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準實驗"/>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企業社會責任能抑制盈余管理嗎?
——基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準實驗

2016-05-13 08:09:18巫麗蘭
中國軟科學 2016年4期

劉 華,魏 娟,巫麗蘭

(1.華中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武漢 430074; 2.香港城市大學 商學院,香港 999077)

?

企業社會責任能抑制盈余管理嗎?
——基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準實驗

劉華1,魏娟1,2,巫麗蘭2

(1.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武漢430074; 2.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香港999077)

摘要:具有負責任聲譽的企業一定會做出負責任的行為嗎?本文以2006-2013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發現: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操縱性應計利潤顯著負相關,說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后顯著地減少了操縱性應計,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同時,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真實盈余管理,特別是操縱性酌量費用,存在顯著抑制作用。由于業績好壞會影響企業盈余管理動機,本文進一步分析企業業績對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與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關系的調節作用。區分不同盈利狀況,我們發現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對應計項目和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盈利較差的樣本組,聲譽機制在高風險公司效果更為顯著。考慮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監督作用、隨機效應和關鍵變量測量誤差影響后,聲譽責任的監督作用依舊存在。

關鍵詞: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

一、引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企業掀起了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浪潮。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建立了負責任的企業形象[1]。那么,這類負責任的公司一定會做出負責的行為——抑制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嗎?已有研究表明,自愿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CSR)、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具有負責任、講道德的企業文化,有較高的應計質量和較少的真實盈余管理[2-5]。在另一些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被管理者視為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聯系、減少盈余管理負面影響的工具,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反而進行更多的盈余管理[6-7]。企業自愿承擔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并沒有形成一致結論。這可能是由于大多數研究是基于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樣本公司,研究結論存在自選擇偏誤(Self-selection Bias)。在絕大多數國家處于自愿承擔社會責任、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時,我國率先要求一批代表性企業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增強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那么,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政策是否內在的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抑制盈余管理、提供負責任且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呢?基于此,本文以我國“2008年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自然實驗為研究對象,分析企業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承擔社會責任對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

從2002年起,我國逐漸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問題。2002年,中國證監會第一次公開提出上市公司應關注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隨后銀監會在2007年做出《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的意見》,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2008年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做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公司、金融類公司以及“深證100”成分股公司應按照《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自此,我國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從2009年開始驟然增加。2013年畢馬威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調研報告顯示,2008年以前“全球財富250強”的中國公司極少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而在2013年,75%的被調查中國公司披露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超過亞太地區平均水平(70%)。這一方面表明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浪潮下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問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為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后果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樣本。

本文以2006-2013年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將2008年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視為處理組,未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視為控制組,構建雙重差分(Difference-in-Differences,簡稱DID)模型,分析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本文利用修正Jones模型計算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真實盈余管理活動作為盈余管理衡量指標,研究發現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指標存在顯著負相關。由于盈利較差的公司相比盈利好的公司更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本文進一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在高盈利樣本組和低盈利樣本組之間的差異,研究發現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現在業績較差的樣本組,說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帶來的“聲譽責任”效應在盈余管理傾向高的樣本組更加顯著。考慮到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影響,本文進一步控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和分析師跟蹤人數,研究發現除了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外,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后的“聲譽責任”對企業盈余管理也存在顯著監督作用。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進一步考慮隨機效應和變量測量偏誤的影響,研究結果依然支持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政策能夠顯著減少盈余管理行為的假設,使得本文研究結果更加可信。

