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傳等

“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丹寨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必須把創新擺在全縣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主動擔當起脫貧攻堅的歷史重任,在精準扶貧、科學治貧、有效脫貧中當好攻堅拔寨的“全省標兵”。丹寨作為傳統農業縣,要補短板、破難題,實現彎道取直、趕超跨越,更要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闖出一條具有丹寨特色有別于其他縣市的創新之路、跨越之路。
思路創新 做大發展格局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萬方”,如何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一直考驗著丹寨班子和廣大干部。歷屆縣委、縣政府持續用力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十二五”期間,丹寨縣城區面積由4平方公里擴大到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0.1%提高到34.5%。在新常態、新形勢下,要走準發展新路,做大發展格局,做美做強做優“小縣大城”,必須跳出一時、一地、一行業、一部門的視野局限,方能“獨辟蹊徑”“返本開新”,我們在學習、總結、實踐的基礎上,逆向思索,主動聚焦慣性思維所形成的“弱視”,如原生態的民族文化瑰寶、農耕文化、青山綠水其實都是加快丹寨發展不容替代的后發優勢。為此我們結合產業發展、人口分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確立了“蚩尤祭地·云上丹寨”的發展定位,把“做大一核、強化兩翼、連動三區”作為調整、優化國土開發空間的重點,按照“東連、西進、北融、南優、中貫通”的縣域發展思路,著力打造區域功能定位精準、發展平臺精準,措施抓手精準,經濟、人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的大格局,即:全力打造宜業宜居的旅游移民新城、珠三角和西南休閑避暑城、貴州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和貴州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
開放創新 激發發展活力
一個地區可以在發展階段上滯后,但發展理念決不能落后。我們在全縣干部群眾中廣泛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破除干部思想中各種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讓干部職工樹立起以開放促發展的理念。同時,主動打開山門搞建設,用全新的開放觀念來審視問題,用開放的政策來吸引客商,用開放的心態來全力招商,敢于走出去、請進來,用大開放、大招商推動大發展。近五年來,丹寨在干事創業、后發趕超的浪潮中,觀念的突破是最為激越的音符,現在全縣經濟已經成為“外來人經濟”,領導干部從想招商向能招商轉變、從招企業向招產業轉變、從拼政策向拼服務轉變。以“能干、會干、想干、敢干”為核心的創新精神、進取精神、實干精神、協作精神已成為丹寨新時期的根與魂。
平臺創新 搭建發展載體
新型城鎮化、旅游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今后丹寨縣域發展的“四駕馬車”,省級金鐘經濟開發區和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是加快丹寨縣域發展的“車之雙輪”。如何讓彰顯著“丹寨速度”“丹寨模式”的兩大園區“蹄疾而步穩”地邁上新高度,在金鐘經濟開發區這一平臺上,我們以“十二五”期間培育形成的從煉鐵—鑄造—機加—光機—鈑金—整機—專用設備的裝備制造全產業鏈為基礎,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瞄準工業4.0,以高端高質高量為發展方向,強化產業集群和上下游產業配套集聚發展,全力推進以數控機床為核心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著力將金鐘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貴州省重要的精細化、精品化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打造成為國家級產業園區。在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產業園區這一平臺上,我們用現代工業思維抓農業,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充分利用全縣土壤富含硒、鋅微量元素的優勢,依托萬達集團、香港培力等上市企業落地建成投產的機遇,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載體,不斷做大做強做優硒鋅茶、硒米、黑毛豬、藍莓、中藥材、蔬菜等為主導的特色農產品,著力將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產業園區打造成為貴州面向珠三角重要的 “米袋子”、“菜籃子”和“果盤子”生態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力爭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同時,我們積極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云上丹寨電子商城在淘寶、京東等各大平臺上線運營,自2015年9月以來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近0.5億元。
