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玲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黎玲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我國的鄉村旅游已經擁有近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在新型城鎮化的新背景下,如果對鄉村旅游進行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旅游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是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本文從新型城鎮化、鄉村旅游及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內涵出發,梳理了鄉村旅游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了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鄉村旅游文化升級、生態轉型、產品升級和政策升級四個轉型升級途徑。
新型城鎮化;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1.1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及其內涵
城鎮化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使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并伴隨進入城市那部分人口生存條件、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城鎮化過程。傳統城鎮化以城鎮規模擴大為目的,造成了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不協調、城鎮化程度高,但經濟發達程度不高、擴大了城鎮的范圍但未改變經濟結構等現象。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著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因此,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不僅是城鎮比率和城鎮人口比率提升的過程,更應該是產業結構調整、消費水平提高、城市文明不斷提升、國民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的過程。
1.2 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及其內涵分析
我國的鄉村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都郫縣農科村開啟了普通公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端。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當年的旅游主題定為“鄉村旅游年”標志著我國鄉村旅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4年,國務院出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規劃指出:“新型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鄉村旅游作為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對鄉村旅游的概念暫無統一的定義,從鄉村旅游的要素出發,本文對鄉村旅游的定位界定為: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為旅游目的地,以城鎮居民為旅游主體,以鄉村風貌、田園風光、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等鄉村自然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物為旅游客體的旅游活動形式。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是鄉村旅游應運而生的主要原因,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鄉村旅游的依托和靈魂。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農業”的產物,其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結合。鄉村農業活動作為物質生產活動,以為人類提供物質產品,滿足物質需求為目的,而鄉村旅游在鄉村農業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提供田園生態風光、鄉村民俗、農耕文化等鄉村文化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實現了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結合,延展了鄉村資源的精神內涵。
第二,感受鄉村文化生活和體驗鄉村生態環境相結合。廣泛分布于鄉村地區是鄉村旅游資源的地域特征,城鎮人口作為鄉村旅游的主體,其根本旅游動機在于尋求不同于城鎮生活環境的自然文化環境,鄉村田園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了城鎮居民對自然環境的求異性,而鄉村民俗文化生活則滿足了城鎮居民對文化環境的求異性。
第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大效益相結合。鄉村地區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能增加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農民就地就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實現鄉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農民衛生習慣,增強鄉村環境保護意識,最終實現鄉村旅游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
1.3 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內涵分析
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提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主要包括旅游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和發展形態三個方面?!稗D型”是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擴大規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升級”是提升旅游產業素質、提升旅游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場競爭能力。
在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中,首先,應優化鄉村旅游生產要素的組合和利用效率,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通過旅游科技的進步,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旅游資源、資金、技術和設施的利用率來實現鄉村旅游經濟的增長。其次,應以經濟效益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拉力,以生態效益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社會效益作為鄉村旅游的結果,注重鄉村旅游綜合效益的提升。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旅游存在著雙向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鄉村旅游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條件;另一方面,鄉村旅游使鄉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新型城鎮化造成鄉村旅游目的地減少、文化傳承和生態環境受到破環。
2.1 新型城鎮化對鄉村旅游的影響
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是不斷縮小城鄉差異,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的過程,客觀上為提高鄉村旅游地的可進入性,改善鄉村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提供了保障。但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也是鄉村現代化的過程,伴隨這一過程的還有鄉村旅游地的減少、鄉村傳統文化的消失和鄉村生態環境破環等危險。
2.2 鄉村旅游對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作用
鄉村旅游是促進鄉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旅游業作為綜合型產業,能夠帶動交通、通訊、餐飲等多個行業的集約發展,改善鄉村地區的醫療教育條件,實現鄉村居民就地就業,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空心村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并通過鄉村旅游這一載體,以提高經濟收入為導向,引導原住民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實施鄉村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從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構建鄉村社會保障體系,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應從生態轉型、文化升級、產品升級、政策制度升級四個方面進行。其中,政策制度是整個升級路徑系統的保障,生態轉型是前提,同時又是構建鄉村旅游產品的自然景觀,文化升級是基礎,同時又是構成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積淀,最后,通過產品升級最終實現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