本文主要貢獻有如下幾點:(1)Kim等[4]和Prior等[6]率先利用國外樣本研究了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是否比未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有更少的盈余管理。在此基礎上,本文分析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能否抑制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并依照樣本公司業績水平分組,考察公司業績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拓展了企業社會責任對盈余管理影響的研究。(2)本文分析聲譽機制在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強制披露社會責任促發的“聲譽責任”能夠顯著減少盈余管理行為,而且聲譽的監督作用在盈余管理傾向高的樣本組尤其顯著,有益的補充了我國聲譽機制的研究。(3)本文立足于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和披露現狀,分析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政策能否讓企業做出更具有責任感的行為,為強制披露政策的效果評估提供了實證依據。論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與假設;第三部分為研究設計;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分析;第五部分為研究結論。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Watts和Zimmerman認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對會計數據施加的外部干預[8]。這種干預行為不僅會誤導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績效的估計,還會影響以財務報告為基礎的契約結果,因此盈余管理被視為不道德而且不負責任的行為[4-5]。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會減少盈余管理等其他不負責任的行為嗎?國外學者以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形成了兩個主要假說——“道德關注”假說和“風險策略”假說。

“道德關注”假說認為注重社會道德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構建符合社會道德的企業文化是對社會負責任的行為。Carroll初次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認為負責任的企業除了經濟上盈利、遵守法律,還應該符合社會道德、承擔慈善責任[9]。Garriga和Melé進一步明確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應該包含以下四個部分:道德理論、政治理論、整合理論和工具理論。Garriga和Melé認為企業是社會中一部分,應該通過有道德的行為為社會做貢獻,并整合道德需求與利益最大化需求,為股東創造價值[10]。根據“道德關注”假說,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在社會道德指引下誠實守信,會減少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2-5]。Atkins認為企業真正的社會責任就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透明的會計報告[11]。Choi等利用韓國數據分析商業道德與財務報告質量的關系,他們以操縱性應計、會計穩健性和應計質量作為財務報告質量衡量指標,研究發現財務報告質量高的公司可能參加更多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同時具有商業道德的公司更可能提供高質量財務信息[2]。同樣,Hong 和Andersen及Kim等利用美國KLD(現為MSCI)數據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的關系,認為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公司應計質量更高、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更少[3],且更不可能成為美國證監會(SEC)調查目標[4]。利用亞洲國家數據,Scholtens等依舊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減少盈余管理行為[5]。

然而,Stevens認為負責任、講道德的企業不一定在其他行為中依舊負責任[12]。學者們進一步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風險策略”假說,認為企業自愿承擔社會責任是管理者為了贏得利益相關者支持,減少盈余管理風險的策略[6-7]。管理者在薪酬最大化、促進公司對外融資和減少政府監督等目的下進行盈余管理,致使財務信息偏差,最終影響股東或利益相關者利益。這種盈余管理行為可能遭到利益相關者抵制,并威脅管理者的聲譽和任職[13]。面對這樣的風險,管理者積極參加各種社會責任活動,滿足利益相關者需求、樹立負責任的企業形象,作為獲取利益相關者支持的工具[6]。Salewski等以歐洲國家為樣本,研究發現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有更多的操縱性應計、更低的會計穩健性和更差的會計信息質量[7]。因此,在“風險管理”假說下,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活動可能隱藏著高水平的盈余管理。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除了反映企業的道德關注和風險管理策略外,還能明顯地提高公司聲譽[14-15]。在我國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政策環境下,企業披露其社會責任承擔情況及經濟后果,為企業建立了負責任的聲譽,并對企業未來決策活動產生了兩種不同影響——“聲譽責任”和“裝飾效應”。企業的“聲譽責任”主要來源于媒體監督[16-17]。一方面媒體積極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為企業建立良好的聲譽,增加了顧客忠誠和滿意度[18];另一方面,由于公眾能夠識別和懲罰企業的不負責任行為[19],媒體對企業不負責任行為的曝光和追蹤造成了負責任聲譽喪失、阻嚇了企業不負責任的行為,如偷稅漏稅、操縱財務信息、食品安全隱患[20-22],形成一種“聲譽責任”。由此可見,媒體監督下的聲譽機制是法律制度外監管公司行為的重要力量[23],在外部輿論帶來的“聲譽責任”下,企業可能會在未來的決策中表現得更具有社會責任[24-25],減少盈余管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另外,類似風險管理策略,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也可能產生聲譽的“裝飾效應”。Godfrey及Minor和 Morgan認為良好的聲譽是公司的一項保險措施。在公司出現負面信息時,聲譽好的公司更能夠被公眾原諒,降低了不正當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26-27]。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可能在負責任聲譽的掩飾下進行更多的盈余管理,以粉飾承擔社會責任和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中成本對業績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強制披露政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是一個經驗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兩個相互對立的假設:

H1a: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相比控制公司有較少的盈余管理行為,包括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

H1b: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相比控制公司有較多的盈余管理行為,包括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

三、研究設計

(一)變量度量

1.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度量

本文根據企業是否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建立虛擬變量(Man_CSR),若企業在2008年被要求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則視為處理組樣本,Man_CSR取值為1;若企業在2006-2013年均沒有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則視為控制組樣本,Man_CSR取值為0。

2.操縱性應計度量

盈余管理相關文獻均采用操縱性應計作為賬面盈余操作的衡量變量[28]。黃梅和夏興平對操縱性應計盈余測算發現基于截面的分年度、分行業修正Jones模型相比其他模型估計結果誤差更小[29]。借鑒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使用修正Jones模型估計操縱性應計(DAit)[30],并參照Kothari等控制ROAt-1,計算業績調整后的操縱性應計利潤[31]。回歸模型如下:

TAit/Ait-1=α0(1/Ait-1)+α1(ΔREVit-ΔRECit)/Ait-1+α2PPEit/Ait-1+α3ROAit-1/Ait-1+εit

(1)

其中TA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總應計利潤,本文用扣除特殊項目后的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額作為總應計衡量指標。△REV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主營業務收入變動額。△REC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應收賬款變動額。PPE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固定資產總額。所有變量用滯后期總資產進行調整。對模型(1)分年度分行業回歸,估計出模型中系數ɑ0、ɑ1、ɑ2、ɑ3,然后分別估計出各公司分年度的非操縱性盈余(NDAit),根據DAit=TAit/Ait-1-NDAit計算操縱性應計(DAit)。

當公司存在極端業績、處于快速增長期、經營性現金流量變動大時,修正Jones模型估計的操縱性應計可能高估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34]。為了減少模型產生的估計偏差,后續多元回歸分析中控制了公司盈利水平、成長性、現金流量和其他影響盈余管理水平的公司特征。

3.真實盈余管理活動度量

現有研究顯示企業經常使用真實盈余管理作為調整應計項目的替代手段,并在二者之間權衡[24-27]。因此本文同時分析CSR對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活動的影響。本文選取四個真實盈余管理指標,依次為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操縱性生產成本、操縱性酌量費用和真實盈余管理總額。具體度量方式計算如下:

我們借鑒Roychowdhury的模型[32]計算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回歸模型如下:

CFOit/Ait-1=α0+α1(1/Ait-1)+α2(Sit/Ait-1)+α3(ΔSit/Ait-1)+εit

(2)

其中CFO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營業收入,△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營業收入變動額,本文利用上一期總資產進行規模化處理。對模型(2)分行業分年度回歸,估計的殘差即為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AB_CFO)。

已有研究將生產性成本定義為年度產品成本和存貨變化之和[35],為了估計操縱性生產成本,本文先根據模型(3)、模型(4)估計出產品成本和存貨變化額。

COGSit/Ait-1=α0+α1(1/Ait-1)+α2

(Sit/Ait-1)+εit

(3)

ΔINVit/Ait-1=α0+α1(1/Ait-1)+α2

(ΔSit/Ait-1)+α3(ΔSit-1/Ait-1)+εit

(4)