方法創新 抓實發展舉措
貧困問題不解決,一切都是白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是關鍵中的關鍵。外界長期認為丹寨旅游景點雜而散,規模小,結構單一,因此發展、開發旅游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其實,丹寨的旅游資源“不僅其多,而且其特”:少數民族能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農村楠木群、紅豆杉古樹群隨處可見,自然和諧的苗族古村落群、別致精巧的苗族吊腳樓,讓人隨時都記得起“鄉愁”;八大苗族服飾,傳承著千百年的歷史滄桑;鳥籠文化,彌漫著厚重的“老北京味”;壯美的龍泉山,更是讓貴州“等到山頂都紅了”;擁有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蠟染、苗族銀飾等7項國家級、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全省名副其實的非遺大縣。為此,我們以旅游開發和易地扶貧搬遷引領扶貧攻堅,加大山、水、田、園、湖、城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從“好吃”“好看”“好聽”“好賣”“好玩”“好住”的特色入手, 積極培育“特色小鎮或民族村寨+”發展模式,深化融入貴州東線、東南線旅游圈。在景區景點打造上,除極力推動傳統優勢旅游產品改造升級外,系統開發設計推出與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黎平肇興千戶侗寨、三都水族姑魯寨等具有明顯差異性、互補性的旅游產品——強力打造風(萬達東湖旅游風情小鎮)、水(岔河、城江以及吊洞中型水庫的水上游項目)、陸(龍泉山運動休閑養生項目、蚩尤文化園文化探秘項目)、空(龍泉山、貓鼻嶺、牛角山自然觀光索道游項目、低空滑翔項目)、洞(金瓜洞、川洞喀斯特溶洞探險、探奇項目)和綠(農業園區綠色生態、觀光休閑,藍莓、玫瑰、菊花“三園”項目)系列旅游精品景點,彌補龍泉山景區、石橋景區游覽時間短、留不住客的缺陷,奮力推動全縣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從而實現深山區的貧困群眾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奔小康的目標。
服務創新 發展惠于百姓
服務歷來是時間和效率的競爭,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丹寨山區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生活在深山區、高寒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老百姓更是“耕無地、商無路、學無門、難出行”。只有幫助老百姓走出大山找出路,讓老百姓“融得進城市”安居樂業,做好就業、產業,才能真正共享發展成果。我們正在進一步落細、落小、落實易地扶貧搬遷,通過持續的走村入戶與群眾待在一個屋檐下,坐在一條凳子上一起算“經濟賬、長遠帳、收益帳、子孫帳、資產賬和兜底帳”,增強群眾“挪窮窩”“換窮業”的信心,以全縣整村整寨整組搬遷的自然村寨作為主攻方向,按照省政府的部署,針對“為什么移民”“人往哪里移”“房子在哪建”“錢從哪里來”“移民后干什么”“老人子女怎么辦”等問題,從移民就業、就醫、移民子女入學、移民心理疏導、移民服務、移民小區管理、移民后的山林田土收益保障和移民養老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系統性實施推進,在移民社區從移民娃娃抓起,鼓勵民間資本開辦高水平的幼兒園,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優質的教育,與城里的孩子共同享有出彩的人生;創新社區管理,讓移民小區的新鄰居們不孤單,以樓房棟號集中安置各自然村寨移民群眾,讓他們隨時感受到鄰里鄉情;鼓勵支持移民進廠當工人、當好手工作坊“繡娘”、開辦家政服務公司、組建小的勞務隊、工程隊,讓他們在縣城新區獲得成就感、歸屬感、安全感、親情感,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在村村寨寨深入開展入選“全國最佳志愿者服務項目”的雙陽行動,用干部辛苦跑路、真情關懷來溫暖、關愛廣大孤寡老人、留守兒童。
創新永無止境,改革未有窮期。只有與時俱進、與事俱進、與民俱進,發揚敢于擔當、甘于奉獻、一心為民之精神,就能在“十三五”的新征程中乘風破浪、同步小康。(侯美傳系六盤水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撰稿時為丹寨縣委書記 劉健系丹寨縣委辦干部 責任編輯/楊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