容時,已能保證課程后期無障礙學習生藥學為度,因此植物學部分選擇了最基本的植物器官的形態學、解剖學和植物分類學。
采用什么順序才能將兩門課程的內容有機銜接,不唐突呢?綜合考慮之后,選擇按照來源植物在自然分類系統中的順序來為生藥排序,即在各論介紹具體生藥時,按植物類群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先介紹各類群特征,之后介紹來源與該類群的生藥。分為藻菌類生藥、蕨類生藥、裸子生藥、被子生藥等幾大類,其中被子生藥是生藥的主要來源,選擇收錄被子植物13個重點藥用大科,全本教材共計介紹生藥50余種(包括動物藥、礦物藥)。
本門課的實驗課中,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細胞組織、器官的顯微構造,生藥的性狀、顯微特征,來驗證理論知識,加深感性認識,熟練實驗操作。在實驗內容安排上,我們采用藥用部位來給生藥分類,在觀察完植物器官的特征之后,即觀察來源于該器官的生藥,如在觀察完植物根的形態及顯微構造之后,即進行根類生藥的識別及顯微觀察,因為按照藥用部位分類,是生藥的一種常用的、非常重要的分類方法,在理論課教材的編寫上,為了前后內容的順利銜接,采用了按植物自然分類系統(縱向)的分類方法,因此在實驗中按照藥用部位(橫向)分類,經緯縱橫的分類方法,多點刺激學生的感知系統,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

表1 《生藥學(含藥用植物學)》自編教材(含實驗指導)重點章節目錄
表1列出了我?!渡帉W(含藥用植物學)》自編教材的主要內容,筆者認為該教材已經將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全部包括,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除此之外的一些擴展性內容,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自行展開。最后呼吁各大出版社,急當編寫這門課程的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責任編輯:蔣淼)
Compilation of self-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 of Pharmacognosy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 Botany )/
ZHAO Yang,ZHANG Li-juan//(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Medica,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Pharmacognosy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 Botany ) is a combined course which is merged from the two traditional courses 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eutical Botany. The author has been teaching the course for 6 years and dedica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subjects. Because there has been no appropriate textbook exactly for the combined course , the author complied a self-designed teaching materia for Pharmacognosy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 Botany ). In this paper, she shares her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compiling of the textbook , and hopes the planned textbook can be published.
Pharmacognosy; Pharmaceutical Botany; textbook; experimental teaching
R 93
A
1674-926X(2016)06-015-02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級教改課題(編號:2013JYL060)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天津 300193
趙楊(1979-),女,碩士,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方向:中藥鑒定學、中藥資源學
Tel:13642128030 Email:zhaoyangpost@126.com
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