以上模型中,COG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產品成本,△INV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存貨變化,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營業收入。△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營業收入變動額。同樣,本文利用上一期總資產對所有變量進行規模化處理。根據模型(3)和模型(4)估計的樣本公司年度產品成本和存貨變化,本文估計生產成本(PRODit)。利用模型(6)分行業分年度回歸,計算出模型殘差項,即為操縱性生產成本(AB_PRODit)。

PRODit=CODSit+ΔINVit

(5)

PRODit/Ait-1=α0+α1(1/Ait-1)+α2

(Sit/Ait-1)+α3(ΔSit/Ait-1)+α4(ΔSit-1/Ait-1)+εit

(6)

最后,根據Roychowdhury的衡量方法,本文構建如下模型計算操縱性酌量費用(AB_EXPit)[32]。國外相關文獻中酌量性費用包括研發支出、廣告費用和管理費用。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年報將研發支出和廣告費用并入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本文參見方紅星和金玉娜的處理方法,用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近似的衡量酌量性費用[33]。

DISEXPit/Ait-1=α0+α1(1/Ait-1)+

α2(Sit-1/Ait-1)+εit

(7)

其中DISEXP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酌量性費用,包括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Sit為第i個公司第t年的營業收入。同樣,本文利用上一期總資產對變量進行規模化處理。對模型(7)分行業分年度回歸計算出的殘差項即為操縱性酌量費用(AB_EXPit)。

4.真實盈余管理總額

參考Cohen等的方法[34],本文構建了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性指標(COM_EMit)。根據COM_EMit= AB_PRODit-AB_CFOit-AB_DISEXPit,計算真實盈余管理總額。

(二)實證檢驗模型

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外生事件,為本文考察企業社會責任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自然實驗。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被視為處理組,反映了強制披露政策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影響;未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被視為控制組,表示沒有直接受到強制披露政策影響,并通過構建如下DID模型檢驗前文假設。

ABS_DA=α0+α1Man_CSR+α2Post+α3Post*Man_CSR+α4Growth+α5ROA+α6CFO+

+α7Refinance+α8BIG4+α9HHI++α10SOE+α11Size+α12Lev+Industry dummy+Year dummy+ε

(8)

REM=β0+β1Man_CSR+β2Post+β3Post*Man_CSR+β4Growth+β5ROA+β6CFO+β7Refinance+β8BIG4+β9HHI+β10SOE+β11Size+β12Lev+Industry dummy+Year dummy+ε

(9)

其中REM代表真實盈余管理指標,包括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AB_CFO)、操縱性生產成本(AB_PROD)、操縱性酌量費用(AB_EXP)、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性指標(COM_EM)。Man_CSR虛擬變量表示處理組或控制組,當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時取1,表示處理組;未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0,表示控制組。Post時間虛擬變量表示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政策,當年份為2009年及以后,則Post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為了檢驗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盈余管理的影響,本文構建Post*Man_CSR交互項。如果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能夠有效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減少盈余管理,則Post*Man_CSR的系數β3將存在某種顯著性。

參考已有文獻,本文增加了以下控制變量,包括成長性(Growth)、總資產報酬率(ROA)、經營現金流量(CFO)、再融資(Refinance)、是否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BIG4)、股權集中度(HHI)、實際控制人性質(SOE)、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行業(Industry)和年度(Year),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2008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發布《上市公司企業社會責任指引》,要求“上證海外版”、“上證公司治理板塊”、“上證金融板塊”及“深證100”成分股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因此本文選取2006-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根據已有文獻,本文對樣本進行如下處理:(1)刪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2)刪除盈余管理指標計算中分年度分行業樣本不足十個的公司;(3)刪除其他控制變量中數據有缺失的樣本。經過上述處理,形成本文最終研究11041個研究樣本。由于不同盈余管理衡量指標缺失情況不同,以下各個模型的研究樣本也存在差異。

本文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據于上交所、深交所網站以及公司網站手工收集,機構投資者持股數據取自WIND數據庫,其他財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此外本文根據WIND數據庫和年度財務報告對所有財務數據進行抽樣核對,以保證數據可靠性。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與單變量檢驗

