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 要: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群體獲取、傳播信息的主渠道。本文調查了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現狀,從普及媒介素養課程、師資培養、學生干部培養、自我教育四方面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以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自媒體。
關鍵字:自媒體;問卷調查;媒介素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90%。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高達29.9%,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為25.2%。手機即時通信排名手機互聯網應用第一名。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成為手機社交平臺的主角。由此可見,自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陣地。如何引導大學生群體理性使用媒體,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以瀘州市四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為對象,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83,有效回收率為98.5%。樣本的獲取采用分層抽樣法。被調查者男生占36%,女生64%;大一學生38%,大二25.2%,大三24%,大四12.8%;理工科學生62.1%,文科學生37.9%。這一結構較好地反映了瀘州高校的大學生結構,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現狀分析
(一)自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傳統媒體退居二線
調查顯示,在最常用的媒體中,80.16%的大學生選擇自媒體,只有19.84%選擇紙媒、電波媒體、書籍等傳統媒體。另外,在回答“除了在自媒體中獲取信息之外,您還會從其它途徑獲取信息嗎?”一問時,27.78%的大學生表示“經常會”,69.05%表示“偶爾會”,3.17%表示不會。在各種自媒體當中,QQ空間是大學生使用最多(46.03%)的自媒體,其他依次是微信(30.16%)、微博(20.63%)、學院貼吧(2.38%)、論壇(0.79%)。以上數據說明,自媒體不僅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傳統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正逐漸削弱。
(二)大學生是手機媒體的重度使用者,依賴度高
調查顯示,95.24%的大學生通常通過手機使用自媒體,通過電腦使用的只占4.76%。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已經成為手機網民,這一結論也與上述報告的統計數據相符。另外,44.44%的大學生每天使用自媒體1-3小時,55.56%使用自媒體3小時以上;65.3%會在寢室頻繁使用自媒體,34.7%在教室、圖書館、學生活動會議、場所頻繁使用自媒體。這表示大學生對自媒體的依賴程度較強,是手機媒體的的重度使用者,長時間使用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學業發展、課余活動、身心健康等都會產生負面影響這種影響令人擔憂。數據顯示,36.51%的學生認為會降低視力影響健康;30.95%認為會“減少與現實中的人的交流”;13.49%認為影響學習成績;8.73%認為會“降低參加課余活動的興趣。”
(三)大學生傾向于自我信息、娛樂信息,缺乏信息辨識能力
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使用自媒體關注信息時,排第一的是個人生活信息(占61.9%)其次是娛樂信息和社會熱點(38.1%);對自媒體賬號所發布的信息的真實性,8.59%的大學生表示“總是懷疑”;86.72%表示“偶爾懷疑”;4.69%表示“從不懷疑”或“沒有考慮過真實性的問題”。當懷疑真實性時,只有32.03%表示會“主動多方了解核實”;高達43.75%表示“繼續關注,并不深究”;24.22%表示“無所謂真假”。另外,在自媒體上發布或轉發信息時,46.88%表示“稍加考慮或從不考慮”其傳播價值與影響。這表明大學生熱愛關注與自我相關度高的信息但又缺乏信息鑒別能力,容易隨波逐流受負面影響。
(四)朋輩群體對大學生影響較大
大學生關注最多的是同學、朋友、長輩,占比高達68.75%,在問及“哪類關注對象對您影響最大”時,高達69.75%選擇朋輩。由于朋輩是大學生所熟悉、信賴的人,因此大學生極易受到他們觀念、想法的感染與暗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須重視調動朋輩力量。以便對大學生的思想品質、情感婚戀、學業發展、職業規劃等多方面形成良好的導向作用。
三、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策略
自媒體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的背景下,高校應從普及媒介素養課程、師資培養、學生干部培養、自我教育四個方面著手,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正確利用自媒體促進成長成才。
(一)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方便大學生系統學習此方面的知識
高校是進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陣地,要快速提升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最有效、快速的途徑是在高校內接受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可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或融入所有的科目中或作為某一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如將媒介素養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可先作為選修課程開設,待發展成熟后在作為公共必修課開設。
(二)著力培養專業化的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熟悉媒體、媒體責任感的教師團隊。必須整合社會資源,多層次、多渠道挖掘教師。如邀請本地資深媒體人定期到校分不同主題開設講座,如辨識媒介、參與媒介、媒介道德、善用媒介等主題;聘請傳媒界人士到校作兼職教師開設與媒介素養相關課程,如:媒介化社會的公民素養、當代媒介素養、媒介與文化等課程;根據學校現有教師已掌握的新聞傳播專業的知識水平,重點派遣骨干教師、青年教師開展短期、長期、脫產、半脫產等多樣性的培訓課程或寒暑假期開展進修課程。將所學的媒介素養的知識融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
(三)加強建設高校官方自媒體平臺,將學生干部培養為意見領袖
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宣傳工作時,除傳統媒體外,還應加大對自媒體宣傳平臺的建設力度。以大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交流,傳播效果事半功倍,如無底線迎合大學生口味,就是學校自身角色定位的錯誤。如:2011年夏季高校畢業典禮上,校長們集體狂侃網絡詞語,從清華校長的“凡客體”到北大校長的“咆哮體”,在到南京理工大學的“淘寶體”錄取通知書,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的“淘寶體”文章《親,走了喲》等等。高校是培養人才基地,應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正式場合更應使用嚴謹的措詞,引導學生欣賞高雅文化。因此,編制信息時需要嚴肅性與趣味性間的均衡。
由于知識結構、社會經驗、心理成熟度的限制,大學生很可能產生認知偏差。學生會干部是學生群體的先鋒部隊、意見領袖。因此教師要加強對他們的培養和引導,使其在自媒體輿論場中發揮正能量。
(四)引導大學生實施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大學生通過頻繁的使用媒介,在了解媒介的特性與信息的基礎上,根據自我需要學會正確使用自媒體滿足自己的需求;學會使用媒體理性地進行話語權的表達,維護合法權益;提升自己在虛擬空間中搜集、辨識信息與他人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總之,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應該將各種有效的教育措施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立體的教育網絡。
參考文獻:
[1]于翠玲.大學生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
[2]談玉婷.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網絡媒體素養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3,(18)
[3]盧煥燕.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途徑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2
[4]李喜鏇.新媒介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優化[J].赤峰學院學報,2012,(5)
[5]唐琳.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德育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