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白
年輕,干練,談吐自然。
佩戴一副略顯老成的黑框眼鏡,掩蓋不了他的青春氣質。在貴州大學校園遇到劉飛,你可能會誤以為他是一名大學生,或者是一名經過歷練、說話得體的學生會干部。
事實上,他是一位大學教授,今年33歲。他還是牛津大學訪問學者、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中國化工學會專家庫專家、貴州省科技特派員、貴州省礦產資源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技術特色重點實驗室主任、貴州省化工與清潔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前不久,劉飛獲評由貴州省委組織部、省科協和省人社廳組織開展評選的第十三屆貴州省“青年科技獎”。同時,被貴州省推薦參評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不喜歡重復”
“生命的美好,在于可以不斷地探索未知,并在探索中享受快樂。”透過眼鏡片,能感受到劉飛眼神的自信。
不安現狀,討厭重復,勇于挑戰,探索未知。這是劉飛三十多年的人生之旅一以貫之的性格習慣。
當年,成績優異的貴州興義八中高三學生劉飛,高考前夕一場意外導致胳膊受傷,在考場上手臂一直滲血,發揮失常的他與全國名牌大學失之交臂,被調劑到了貴州工業大學(后并入貴州大學)。
當年親朋曾經勸他復讀一年再考,但他卻選擇了就讀貴州工業大學材料學。“復讀就是重復,我不喜歡做重復的事情。”
這只是“不喜歡重復”的劉飛做出的第一次人生選擇。接下來,劉飛的很多選擇都在不斷挑戰自我。本科畢業,他選擇了讀研深造,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的他又繼續選擇了到華南理工大學讀博。
2010年,博士畢業的劉飛,評上了貴州大學副教授。這時候,對于那個年齡段來說,一定程度上似乎“功成名就”了,“但我卻反而比以前更加迷茫,難道我從此就在大學里按部就班地從事教學嗎?”劉飛問自己。
劉飛說,在大學當老師,往往面臨三種選擇:一種是純粹地教書;一種是教書之余幫助企業撰寫各類評價報告,這可帶來不菲收入;還有一種是教書之余從事科研工作,這既枯燥又寂寞,被人稱為“坐冷板凳”。
最終,劉飛選擇了“坐冷板凳”。事實上,那個時候,結婚不久的劉飛急需錢購房,不少朋友勸他“經濟建設才是硬道理”。
“活著的意義難道主要是為了錢嗎?”劉飛反復思考。在劉飛看來,撰寫各類評價報告雖然掙錢很快,但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撰寫評價類報告本質上是重復單調的過程,缺少探索未知帶來的樂趣。”
一開始,家人也有抱怨,因為癡迷科研的劉飛無暇顧及家庭,慢慢地,深諳其個性的家人從不解變成支持了。
“冷板凳”上熬出“熱材料”
3月3日,走進劉飛的實驗室,我們看到了擺放著的一堆實驗成果樣品——瓷磚和涂料。
“這可不是普通的瓷磚和涂料。”劉飛如數家珍道,這是他和團隊歷盡辛苦研制出來的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多孔保溫隔熱材料”,主要用途是在建筑方面,功能為“防止熱量外流,保持室內溫度”。
為何選擇從事保溫隔熱材料研制?“在廣東讀博士,是選擇進入這一科研領域的關鍵。”劉飛說,廣東擁有很多從事開發功能性較強的材料的企業,如生活陶瓷、藝術陶瓷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欠發達地區的貴州,企業較為傳統,大多生產化工材料,如水泥、玻璃等傳統材料。劉飛決定利用讀博所學知識,學習廣東的先進經驗,結合貴州資源特點,在貴州研發功能性較強的材料。
從此,劉飛踏上艱難的科研之旅。遴選原材料、建立檢測方法、分析討論數據……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他都參與。
他創新開發了固體廢棄物預處理制備納米硅酸鈣保溫隔熱功能材料;開展資源催化轉化利用的研究工作,掌握了相關多孔功能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建立了反應動力學模型、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和能源清潔開發。
科研伴隨風險。有一次,正在做實驗,突然出現硫化氫泄露,而當時設備出現問題無法關閉,劉飛和團隊成員只好趕緊把設備抬到空曠的地方。
為檢測研制材料的性能,劉飛選擇了在溫差較大的哈爾濱漠河進行測試。這意味著,劉飛常常奔波于貴陽與哈爾濱之間……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數年不懈努力,劉飛研制出了高性能保溫隔熱材料——“多孔保溫隔熱材料”,經專家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并獲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忙于科研的劉飛,教學工作并未懈怠,成績同樣出色。他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他的課生動風趣,他也因此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獎。
教學和科研的不俗,2012年30歲的劉飛評上教授,成為當時貴州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為貴州發展盡一份力”
最近,結束牛津大學為期一年的訪學之旅,劉飛回到了貴州大學。事實上,劉飛有在國外和我國發達地區工作的機會。
“一方面,是貴州大學培養了我,我不能忘本;另一方面,我有濃厚的家鄉情懷,希望利用所學知識為貴州發展盡一份力。”劉飛說。
“外國的科研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實驗室一個電燈壞了,立即有專人來維修。但在我們這里,大概一個星期都難以引起重視。”劉飛說,要縮短差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訪學歸來,劉飛帶來了外國的先進理念。他帶頭推進重點實驗室建設和創新人才團隊建設的各項工作,盡量縮短與世界一流學府的差距:強化基礎前沿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層次;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形成學科主流發展方向;完善實驗室管理體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創新人才團隊管理模式……
為拓寬國際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劉飛團隊聘請國際知名學者教授作為重點實驗室和創新人才團隊的客座教授和學術顧問。同時,通過學生聯合培養、團隊成員互訪、學術交流等方式,加強與英國牛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交流合作。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劉飛和團隊堅持走“產學研”科研開發合作之路、強化成果轉化應用,服務地方企業。目前,他和團隊已與貴州赤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遵義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國有大中型及民營企業開展了合作研究,部分研發成果處于中試驗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