表2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表中,操縱性應計絕對值(ABS_DA)的均值(中位數)是0.081(0.05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661、0.001,與劉啟亮等[35]結果中均值(中位數)0.079(0.052)非常接近。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AB_CFO)均值(中位數)為-0.002(0.00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528、-0.0.663。操縱性生產成本(AB_PROD)均值(中位數)為-0.013(0.00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735、-1.165。操縱性酌量費用(AB_EXP)均值(中位數)為0.003(-0.01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0.416、-0.328。盈余管理綜合指標(EM_COM)的均值和中位數為-0.013(0.011),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160、-1.220。與以往研究數據結構類似。

表3為分樣本均值T檢驗和中位數Wilcoxon檢驗。近2400家樣本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占總樣本22%左右。表3中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樣本組(Man_CSR=1)與未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樣本組(Man_CSR=0)相比,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均存在顯著差異。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的操縱性應計、操縱性生產成本和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性指標顯著小于未披露樣本組,強制披露組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和操縱性酌量費用等真實盈余管理活動指標均大于未披露樣本組,該結果說明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公司的操縱性應計調整和真實盈余管理均少于未披露組,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可能減少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提高盈余質量。此外,相比未披露樣本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公司更具成長性、企業盈利狀況更佳、更可能選聘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3 分樣本單變量檢驗

(二)相關性檢驗

表4為主要變量間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表4中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操縱性應計絕對值(ABS_DA)、操縱性生產成本(AB_PROD)、盈余管理綜合指標顯著(COM_EM)顯著負相關,與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AB_CFO)、操縱性酌量費用(AB_EXP)在1%顯著性水平下正相關,說明企業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后可能減少了通過應計項目、主營業務收入、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盈余管理活動。

表4 主要變量間相關系數表

(三)企業社會責任對操縱性應計的影響

表5第(1)列和第(2)列為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操縱性應計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根據Peterson研究建議,本文OLS回歸中控制了行業和年度虛擬變量,并按照公司做cluster處理,以減少OLS多元回歸分析偏誤[36]。表5第一列中Post*Man_CSR的系數為-0.013,在1%的水平下顯著。這一結果說明,相比控制組樣本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公司在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后操縱性應計顯著下降1.3%,強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夠減少操縱性應計方面的盈余管理,支持假設H1a。加入所有控制變量后(表5第二列),Post*Man_CSR的系數(-0.008)依舊顯著,說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能顯著減少公司的操縱性應計,與Kim等研究結果一致[4]。

以上DID分析結果表明,相對于控制組,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后,公司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顯著抑制應計操縱盈余管理,盈余質量明顯提高。正如Minor和Morgan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重要的聲譽保險,參加社會責任活動的企業做出不負責任行為比不參加社會責任產生的影響更壞[27],會計選擇盈余更容易被審計師發現,為了維護企業形象,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會減少利用應計項目操縱利潤。控制變量方面,成長性、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外融資需求等與操縱性應計關系與已有文獻一致。

(四)企業社會責任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

表5第(3)至(6)列為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真實盈余管理多元回歸分析,包括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操縱性生產成本、操縱性酌量費用和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性指標。所有回歸結果在公司層面做cluster處理。表5中Post*Man_CSR與操縱性經營現金流量、操縱性酌量費用正相關,與操縱性生產成本、真實盈余管理指標負相關,這表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會主動減少真實盈余管理活動,特別是操縱性酌量費用盈余管理,支持本文假說H1a。

綜上所述,相對于未披露樣本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樣本公司減少了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這表明我國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能夠激發“聲譽責任”,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雖然政府是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推動因素,依舊達到了國外自愿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效果。