圖1 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圖
3.1 鄉村旅游文化升級
鄉村城鎮化的過程是鄉村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鄉村文化不斷消失的過程,然而,鄉村文化的消失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主體是鄉村原住民,留住原住民,使其就地城鎮化是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前提。鄉村旅游是鄉村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載體,它一方面通過發展旅游帶來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解決鄉村原住民的就業等問題,使原住民就地城鎮化;另一方面,將鄉村文化傳遞給城鎮居民,實現了鄉村文化的傳承。
鄉村旅游文化以鄉村民俗文化為主要類型,包括以農耕文化、手工業民俗為代表的經濟民俗文化,以成人禮、婚禮、葬禮、家族民俗、集市民俗、歷法民俗化,以民間體育競技、民間藝術、民間口頭傳承民俗為代表的游藝民俗文化。
目前,對以上鄉村旅游文化的開發主要以觀賞性開發為主,半數以上的鄉村民俗文化未得到開發,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面臨逐漸消失的困境,鑒于此,應通過鄉村文化的開發實現其保護傳承,構建由觀賞型開發、體驗型開發、商貿型開發構成的鄉村文化開發體系。觀賞型開發主要通過建立鄉村民俗博物館的方式對鄉村民俗文化進行展示,以實現其文化傳承的功能。體驗型開發以鄉村社區參與為主,組建鄉村民俗文化演藝公司,再現鄉村傳統民俗文化,讓游客在參與的過程中傳承鄉村文化。商貿型開發通過構建鄉村文化創意園區,開發鄉村文化工藝品,實現鄉村文化商品的創新。
3.2 鄉村旅游生態化轉型
鄉村旅游和城鎮化建設對于鄉村生態建設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鄉村旅游和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通過集中處理垃圾、改水、改廁,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等方式提升了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和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會帶來水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等生態問題,各利益相關者為了追求鄉村旅游景觀的獨特性和藝術性,以期實現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鄉村旅游生態轉型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上,以循環經濟為核心,以環保技術為支撐,以鄉村旅游村落集中化和特色差異化為導向,通過對鄉村旅游目的地資源的深度和循環使用,構建鄉村旅游良好的生態空間。
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指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當代人受益,享受鄉村資源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還要使子孫后代享有鄉村資源的綜合效益。因此,鄉村旅游生態轉型首先應遵循旅游循環經濟模式,在鄉村資源發展旅游功能的同時,運用沼氣技術和太陽能技術對鄉村廢棄物進行再利用。其次,將環保技術廣泛運用于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并充分利用鄉村地區的閑置房產,餐飲、住宿等需求盡量進行本地取材。第三,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對農產業進行生態化加工,以滿足城鎮居民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購物需求。
3.3 鄉村旅游產品特色升級
鄉村旅游產品是一個整體概念,由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延伸產品三個層次構成。鄉村旅游的核心產品是城鎮居民購買鄉村旅游產品所追求的核心利益和鄉村旅游產品提供的基本效用。城鎮居民對鄉村地區自然景觀和傳統民俗文化與城鎮地區的差異性體驗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產品,是城鎮居民進行鄉村旅游的核心驅動力。鄉村旅游的形式產品是鄉村地區向城鎮居民提供的旅游產品的具體構成項目和旅游服務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由鄉村自然景觀和鄉村民俗文化構成的鄉村旅游吸引物、由鄉村風味飲食、鄉村工藝品、鄉村地區組織開展的旅游節事活動等構成的旅游服務。鄉村旅游的延伸產品是指城鎮居民在購買和消費鄉村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附加服務的總和,包括旅游信息、旅游預訂、售后服務等在內的旅游營銷網絡。
隨著旅游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城鎮居民對鄉村旅游需求的體驗性、文化性和深度化日益加強,而鄉村旅游產品卻仍然停留在“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買農家菜”的“農家樂一日游”階段,這一供需矛盾直接導致鄉村旅游消費層次低和時間短,迫切需要鄉村旅游產品從三個層次出發進行全面升級。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鄉村旅游產品仍然以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觀光型鄉村旅游產品能夠滿足城鎮居民親近大自然、體驗鄉村生活和休閑娛樂的需求,但城鎮居民通過鄉村旅游實現旅游交友、健康養生、受教育等需求仍未得到滿足,因此,在鄉村旅游產品的核心領域,應進行產品的功能升級,而實現功能升級的重要途徑就是進行有形產品領域的開發升級、服務升級和形象升級。開發升級應著眼于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注重鄉村資源的稀缺性和代表性,一方面進行自然景觀的審美價值挖掘和民俗文化的特色挖掘,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活動構建鄉村旅游的交友和受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完善交通道路、住宿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構建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特色功能。通過加大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者和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提升其職業素質和服務意識,實現服務升級。通過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和營銷活動,實現鄉村旅游產品的形象升級。在鄉村旅游產品延伸領域,構建鄉村智慧旅游體系,提升城鎮居民鄉村旅游的體驗價值。
3.4 政策制度升級
政府的政策方針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為確保鄉村旅游健康有序的發展,需有關政策、法規及制度進行規范、引導、扶持與推動,總體上包括激勵型政策和約束型政策兩個方面。首先,政府需出臺財政支持、社會保障等政策,通過保障農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利益分配權,積極調動農村原住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其次,出臺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旅游企業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提升鄉村旅游規劃的科學合理性。第三,政府應制定鄉村旅游活動過程中涉及的餐飲、住宿、購物等各個服務環節在生態保護、市場規范等方面的相關標準,以確保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曹傳明,劉亞臣,彭曉烈.新型城鎮化的歷史機遇與發展思路[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01).
[2]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3]黃震方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
[4]龔娜,關于鄉村旅游內涵、外延及效益理論的探討[J].貴州社會科學,2010,(5).
[5]張春龍,對新型城鎮化的認識和解讀[J].中國名城,2013,(9).
[6]李鶯莉,王燦,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生態化轉型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15,(6).
[7]蔣薇,基于游客感知價值的鄉村旅游產品升級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周哲良
F592.3
A
1672-2094(2016)02-0034-03
2016-03-15
黎 玲(1983-),女,四川遂寧人,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講師,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學與研究、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