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靈君
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提高、永不停止的過程。
如果說,黨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那么黨性修養必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三大基本原理,即質量互變原理、對立統一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斯大林又普遍聯系原理,變成了四個基本原理。堅持黨性修養也需要運用好這四個基本原理。
一是“微積分”原理,即質量互變原理。所謂“微積分”即:正向的事情多做“積分”,負向的事情多做“微分”,統稱“微積分”,這是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背后反映了從量變到質變、新的量變到新的質變的規律,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也符合這個原理。堅持黨性修養首先要善于做“微分”。其實,一名領導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都是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都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領導干部生活作風上不檢點、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開了缺口,出現了滑坡,那就很難做到清正廉潔,很難對社會風氣起到正面引導和促進作用。
堅持黨性修養也要善于做“積分”。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養小德才能成大德,積小才方可成大才,聚小業后能謀大業。日積月累,人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好業績就會越來越多。黨員干部善做“積分”,就必須形成“積小成多”的思維定力,明白是非明于學習、境界升于自省、名節源于修養、腐敗止于正氣的道理,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增強才干,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
二是“正、反、合”原理,即對立統一原理。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一文中深刻地分析了對立統一原理,他指出:“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下共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堅持黨性修養中的對立統一原理,就是要堅持正確、原則的黨內思想斗爭,堅持在重大原則、立場、觀點上的鮮明的態度,敢于亮劍、發聲,敢于擔當。黨內思想斗爭不是階級斗爭,思想斗爭的主體有兩個:一是黨員干部本人,通過自我批評手段實現自我提高;二是黨內同志,即通過正確的、原則性的批評來幫助黨內同志改正錯誤。黨內思想斗爭的目的是實現團結統一,即在“正”(自我批評)與“反”(批評)中達到“合”(團結)的效果。因此,黨內思想斗爭既要反對右,也要反對“左”;既要抓大,也要放小。
三是循環上升原理,即否定之否定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不同于“天運循環,無往不復”的“變”的哲學,揭示了事物循環遞進前進和發展的道理。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也是如此,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提高、永不停止的過程。
四是個性與共性統一原理,即普遍聯系原理。毛澤東在七大的口頭報告中首先講了個性與黨性的關系,他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黨有黨性,每個黨員也都有個性。毛澤東還提出,黨員的個性要為解放人民、解放個性服務;黨性與個性之間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黨員的黨性和個性必須統一,即在講黨性的前提下講個性;在處理黨性和個性關系上,首先必須堅持黨性,即堅持黨的組織性和統一性。
當前,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比如,講黨性就要否定人情人性。恰恰相反,共產黨人不但不否定人情人性,還需要重視人情人性,唯有重視人情人性,才能做好群眾工作,與人民打成一片。關于黨性與人性的關系,經典作家通過強調黨性與人性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實現了二者的統一,然而,講黨性也不能忽視人的自然屬性。因此,堅持黨性修養需要尊重黨員干部合理的物質精神需求,正視并通過黨的教育等多種手段克服人性的弱點與缺陷,如此黨員干部才能不斷增強黨性。當然,黨性修養作為思想建黨的重要途徑還必須和制度治黨有機結合起來,與各種外部保障條件結合起來,才能使黨員干部人性的光芒得到更大的激勵和釋放,才能把人性的缺陷和弱點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