表5 企業社會責任與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

注:括號內為在公司層面Cluster后的標準差,回歸結果中*、**、***分別表示研究結果在10%、 5%、1%的顯著性水平顯著。

(五)穩健性檢驗

1.控制機構投資者持股和分析師人數

已有文獻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等的外部監督能夠有效減少公司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4,32,38]。同時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等外部監督能夠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增加股票流通性。根據我國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公司的選取標準,流通性高的公司更可能位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樣本公司。為了控制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等外部公司治理機制對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本文進一步控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和分析師人數。表6的Panel A為控制機構投資者持股和分析師跟蹤人數后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與盈余管理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6的Panel A中,Post*Man_CSR與操縱性應計絕對值顯著負相關,與操縱性酌量費用和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性指標顯著正相關,這說明類似于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媒體監督下的企業聲譽責任對盈余管理行為也存在顯著制約作用,與Kim等[4]研究結果一致。

表6 企業社會責任與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穩健性分析

注:括號內為在公司層面Cluster后的標準差,回歸結果中*、**、***分別表示研究結果在10%、 5%、1%的顯著性水平顯著。其他控制變量與表5相同,限于篇幅的原因沒有列示。

2.安慰劑實驗

我們依然懷疑以上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企業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是由2008年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引起,這種結果在任何一年都存在。為了減少隨機效應對本文結果的影響,我們以2007年為虛擬政策年(Post07),在2006-2008年期間構建虛擬的DID模型。如果2007年的虛擬政策依然導致虛擬處理組操縱性應計顯著減少、操縱性酌量費用和真實盈余管理綜合指標顯著增加,即Post7*Man_CSR與ABS_DA顯著負相關,與AB_EXP、COM_EM顯著正相關,則表明以上分析結果是隨機因素造成的,不能支持本文假設。從表6的Panel B回歸結果中可以發現,安慰劑實驗中的Post7*Man_CSR與ABS_DA、AB_EXP和COM_EM不存在預期的關系,進一步支持了以上實證結果。

3.使用其他操縱性應計模型

本文使用Jones模型替代業績調整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計算操縱性應計利潤,重復上述實證分析,研究結果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此外,本文用當期ROA計算業績調整的盈余管理指標,實證結果依舊穩健,本文并未報告該結果。

五、進一步分析:不同公司業績水平時企業社會責任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本文結果可能存在一個替代性假設,即公司業績因素導致強制披露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顯著負相關。業績好的公司更可能出現在“上證海外版”、“深證100成分股”等強制披露社會責任板塊,同時業績較好的公司盈余管理動機更小[28],因此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盈余管理的負相關可能是業績作用的結果。同時,Walson呼吁進一步考察公司業績對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關系的調節作用[37]。因此參照Walson的做法,根據公司盈余水平設定虛擬變量(Hipr),當公司盈余高于年度均值時取值為1,否則為0。本文分別對高盈余樣本組(Hipr=1)和低盈余樣本組(Hipr=0)檢驗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見表7。

表7中,高盈余樣本組中Post*Man_CSR與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指標都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而低盈余樣本組中Post*Man_CSR與操縱性應計絕對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與操縱性生產成本、真實盈余管理指標顯著負相關,與操縱性酌量費用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對操縱性應計、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業績較好公司不明顯,而對于業績較差的處理組公司,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政策有效減少了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此外,分樣本回歸中,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比全樣本分析中更為顯著。以上結果說明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與公司業績相關。公司業績越好,企業財務信息報告壓力越小,盈余管理動機也越小,此時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盈余管理沒有明顯抑制作用。而當公司業績較差時,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導致的“聲譽責任”顯著抑制了公司的應計項目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這一結果說明“聲譽責任”能抑制更為激進的盈余管理行為,進一步排除了好的業績導致企業社會責任與盈余管理負相關的替代性假設。

表7 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業績與盈余管理

注:括號內為在公司層面Cluster后的標準差,回歸結果中*、**、***分別表示研究結果在10%、 5%、1%的顯著性水平顯著。控制變量與表5相同,限于篇幅的原因沒有列示。

