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中央紅軍主力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前,紅六軍團先行探路,踏上西進征途。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8萬余人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主力長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隊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開拔,為中央紅軍戰略大轉移探路,這就是紅六軍團。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電令紅六軍團由湘贛蘇區先期突圍,西進湘中會合紅三軍(即原紅二軍團),創建新蘇區,以牽制敵人,配合中央紅軍長征。紅六軍團奉命西進帶有探路的性質,同時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8月,經過緊張周密的準備,紅六軍團9700余人在任弼時、蕭克等率領下,踏上西進征途,紅軍長征的序幕就此拉開。
西征入黔。離開蘇區后,紅六軍團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封鎖渡過湘江。為盡快與紅三軍取得聯系,紅六軍團決定轉戰貴州。
1934年9月,紅六軍團擊退黔軍阻擊,進入貴州清水江流域。為阻止紅六軍團的計劃,黔、湘、桂三省敵軍派出重兵,企圖圍殲紅軍于鎮遠以南地域。10月1日,紅六軍團在當地老百姓的配合下,奮力攻破了防堵力量相對薄弱的黔軍陣地,襲占了黃平老城,并在一所教堂里收集到一張約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版貴州地圖。這對于進入廣西就以中學地理課本代替軍用地圖的紅六軍團來說,如獲無價之寶。軍長蕭克親自出面,請來了一名叫勃沙特的法國傳教士將該圖全部譯成中文。這張地圖,為后來紅六軍團轉戰黔東和最后與紅三軍會師起到了重要作用。
石阡突圍。紅六軍團在黃平老城稍作休整后,繼續向烏江疾進。10月7日,紅六軍團行進入桂軍重兵設防的石阡甘溪地區。在遭遇戰中,紅六軍團先頭部隊與軍團主力失去聯系,整個部隊陷入了三省敵軍的包圍之中。為牽制敵軍,掩護軍團主力撤離,紅十八師師長龍云(貴州省錦屏縣人)帶領第五十二團,與敵人在困牛山激戰三天三夜。師長龍云突出重圍,轉戰叢林堅持戰斗,后因傷勢過重在岑鞏被俘。困牛山激戰,為紅六軍團主力勝利突圍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為保存有生力量,紅六軍團主力第十八師、軍直機關和第十七師之一部,在敵人的包圍追擊下,則轉戰于石阡、鎮遠、余慶、施秉一帶,與敵人周旋,以尋機突破敵人重重圍堵。當時任弼時患上很重的瘧疾,在醫藥奇缺的情況下,他憑著堅強的革命意志,手拄木杖,領導全軍行動。
10月17日,紅六軍團主力部隊重抵甘溪地區,又遭遇湘軍阻截。紅軍頑強奮戰,擊潰敵軍封鎖。當晚,軍團主力在一當地老獵戶的引導下,從一條人跡罕至的谷澗夾溝中全部通過封鎖線。至此,紅六軍團戰勝了十倍于己的三省敵人的圍追堵截。
黃木會師。10月24日,紅六軍團主力經過長時間的遠征苦戰,終于與前來接應的紅三軍在印江木黃勝利會師。10月25日,紅三軍與紅六軍團給中革軍委發電,報告會師情況。26日,在南腰界召開會師大會,中共中央為兩軍會師發來賀電。根據中革軍委決定,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六軍團團長和政治委員仍由蕭克、王震分別擔任。
紅六軍團從1934年8月由湘贛蘇區突圍西征,連續行軍作戰近八十天,行程五千多里,戰勝了湘、粵、桂、黔四省敵軍的圍追堵截和自然界的無數險阻,終于與紅三軍會師。期間,紅六軍團及時向中央和軍委報告了沿途的地形、民情、氣候、物產等情況,勝利完成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賦予的戰略任務,為中央紅軍向湘西實施戰略轉移,起到了偵察、開路的先遣隊的作用。(作者單位: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王遠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