六、研究結論

具有負責任聲譽的企業是否會一如既往地表現出負責任的行為呢?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一種重要實踐,能夠顯著提高公司聲譽,這種負責任聲譽是抑制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這些不道德行為,還是為盈余管理提供絕佳的掩飾呢?本文以2006-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依據2008年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政策自然實驗研究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能否抑制操縱性應計和真實盈余管理,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研究發現:(1)強制披露社會責任能夠有效減少企業操縱性應計;(2)強制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能夠有效減少真實盈余管理,特別是控制了企業操縱性酌量費用;(3)由于業績不同的公司盈余管理需求不同,聲譽機制對盈余管理抑制作用的強弱也存在差異。為了考察不同業績狀況時聲譽機制的治理作用是否存在差異,本文按照業績狀況做分組檢驗,發現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對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盈余較差的公司,這一結論說明聲譽責任對盈余管理需求高的公司更為顯著。該實證結果在控制機構投資者、分析師影響,考慮隨機效應和關鍵變量衡量誤差問題后依然穩健。

本文從盈余管理視角,研究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策的實踐效果,發現強制披露政策在我國能夠產生“聲譽責任”效應,有效抑制操縱性應計利潤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本文分析結果說明企業在考慮股東權益最大化的同時關注利益相關者訴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產生的負責任聲譽能規范管理者行為。聲譽機制監督對法律制度層面的監管起到了重要的補充。這些經濟后果分析為進一步推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提供了實證依據。

參考文獻:

[1]Gao F., Lisic L. L., Zhang I. X. Commitment to Social Good and Insider Trad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4, 57(2): 149-175.

[2]Choi T. H., Pae J. Business Ethic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Evidence from Korea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103(3): 403-427.

[3]Hong Y., Andersen M.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1, 104(4): 461-471.

[4]Kim Y., Park M. S., Wier B. Is Earnings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 87(3): 761-796.

[5]Scholtens B., Kang F.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Asian Economie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20(2): 95-112.

[6]Prior D., Surroca J., Tribo J. 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Managers Really Ethic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8, 16(3): 160-177.

[7]Salewski M., Zülch H.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Earnings Quality——Evidence from European Blue Chip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3, 4(3): 55-96.

[8]Watts R. L., Zimmerman, J. L.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8, 53(1): 112-34.

[9]Carroll A.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4): 497-505.

[10]Garriga E., Melé 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ies: Mapping the Territory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4, 53(2): 51-71.

[11]Atkins B. 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le [J]? Forbes.com (November 28), 2006.

[12]Stevens B. Corporate Ethical Codes: Effective Instruments for Influenc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78(4): 601-609.

[13]Zahra S. A., Priem R. L., Rasheed A. A.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op Management Fraud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 31(6): 803-28.

[14]沈洪濤, 王立彥, 萬拓. 社會責任報告、鑒證報告能否傳遞有效信號?——基于企業聲譽理論的分析 [J]. 審計研究. 2011, 4: 87-93.

[15]Zhang M., Tong L., Su J., Cui Z. Analyst cover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15, 32, 76-94.

[16]Rhee M., Haunschild P. R. The Liability of Good Reputation: A Study of Product Recalls in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 [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6, 17(1): 101-117.

[17]Miller G. S. The press as a watchdog for accounting fraud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44(5):1001-1033.

[18]李海芹, 張子剛. CSR對企業聲譽及顧客忠誠影響的實證研究 [J]. 南開管理評論, 2010, 13(1): 90-98.

[19]雷宇.慈善、“偽善”與 公眾評價 [J]. 管理評論, 2015, 27(3):122-132.

[20]葉康濤, 張然, 徐浩萍. 聲譽、制度環境與債務融資——基于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證據 [J]. 金融研究, 2010, (8): 171-183.

[21]Luo J., Meier S., Oberholzer-Gee F. No News is Good News: CSR Strategy and Newspaper Coverage of Negative Firm Events [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12, Working paper.

[22]吳元元. 信息基礎、聲譽機制與執法優化——食品安全治理的新視野 [J]. 中國社會科學, 2012, (6): 115-133,207-208.

[23]李焰, 王琳. 媒體監督、聲譽共同體與投資者保護 [J].管理世界, 2013, (11):130-143, 188.

[24]王霞, 徐曉東, 王宸. 公共壓力、社會聲譽、內部治理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證據 [J]. 南開管理評論, 2013, 16(2):82-91.

[25]賈興平, 劉益. 外部環境、內部資源與企業社會責任 [J]. 南開管理評論, 2014, 17(6): 13-18.

[26]Godfrey P.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Shareholder Wealth: 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 30(4): 777-798.

[27]Minor D., Morgan J. CSR as Reputation Insurance: Primum Non Nocere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11, 53(3): 40-59.

[28]Dechow P, Ge W., Schrand C. Understanding Earnings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Proxies, Their Determinant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 50(2): 344-401.

[29]黃梅, 夏新平. 操縱性應計利潤模型檢測盈余管理能力的實證分析 [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 12(5): 136-143.

[30]Dechow P., Dichev I.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s-1): 35-59.

[31]Kothari S. P., Leone A., Wasley C.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5, 39(1): 163-197.

[32]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 42(3): 335-370.

[33]方紅星, 金玉娜. 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 [J]. 會計研究, 2011, (8): 53-60.

[34]Cohen D., Dey A., Lys T.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 Sarbanes-Oxley Period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 757-787.

[35]劉啟亮, 羅樂, 張雅曼等. 高管集權, 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 [J]. 南開管理評論, 2013, 16(1): 15-23.

[36]Petersen M. A. Estimating Standard Errors in Finance Panel Data Sets: Comparing Approaches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1): 435-480.

[37]Watson 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ax Avoidance, and Earnings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 2015, forthcoming.

[38]Yu F. F. Analyst Coverag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8(2): 245-271.

(本文責編:海洋)

Ca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hibit Earnings Management?——A Quasi-Experiment of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LIU Hua1,WEI Juan1,2,WU Li-lan2

(1.SchoolofManage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Hubei430074,China;2.CollegeofBusiness,CityUniversityofHongKong,Hongkong,999077,China)

Abstract:Whether firms tak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e activities will behavior responsibly in other corporate decisions? The regulation on mandatoril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provides a good quasi-experience to study this research question. This paper tests the impact of mandatorily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on accrual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the samples of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during 2006 to 2013. We find that whether mandatorily disclos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nwhile, mandatorily disclos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can decrease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especially discretional expens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datorily disclosur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 can generate “reputation responsible” effect, which can monitor firm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nsidering that firms with bad performance have larger motivation to do earnings management. We further examine whether the monitor effect is different between good performance firms and bad performance firms. When the sample is distinguished by profitability, we find the inhibit effect of mandatorily disclosure is significant in lower profitable firms, but not significant in higher profitable firms.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monitor effect of reputation is larger when firms have more motivation to behave irresponsibly. After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alyst, random effect and measurement errors, the reputation responsible effect is still holding.

Key words:mandatorily disclosur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discretionary accrual;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6)04-0095-13

作者簡介:劉華(1967-),男,湖北鐘祥人,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財政稅收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47309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BJY140)。

收稿日期:2015-12-13修回日期:2016-0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99在线视频精品|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9cao视频精品|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丝袜精品| 黄色片中文字幕| 在线a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国产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成人免费一级片| 青青国产视频| 欧美成人第一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九色最新网址| 欧美日韩理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国产网站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久久|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欧美|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色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丁香婷婷久久|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天天激情综合| 精品91在线|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88av在线|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91娇喘视频| 91亚洲视频下载| 67194亚洲无码|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